时至今日,谈到他,许多人仍会感到唏嘘。

唏嘘,是他生前所作音乐作品中,提及最多的词。

对喜爱他的歌迷来说,失去他的痛,是扎入肌肤的一根刺,拔不出,也褪不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根刺已经成为身体里难以剔除的一部分。

不提,便不痛不痒;提起,便痛由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他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摇滚乐坛的标志性人物,也是著名乐队Beyond的灵魂舵手。

成名以前,他没有学过专业的乐理知识,却在处处皆翻唱的音乐国界中,坚持原创。

他创作的歌曲,少有小情小爱,多以人文关怀、社会焦点、理想信念、家国大爱为主。

他曾坦言:“没有音乐我会死。”

但滑稽的是,视音乐如命的他,最后却死在他国的一场与音乐无关的娱乐节目录制现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黄家驹。一个出生在香港的普通家庭,却一生都在逐梦中体验痛苦的大男孩。

黄家驹家中总共七口人,五兄妹中,他排行第四。

位于香港九龙深水埗的一间不足30平米的屋子,是他成长的地方。

父母在离家不远处开的一间五金店,是一家七口唯一的经济来源。

生存的压力,使父母常常忙到无暇顾及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这时,黄家驹便下意识地照顾起比他年幼两岁的弟弟——黄家强。

黄家强的记忆里,黄家驹看似顽皮的背后,总是透着浓浓的倔强。

每当做错事,面对父亲的责打,他再疼也不吭声。

后来,这个倔强的男孩长大了。

因家境不好,读到中学毕业的黄家驹,带着挣钱养家的想法,步入了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不过十几岁的他,没什么远大理想。

对工作的要求也只一点: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

因此,在成为大红大紫的乐队主唱前,他做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

办公室助理、电视台布景员、推销员等,他通通做过。

真正与音乐结缘,是在17岁那年。

邻居搬家时,他捡来一把破旧的木吉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想拿去送人,但又送不出去,于是只好自己弹着打发时间。

黄家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弹,便陷了进去。

2.

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加入了一个地下乐队,但没两天,就被乐队吉他手以弹得太烂为由,赶了出来。

经此一番,黄家驹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于是他辛苦攒钱买了个新吉他,没日没夜地练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句话说:人最大的动力,除了兴趣,就是耻辱。

这样想来,黄家驹在音乐上的成就,或许也有那位羞辱过他的吉他手的功劳。

1983年,香港吉他杂志正在举办音乐节比赛,家驹拉着两位朋友,以及刚认识的鼓手叶世荣一起参赛。

他为这支临时组成的乐队取名Beyond,“Beyond”的英文意思是超越。

当时的比赛乐队,大都以翻唱为主。从未系统学过音乐的黄家驹,不仅要做原创,还要超越别的乐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想法,放在今天,也有一种异想天开的意味。

但家驹做到了,那年的比赛,Beyond乐队以两首原创作品拿下冠军宝座。

但接下来,家驹和他组建的乐队,并未因此获得好的发展。

由于不是专业乐队,且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队员的流动性也成了不稳定因素之一。

这期间,Beyond经历了同伴的退出,也经历了新鲜血液的注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Beyond乐队演变为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组成的阵容。

80年代的香港,都市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也衍生出以快速简便为主的快餐文化。

翻唱国外流行歌曲,占据了香港流行音乐的主要市场。古典派的家国情怀,渐渐没了市场。

对这一点,家驹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好处,是明知前路茫茫,仍旧拥有一颗打破禁忌冲破云霄的心。

没有热血沸腾过的青年,从未真正年轻过。

而黄家驹,是一个永远年轻的青年。

3.

即便在其音乐风格不被市场环境所接纳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做原创。

为了实现这份理想,他把练习室从家里搬到了叶世荣的祖屋,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二楼后座”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里,他和他的伙伴们开启了疯狂的摇滚模式。

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空,他们的房间里总能传来激烈的乐器碰撞的声响。

引得邻居们怨声载道,敲门提醒、多次投诉、甚至是惊动警方,都不管用。

因为,这支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乐队,要自费开一场演唱会。

没有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这股说干就干的狠劲儿,在那时看来,甚是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人赞助,几个小伙儿家境都很普通,开演唱会的钱,从哪儿来?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苦干。

那段时间,几个小伙儿为让理想照进现实,不但拼命打工,还向银行申请了贷款。

作为牵头人的黄家驹,也不例外。

既要筹钱开演唱会,又要维持基本生活的他,甚至创下一天打五份工的纪录。

除此之外,印制海报、发传单、租音响、卖门票等等事项,他都要亲力亲为才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父母一直不看好黄家驹走音乐这条路,但关键时刻,他们还是偷偷塞了5000块给他。

多方努力下,以黄家驹为首的Beyond乐队,于港岛明爱中心开了一场名为《永远等待》的演唱会。

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整个演唱会只坐满一半,演唱会开到一半,就有大半观众离席。

结果可想而知,这场演唱会不仅没赚钱,还赔了6000多块。

给自己多一点期待,生活或许就会迎来一丝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唱会的举办,起码让部分业内人士知道了Beyond这支乐队。

4.

