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不能不谈钱,谈得州政治不能不谈石油。
喷涌的石油带来喷涌的财富,造就了以得州石油四巨头为代表的新兴富豪群体。而他们的触手,亦伴随着金钱的浪潮,逐渐伸向华盛顿,直抵白宫。
二战在所有方面都给石油富豪带来了巨大回报。
首先战争本身就要用到石油,海陆空军备所需燃料都提炼自石油。
其次,为了保证石油的稳定运输,联邦政府出资,在1942年至1944年间建造了贯穿南方和东北部的一大一小两条输油管道。战争结束后,关于这两条管道的用途争议不断。最后,一家名叫得州东部运输公司的机构,以1.43亿美元的出价胜出。该公司的所有人,是由得州石油富豪赫曼·布朗和乔治·布朗兄弟领衔的休斯顿财团,而他们又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的重要金主。
(赫曼·布朗和乔治·布朗兄弟)
再来,经此一役,这批得州暴发户的社会地位有了不小的提升。他们不仅发了财,还被视为支援国家的英雄。
总之,与之后的几十年相比,40年代是得州的黄金年代。新的炼油厂、化工厂遍地开花,休斯顿、达拉斯等城市蓬勃发展,40年代末期天然气兴起后,石油大亨们也纷纷踩准了节奏转型,继续大赚特赚。
四巨头是佼佼者,不过默奇森相较其他三人更为激进,他不仅把经营范围从石油扩大到多种其他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还变本加厉地从纽约和达拉斯等地的多家银行贷款累计数千万美元。
(默奇森)
得州石油富豪的一个共性是对慈善毫无兴趣。库伦是其中罕有的例外。1947年,他成立了规模达1.6亿美元(约合现在的17亿美元)的库伦基金会,体量仅次于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
(库伦基金会)
后知后觉的媒体,终于明白了这些人多有钱。《时代》《纽约时报》《生活》《财富》《纽约客》等媒体以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窥探他们的财富。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作家艾德纳·付博,以作风高调的得州石油商艾伦·麦卡锡为原型,写了一本畅销小说《巨人》(后被拍成电影《巨人传》),得州人的粗鄙暴发户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巨人传》)
但对那些真正野心勃勃的得州石油富豪来说,畅销书和电影银幕这样的大众娱乐平台不足挂齿。他们真正想刷存在感的地方,是国家层面的政治舞台。
那么,他们想传达、影响、控制的是什么?
二战后初期的西方世界,是左派的天下,这是因为,在二战期间,各国的保守派由于支持法西斯主义运动而声名狼藉。再加上罗斯福新政成效不错,左派的信心更加提振。因此,二战后至70年代初,福利国家政策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保守派基本处于低潮。
(罗斯福)
以美国来说,在50年代基本没有任何一个政治领袖可以被归为保守派,也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保守派媒体。在主流观念里,保守派是边缘人群,是一群支持极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的狂热分子。
但保守派思潮绝没有偃旗息鼓。该派学者持续推出相关著作,并由此构成了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几大关键要素,即反工会、反民权、支持小政府、亲商业、亲宗教等等。
只有理论建设还不够,想把声音传递出去,还需要钱。什么地方的人又保守又有钱?得州石油商。
说到底,作为一群没有根基的暴发户,他们对自己手中的财富没有安全感,因此他们极力抵抗一切会影响他们财富格局的新变化。
库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而他的所作所为影响存续至今。当听说他所热爱的休斯顿大学旁边要建一个新工厂时,他气到威胁当地政府,说如果该工厂的建设不停工,那么他就要把自己的产业搬离休斯顿。
(库伦)
由于工厂选址由分区委员会批准,因此库伦发动了一场废除分区的全民公投。1948年,休斯顿人用投票表达了对库伦的支持。时至今日,休斯顿仍然是美国唯一一个没有大型分区法的城市。
这一战,不仅增强了库伦的信心,还极大地扩大了他的影响力,他越发活跃,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休斯顿则成了当时全美极端保守主义的中心。
在国家层面上,无甚影响力的库伦只能不断砸钱。在1950年的议员竞选活动中,他筛选了一份不符合他价值观的候选人名单,并给这些候选人的对手寄支票,完全不在意这些人是否同意收钱,也无所谓他们来自哪个党派。
库伦真的太急切了。
1951年,他听闻全美第二大广播网达拉斯自由广播网陷入困境的消息后,在还没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任何审查的情况下,急吼吼地注资100万美元,换来50%的控制权,意欲将其打造成美国保守主义新闻集散地。仅仅9个月后,自由广播网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
库伦的所作所为,亨特都看在眼里,并吸取了经验教训。他也有政治野心,而且他比库伦更“右”,主张取消除国防领域外的一切政府管理。
(亨特)
