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全文约5000字)

电影《沙丘》已于本月22日上映中国内地,上个月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已在个海外多个国家率先开画,且票房与口碑双赢。笔者有幸曾读过《沙丘》系列小说,所以也很是期待并在上映日当天就去电影院观看,本文主要聊一聊《沙丘》,以及其伟大的文学地位与艺术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

《沙丘》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出版于1965年,小说一经出版,便在美国社会引发热烈讨论,并斩获当年科幻小说最高奖星云奖最佳小说,至今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全球销量达到2000万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丘》作为幻想类小说,它的创作渊源也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1957年,默默无闻的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被邀请撰写一部报告文学,内容为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科学实验,用植物来稳定沙丘的破坏性蔓延,以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赫伯特在研究和走访后发现,原来荒漠沙丘的扩张足以吞噬人类生存范围内的公路、河流、城市等。这种颠覆性的力量,给予了赫伯特巨大的灵感,他想要讲述一个发生在已被沙丘吞噬的星球上的故事,这部报告文学便是20世纪最伟大之一的科幻小说《沙丘》的原型(伏笔从环保出发,一下拔高了主题,这放在哪个年代都是热门话题有木有)。

小说的走红自然也引起电影圈的注意,好莱坞想改编《沙丘》由来已久,而改编这种本身拥有庞大世界的小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多年来有不少欧美名导想把它搬上大荧幕。如1984年著名导演大卫·林奇版的同名电影,但因剪辑问题表现不佳、口碑拉垮,林奇将其称为“一场个人的失败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个世纪以来,沙丘的电影改编耗费了几代好莱坞电影人的心血却迟迟没有交出完美答卷,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虽然多年来也有不少名导想翻拍《沙丘》,但始终没有进入实际的制作阶段,几经波折后,这次的《沙丘》由大导演丹尼斯·维纶纽瓦(《银翼杀手2049》《降临》)掌舵,上映以来海外市场好评如潮。该片在约旦沙漠实地拍摄,加上现代电影工业技术的运用,音效震撼、画面感十足,一部浩瀚史诗的太空歌剧式大片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

该片在中国上映也才一天,各大媒体都有报道,但网上对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好坏参半,笔者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沙丘》并不太对应中国观众的胃口。这是一部以外国人的方式讲述外国人的故事的电影,若抛开科幻的外衣,这部影片包含不少的哲学、宗教因素,若非原著小说粉丝,一般人很难深入体会,很可能看一会儿就昏昏欲睡或一头雾水。

文学造诣

《沙丘》全书共约240多万字,主要讲述了围绕一颗具有特殊资源的沙丘行星(厄拉科斯),帝国中各大势力和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群所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主角保罗在这些纷争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自1965年第一部《沙丘》诞生以来,世界各大媒体对它的评价都很高,曾入选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等荣誉,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国产科幻小说《三体》曾获得2015年度星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幻小说属于文学中一个比较特别的类别,以科学理论+想象力相结合为故事框架,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艺术形式,对人类未来情景展开合理又大胆的创作。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具有预言性或警示性,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研究具有特殊参考意义。

科幻小说可分为软硬两大类,“硬科幻”属于偏技术流,在故事情节中对科技细节描写得非常具体,例如对太空旅行、空间折叠等原理的描述,包含非常前沿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其技术细节虽然现实中不存在或无法验证,但至少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大致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而“软科幻”属于偏人文类,其背景庞大史实,例如会对某个星球或星系的整个社会形态作具体阐述,但不过多描写某个科技领域的技术细节,并结合对人性、哲学、生命的意义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理解为将未来远景与当下现实相结合的文学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觉得《沙丘》属于软科幻,在小说中的时代,极其先进的计算机早已被禁用,且帝国中不准制造能映象人的意识的机器,而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人的部分能力达到了惊奇的地步,所以小说中邓肯拥有高超的格斗技巧,杰西卡夫人拥有能影响他人行为的特殊能力。书中并未对如蒸馏服、悬浮灯、星际飞行等事物作具体科学原理上的解释,但在故事的巧妙构思下这些未来感十足的东西也符合创作本身的逻辑性。

《沙丘》还首次阐述了行星生态学,这也符合现代一些相关的科学理论,其故事背景中庞大的世界观还影响了如詹姆斯·卡梅隆、乔治·卢卡斯等著名导演,并被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重量级IP所借鉴,影响了20世纪末期以来的很多欧美科幻电影大作。此外,《沙丘》也影响到电子游戏领域,1992发行的同名游戏“沙丘魔堡”第一次提出了“即时战略”这个术语,算得上是RTS游戏鼻祖级的作品,带动包括《星际争霸》《红色警戒》《魔兽争霸》在内的一系列经典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若从整体上评价《沙丘》,其最大的文学与艺术特点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空前完整的世界,并在故事情节与哲学思辨之间取得了难以驾驭的平衡。诚然,这种平衡在长篇小说里很难掌控,因为作者若稍微对故事剧情多一点笔墨,难免会使全书情节臃肿混乱,失去其内涵的深度;但若对哲学思辨讨论过多,又使其空洞乏味,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沙丘》就在这二者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对剧情与科学、哲学与宗教两大块的笔墨哪一块都不过多也不过少,使读者既能感受精彩复杂的剧情,又能被作者探讨哲学、人性等深层次话题的语言所折服。