受邀赴台参加“亚太流行音乐节”的Beyond,总算博得部分观众的欣赏。这次经历,多少给了家驹一点信心。

于是回港后,他又张罗起出唱片的事。

同样,没名气、没任何一家唱片公司肯签约的Beyond,决定自费出唱片。

就这样,一盘名为《再见理想》的磁带上市。跟开演唱会时面临的境遇一样,Beyond首张唱片的成绩并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同时期声名鹊起的谭咏麟相比,销量还不及他的千分之一。

令黄家驹没想到的是,一再受到打击的他,竟也出乎意料地迎来曙光。

1986年,著名经纪人陈健添敲响了二楼后座的门。自此,Beyond结束了地下乐队生涯。

与陈健添签约后,Beyond先后推出的《亚拉伯跳舞女郎》和《现代舞台》,都不见成效。

为此,公司给他们下了最后通牒:下一张唱片还不成功,乐队就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唱片没能卖出去,自然没有收入。

那段时间,Beyond又开始了为生活奔命的模式。

他们去酒吧赶场,唱着最不愿意唱的“口水歌”,卖掉心爱的乐器换钱。最困难的时候,他们连换一根琴弦的钱都拿不出。

而此刻,相恋四年的女友也与黄家驹分手了。

那首传唱至今的,为数不多的情歌《喜欢你》,便是家驹为纪念这段感情而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但不幸的是,每一个梦想,都脱离不了现实的捆绑。

家驹的音乐,与当时香港的音乐市场背道而驰。如果不能从中找到平衡点,Beyond想要出头,势必难于登天。

此时,向来不太管黄家驹的姐姐黄小琼,也开始劝他:“你的歌太吵了,就不能做一些随口就能唱的歌吗?想让别人听你的歌,你得红了才行。”

5.

迎合市场的音乐,家驹不是做不出,但是那份坚持理想的执念,让他很难违背。

他也不是没有试图从中找寻过突破口,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88年,一首《大地》横空而出,Beyond才真正火了起来。

那年,凭着这首充满浓郁的东方古典色彩的《大地》,Beyond不仅拿下十大劲歌金曲奖 ,还开启了香港的“非情歌时代”。

红,从来不是黄家驹真正在乎的。在他看来,有人发自内心去欣赏自己的音乐,比红更重要。

显然,黄家驹理想的音乐世界,是无比纯粹的。但这份纯粹,也让他痛苦万分。

越来越火的Beyond,越来越多与音乐无关的广告代言、宣传活动、娱乐节目,使黄家驹感到厌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投身音乐的创作中,他感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正在被这些无聊通告所消磨。

于是他写《俾面派对》,用音乐的形式讽刺香港娱乐圈的浮华作风。他甚至直言“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通通说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也通通做了。

哪怕与世界为敌,也要守住内心的坚持。

1991年,一身孤勇的黄家驹,带着Beyond的其他成员,在香港连续举办了5场演唱会后,踏往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亚洲音乐的中心点,家驹认为,日本能让Beyond得到更好的发展。

毕竟,邓丽君、梅艳芳等乐坛大佬,都是赴日发展的成功例子。

一开始,Beyond在日本确实过了一段只有音乐,没有宣传的日子。

在歌曲的制作方面,日本也确实令黄家驹大开眼界。

那段时间,Beyond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日本录歌,回港宣传,然后再去日本录制日文版,并继续留在日本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虽然两头跑很辛苦,但家驹和Beyond的每一位成员都甘之如饴。

然而好景不长,跟在香港一样,Beyond在过了一段只有音乐的日子后,还是逃脱不了无休止的跑通告。

1993年6月24日,也就是中国的端午节这天,黄家驹和Beyond其他成员,在日本富士电视台录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游戏节目时,从3米高的舞台跌落。

经过6天抢救,依然无力回天。

当黄家驹去世的消息传回香港时,人们难以置信。这样一个只有31岁,却满怀家国情怀的青年歌手,就这样毫无征兆的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家驹抢救期间,乐迷们自发折了几亿只纸鹤,只为祈祷他能苏醒。但,就在准备寄往日本时,却听到他离世的消息。

家驹的粉丝,就像他的弟弟妹妹一样。他们从崇尚他的疯狂,到被他感染,成为一个不被外在所迷惑,从而懂得认真聆听的孩子。

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教育,聆听他的音乐,透过他的音乐去看世界的博爱与苍凉。


他写《真的爱你》,教他们读懂妈妈无私的爱;他写《农民》,教他们体会草根阶级的勤劳朴实;他写《光辉岁月》,教他们领会抗争与希望;他写《AMANI》,教他们爱护和平...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离世,让他们感到无比痛心。那个引以为傲的大哥哥,没有像战士一样战死沙场,而是倒在了他最厌恶的娱乐节目录制现场。

这让他们觉得,如此年轻的、一身赤诚的黄家驹,他的离开,太不值。

如今,28年过去。他依然住在人们心里。

但他,从来不是什么神,之所以被神化,只因他心里有痛,却永远住着博爱与抗争。

没有彻骨的痛,就领悟不到宏大的爱。黄家驹,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