与库伦和亨特这类要撕出一番新天地的人相比,默奇森、理查森、布朗兄弟(赫曼和乔治)这一派,走的则是实用主义路线。自1940年以来,他们最趁手的工具,一直是得州议员林登·约翰逊。
(林登·约翰逊)
约翰逊对权力的渴望之强烈无人能及,但他缺钱,而得州石油暴发户只有钱。双方都太需要彼此,合作得顺理成章。
联邦电力委员会主席李兰德·奥兹,和他坚持执行的《天然气法案》,是整个得州石油业的眼中钉。于是,约翰逊在1948年参议院选举中,策划了一场针对奥兹的诽谤活动,阻止了后者连任,而负责选举委员会新主席的小组里,都是约翰逊培养和安插的人。
这是约翰逊和老家石油业的一次典型合作模式。随着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得州石油业越发真切地触摸到了政治权力。而随着他们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客开始反过来主动寻求他们的支持。
比如埃森豪威尔。自他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参加这群人的聚会后,便与得州石油网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库伦一直鼓动埃森豪威尔竞选总统,而后者真的宣布参选后,得州石油四巨头从各方各面不遗余力地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支持。
(埃森豪威尔)
1952年11月,埃森豪威尔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
这次选举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美国的政治权力,开始从东北部向南部倾斜。石油商们也不怯于提出要求,例如理查森,他让埃森豪威尔任命他指定的人任职海军部长,因为海军是最大的石油买家。
FBI局长胡佛成了石油商的派对常客。尼克松也开始主动向石油商们表达敬意。当年招待过他们的酒店的经理艾伦·维特尔回忆道:“他们跟尼克松说话的时候,就好像他是个勤杂员似的。”
(尼克松)
石油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踩过的最大的“雷”,是后来成了过街老鼠的反共议员约瑟夫·麦卡锡。
(约瑟夫·麦卡锡,点击图片可查看相关文章)
麦卡锡和埃森豪威尔一样,也是由库伦拉进得州石油圈,并火速和这群人打成一片。
立场最为极端的亨特尤其认可麦卡锡,他的极右翼媒体公司“事实论坛”,成了以麦卡锡为代表的极右翼政客刷存在感的最佳平台,而张牙舞爪的麦卡锡,反过来也把“事实论坛”推广到了全美。
做事没分寸的麦卡锡,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走下坡,不断被外界批评,作为他的幕后金主,默奇森和亨特等石油商也被扒了出来,并第一次受到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
在铺天盖地的评论文章中,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的总结很能代表当时的主流看法,即得州是一个由偏执狂组成的右翼堡垒。
于是乎,一个新的社会形象诞生了:一小撮躲在幕后的石油富豪,秘密策划着一个控制美国的极右翼计划——这种画面,伴随着打倒麦卡锡的声浪,印刻到了每个美国人的脑中。
客观来讲,这种认知夸大了石油商的影响力,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无人愿深究,因为公众需要给对极右思潮的恐惧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情绪出口,而这群得州石油商成了最合适的靶子。
商界也对得州人非常警惕,尤其是当1954年,默奇森和理查森出资,帮他们的得州朋友罗伯特·杨成为纽约中央铁路的董事会主席时,更是在东海岸掀起又一波讨论狂潮,而这些讨论的基调是嘲讽。
通过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铺天盖地的传播,得州石油商的粗俗文盲形象成了美国民众心中的刻板印象。默奇森曾试图通过建立慈善基金会来改变这种形象,结果遭到强烈抗议。
石油商们别无选择,只能暂时退出大众视野,但他们在幕后的行动没有减少。1956年,埃森豪威尔任命理查德挑选的罗伯特·安德森为财政部长,为得州提供庇护。
(罗伯特·安德森)
除以上种种外,石油商们需要操心的,还有他们的生意本身。步入50年代后,得州石油一直受到中东低价石油的冲击。起初,石油商通过提高天然气的价格,来拉平利润上的损失,但不断升高的价格最终激起了民愤,到最后连联邦电力委员会都兜不住了。
1956年,来自阿肯色州的参议员富布莱特,提出旨在取消对石油商监管的哈里斯-富布莱特天然气修正案,如法案通过,每年天然气的总价格将上涨2亿至4亿美元,而美国西南部的天然气总储量的价值将增加120亿至300亿美元。
赌注太大,以致各路利益相关方仿若进入战争状态。得州石油商最给力的“杀器”依旧是林登·约翰逊,而约翰逊确实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尽管投票前险象环生,石油商被明确抓到了对议员行贿的把柄,但在约翰逊的操盘下,这个法案依旧在参议院通过了。
(埃森豪威尔与林登·约翰逊)