保罗穆阿迪布

电影《沙丘》只讲到了原著小说第一部的上半部分剧情,故事发生在4千年以后,人类通过超光速旅行,可以自由穿梭于星际帝国,帕迪沙皇帝沙达姆四世,统治着星际帝国。皇帝命令雷托公爵将其领地移至厄拉科斯星,后雷托公爵遭遇另一势力哈克南人的袭击并身亡,他的独子保罗及妻子杰西卡夫人得以逃脱,深入沙漠中心。厄崔迪家的很多忠臣良将有的被俘虏,有的得到其他势力的帮助,更多的是被杀害,在父亲遇刺后,保罗肩负起为父报仇与复国的双重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丘》是一部关于人成长为英雄的史诗,原著作者赫伯特的笔触,并没有只落在横穿星际的飞行器与科幻概念上。与大多数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超级英雄不同,尽管保罗天资聪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但历经重重磨难才功成名就。

穆阿迪布”是一个并不存在的神,是作者在精神层面与哲学宗教的边界进行深刻阐述与讨论时所创作的一个非具体形象。穆阿迪布可理解为一种信仰,也可理解为主角保罗的传奇故事。故事中保罗在沙漠中不畏恐惧、艰难求生,身体和精神经历了无数磨难,他所遭遇的一切事物和冒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段自我实现的过程。

“恐惧是思维杀手。恐惧是引向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沙丘1》

沙虫也可以理解为穆阿迪布,杀虫是沙丘星上一种独特的生物,生活在沙漠之下,其庞大、恐怖的身躯另各路人马瑟瑟发抖,人们害怕它,但也以能驾驭沙虫为荣(即成功勾住沙虫的弱点并控制其在沙漠上移动,当个坐骑)。同时由沙虫产出的香料——美琅脂,也是星系中各大势力争夺的资源。只有厄拉科斯才有沙虫,当茫茫沙丘下只有最后一只沙虫的时候,故事的情节也达到了高潮。当面对沙虫张开的血盆大口,那是深渊、是黑洞,也是恐惧、是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阿迪布的确能看到未来,但你必须明白,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想一想你怎么看东西! 你有眼睛,可是没有光,你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你在山谷底部,你就看不见山谷外面的东西。正因如此,穆阿迪布并不总能看遍这个神秘之地。他告诉我们,一个关于预言的无名决定,也许只是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可以改变未来的全貌。他告诉我们“时间的界限是宽广的,但是当你穿过它时,时间就变成了一扇狭窄的小门”。

沙漠、水香料

厄拉科斯星是一颗以沙漠为主要地形和生态的星球,小说中主角保罗以及所属的厄催迪家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颗星球上,关于电影《沙丘》的剧情网上已报道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根据笔者观映后的感受,影片对原著还原度比较高,包括人物造型、沙漠环境等,还有例如主角在沙漠中与水的接触而获得力量的情节,这些在书中都有很细腻的场景与心理描写,电影中也呈现的栩栩如生。

关于为什么小说中将茫茫沙漠作为创作背景,个人理解为作者可能将无边无际的沙漠隐喻为广袤的宇宙,而宇宙中生命是稀少的,如同在沙漠中生命也是难以生存一样,当艰难的环境下埋藏着极其珍贵的资源(香料)时,有限的生命力则可以爆发无限的力量,这其中的剧情空间广大无比,对长篇小说的创作非常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著中一个非常反常的设定是,水对很多生命来说非常宝贵,但对沙虫来说是致命的,沙虫害怕水,但作者没有从生物学角度作出解释,不过这并不重要,现代科学也无法证明宇宙中没有不依赖水而存在的生命形式。就像在当今数字时代,虚拟世界越来越繁荣,未来很可能出现虚拟人格、数字永生,这要是放在过去常人也无法理解,毕竟是幻想文学,不必太较真于现有的科学准则。

美琅脂是沙虫的产物(由沙虫的某种分泌物形成),是一种抗衰老香料,可以使人类容颜不老,对于长途星际旅行非常重要,它特殊的成分及用途是帝国各个权势所追逐的对象。且美琅脂必须在厄拉科斯上开采,它是独一无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内涵

超级英雄(或掌握极端才能的人)的行为与后果,和人类对此的反应,构成了沙丘系列的深层主题。在

沙丘中除了主要角色,还有帝国、皇帝、宇联商会等比较传统概念的设定,如果剥离高科技和宇宙相关的背景,它可能就是一个传统的有关人性与战争的故事。其实这很常见于一些科幻作品中,尽管讲述的是未来高科技社会,尽管人类已经征服星辰大海,但当科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贪婪、战争以及人类那些旧有权力结构、政治因素始终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问题万变不离其宗,人性、道德、宗教等等并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能很快有本质的变化,这也侧面说明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或双刃剑,它可以很快进步,很快改变物质世界的一切,但并不等于人类精神层面也同样在进步。

保罗在沙漠里能寻得一条生路,离不开坚韧理智的品格,这是身体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当保罗第一次面对戈姆刺扎进手里的痛苦时,当他第一次驾驭沙虫时,当他成功融入弗雷曼人(厄拉科斯星原住民)并获得他们的帮助时,那种克服恐惧与困难的体验是伟大的,其实任何一个类似的瞬间都是伟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伟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体验,绝不会始终如一,它部分依赖于人类创造神话的想象力。体验伟大的人,必定能感觉到它所身临其中的神话般的光环。他必定会体现出在他自己身上寄托的东西。也必定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嘲精神,这使他远离自负,唯有自嘲能让他省查自身。没有这种品质,哪怕是偶尔的伟大也会毁掉一个人”。

真理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体验,它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也不是名言谨句,它是分清是非、明辨敌我,是一个寻找与创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真理差不多是所有道德准则的基础,有道德准则指引的行为才是具备人性与智慧的,这世上没有无中生有的事,如果你了解真理是多么的无常,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极其深邃的思想。

阅读体验

《沙丘》这部小说,笔者觉得相比欧美文坛另一部同类巨著《银河帝国-基地》(阿西莫夫著)来讲,对普通读者吸引力并不算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系列也被影视化并改编成电视剧系列,本月已上线appleTV,作为苹果在流媒体领域重要的原创剧集,投资巨大,很可惜国内看不了appleTV,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找找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作为太空题材大作,基地系列小说开篇情节节奏很快、引人入胜,而《沙丘》一开始并没有给出多么紧张刺激的剧情,叙事娓娓道来,其间穿插不少深刻思想的哲理分析,喜欢快餐文化的人无法适应。然后,沙丘全书几乎没有目录,只在第一本有个分三卷的大目录,之后的5本续作都没有目录,只是分成了很多没有标题与序号的小章节,每一节前面都有一段深刻的哲理名言 ,这也导致读者无法从目录去窥探全书剧情的发展走向。再者,现在是移动流媒体盛行的年代,多数人早已习惯刷短视频,否能吃下深入阅读的节奏很难说,可能也很难沉浸于这种讲述太空史诗歌剧式的大部头书籍。当然喜欢的人自然喜欢,不喜欢的人只会昏昏欲睡。

电影方面,个人觉得虽然《沙丘》是外国人以外国方式讲外国故事,可能不大适合中国普通观众的胃口,热度比较高,但后续总票房如何还有待观察,不过经历过保护月、冷淡的暑期档以及疫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大众对好莱坞大片还是比较期待的,沙丘的内地总票房应该不会太差,但也不会特别高。至于续集,肯定是有的,毕竟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最多也只能讲讲原著开头剧情,不论内地票房如何,至少欧美那边成绩亮眼,做成系列电影准没跑。笔者在电影院看到结尾时,主角保罗和他的母亲历经磨难获得了弗雷曼人的信任,然后在茫茫沙漠中踏上新的旅途,虽然电影告于段落,但明显后面还有很多故事要讲。

剧透(根据原著)

1、保罗是第一主角,但整部沙丘的故事跨度达数千年,后期剧情的主要角色包括保罗的妹妹、保罗的孩子孙子等。

2、一直“活”到全书结束的角色是邓肯·艾达荷,他被一个掌握超高生物技术的外星种族无限复制基因并复活。

3、全书最后一部的结尾是邓肯和几位主角驾驶飞船消失在茫茫宇宙中,结局就像没有结局,毕竟宇宙无限,不可能把故事无限讲下去。

观影体验

建议去电影院看2D或iMAX 2D版,不建议看3D版。本片是以2D格式拍摄,3D版是转制2D而来,3D版会使字幕立体感明显,但使画面亮度降低且细节变糊。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3D,但奈何3D票价高,电影院为了赚钱,总是大量排3D场次。

结束语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之后呢?可能又回到科学,然后轮回。广袤无垠的宇宙,可以讲述无数的故事,但人性总是反复重现、回味无穷。我们要始终相信,人类每次证明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