只剩下最后的总统签字批准环节了。按说这不是大问题,但全美各地对石油商的讨伐声浪过于强大,埃森豪威尔也怕了。他否决了这个法案,并私下给理查森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这封表面上文质彬彬的信,本质上是一封“绝交”函。得州石油商在华盛顿能依靠的,只剩林登·约翰逊了。双方的地位于是有了微妙的变化。约翰逊开始有了指挥石油商的资本。
于是,这一阶段的四巨头身上,有了一种很讽刺的落差感:
一方面,他们是各大财富排行榜的常客,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是各路艺术创作者最想窥视的对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流量明星”;
另一方面,他们事业中的许多维度,尤其是政治道路,在这一阶段走向了死胡同。
亨特最为典型。作为当时美国数一数二的富豪,他的“事实论坛”树大招风,引来了多番税务审查,经营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得州石油商身上那种顽固、自足、拒绝合作的特质,又使得他在1954年拒绝了友人威廉·巴克利共同创办杂志的提议。
这本被拒绝的杂志,就是如今极具影响力的顶级政治杂志《国家评论》。
(威廉·巴克利)
不过,这些幽微的隐患并没有被他们察觉,旁观者更是无从知晓。得州依旧是许多外地人想要来“掘金”的地方,甚至许多传统的“老钱”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继承人,也搬来了得州。
这批人里后来最出名的,就是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即“老布什”)。他被媒体报道里那个空气中弥漫着财富味道的得州深深吸引,放弃了华尔街的工作,带着老婆搬了过来。
(老布什与妻子芭芭拉,点击图片可查看相关文章)
给别人打了几年工后,老布什倦了。他最终还是依靠家里的关系,从家族的亲友处筹集了5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当起了老板,四处找油。就这样,1955年,老布什成了百万富翁。
老布什对政坛一直是有想法的。1959年,他把家搬到休斯顿,出入当地的各个名流俱乐部,结下了一批陪伴了他一生的人脉,其中包括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的詹姆斯·贝克的孙子詹姆斯·贝克三世,以及李昂·贾沃斯基、鲍勃·施特劳斯等人。
(老布什与詹姆斯·贝克三世)
正是在这个圈子的帮衬下,老布什在1964年得到了他的第一个公职——哈里斯县共和党主席。从这里为起点,他步步高升至白宫,而布什家族凭着他们推出的两任总统,在后来的年月重新定义了得州政治。
如果说四巨头与老布什之间,是得州在政治方面的新老交替,那么在商业上,四巨头的好时光也不多了。
步入60年代后,得州的石油产量已显著降低,很多油井一个月只能开采七天。即便是所剩无几的石油储备,也已经被中东的低价石油冲击得不成样子。
最早的一批石油巨头,如吉姆·韦斯特、帕帝罗·希金斯、阿蒙·卡特等人,均在50年代末离世,更是给这种不景气的环境增添了悲凉感。四巨头中的库伦、理查森、默奇森,分别在1957年、1959年、1969年过世。
依旧活跃的只有亨特。1957年,他娶了第三个老婆。三个妻子给他生了15个孩子。他仍被外界视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对石油的热情已不在。
(亨特)
“事实论坛”在1955年被迫关停,才是真正打击亨特的事。三年后,他以“生命线”这个名字卷土重来,通过纸媒、广播等多种形式,将原教旨主义的新教和右翼政治思想进行了结合。
这些在如今听来极端到几近愚昧的观念,在当时的美国南方农村地区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在60年代初的巅峰期,“生命线”在354个电台播出。
所以也可想而知,对亨特这样的人来说,1960年底肯尼迪当选总统有多令他愤恨。由一个天主教徒担任国家元首,对亨特来说,无异于让教皇管理白宫。
他徒劳地联系过已成为副总统、早已不听他摆布的林登·约翰逊,也冒着法律风险印刷并分发了二十多万份反天主教的宣传册。因他这些高调的举动收效甚微,还招来了媒体的嘲笑。
于是,当肯尼迪在1963年11月遇刺,且遇刺地点又是在得州城市达拉斯时,亨特马上成了幕后黑手的热门嫌疑人之一。他收到了大量死亡威胁,许多人劝他离开达拉斯避风头。虽然后来人们发现真凶与亨特无关,但依然指责亨特旗下的“生命线”起到了煽动仇恨的作用,有逃不开的责任。
(肯尼迪遇刺现场)
所以,在这件刺杀案繁杂的后续调查中,亨特也不可避免地被卷了进来。但也许是因为压力实在太大,他“怂”了。他开始一反常态地大肆赞美肯尼迪,对刺杀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但外界没有轻易放过他和得州石油商。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揣测得州人与刺杀案的关系的书或影剧问世。直到2018年,都还有人出书研究亨特在肯尼迪之死中扮演的角色。
(直到2018年,还有人出书研究亨特在肯尼迪之死中扮演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看,1974年去世的亨特,以一种并不光彩方式画下了人生句点。但相比较而言,他的后代们,是四巨头的孩子中发展得最好的。他的百余名孙辈、曾孙辈如今在达拉斯当地依旧声名显赫,在商业、体育、教育、慈善等领域发光发热。
不过,上世纪中叶的盛景,他们始终是回不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