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河南省鹤壁市的街道上,下凹式绿地、人行道透水砖和各种植物打造的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设施随处可见,不但提升了鹤壁市的知名度,而且加强了城市的吸、储、水、释水能力,达到“吐纳自由”。

2010年4月,鹤壁市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29.8㎢的地下水位已逐步回升,良性水文循环已初见成效。

鹤壁是水资源匮乏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让雨水尽可能多地渗透,把雨水储存到地下,再用来补充地下水。

近年来,鹤壁市建设者和参与者经过大胆尝试,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鹤壁模式”,主要有:通过雨水资源化等措施降低地下水采出量,并从源头海绵建设、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增加地下水回补;使得地下水位逐渐回升。

鹤壁市将道路、公园绿地、建筑小区纳入改造范围,发挥海绵城市的功能。新世纪广场绿化改造前,绿地面积高于路面,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雨水不能及时下渗;景观水池中的水不流动,水质较差。改造时,在合适的地方选择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固结带等,对绿地和周围的雨水进行净化、渗透;部分园路、广场周围的人行道进行了透水砖铺装。目前,新世纪广场改造完成后,每年可保留大约10万立方米的降水量以补充地下水。

在通过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后的淇滨区建行家属院,小区内杂草丛生的绿地变成了小花园、植草沟、旱溪、雨水花园等分布其中;水泥路面更换为透水砖;新建透水停车场;把房顶的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洗车…

根据统计,在鹤壁市进行海绵试点建设后,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总调蓄容积为7194立方米,年雨水直接利用量为22.5万立方米,由雨水代替自来水的比例为1.23%,达到了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监控资料表明,2015年至2019年,鹤壁市地下水位平均每年升高0.5米至1米,每月增加地表水使用量50万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控制易涝点,减少城市积水风险。

过去,鹤壁市城区内积水事件屡见不鲜,一些低洼地区更是逢雨必淹。排除多余雨水,减少城市积水风险是“海绵”的又一重要功能。

护城河是鹤壁市城区主要排水通道,是海绵建设的改造工程,清淤、拓宽河道、改建部分过路管涵为桥梁,防止暴雨天气下排涝困难;在京广铁路过东大线涵洞及过快速通道桥修建提灌泵站,暴雨天气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

根据“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鹤壁市建立排水防涝体系,对暴雨、排涝空间有预留,排口密度有限制,超标径流有通道,风险应对有预案。到目前为止,试点地区的易涝点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并将原则上雨水口收水量不得超过2㎢ 等实践研究成果作为纳入海绵城市地方标准的强制性条款。

试行期内,鹤壁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273个,包括新建、改建绿地广场41个、整治河道26㎞、修复和新建水体12㎞。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个,新建或改造雨水调蓄塘10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20多㎞,实施建筑小区改造164个。近年来实现了“雨不淹、雨不涝、水不黑臭、热岛有所缓解”的预期目标。

下一步该市将以‘六城联创’为抓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所有新开工的项目都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实施,因地制宜抓好建成区海绵城市改造工作,打造出响亮、可示范,可以参考的'鹤壁模式。

对于未来的海绵城市建设,专家们认为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区应尽快开展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推广海绵式建筑和小区、海绵道路、广场等,促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这不仅可以在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减少雨水进入排水管网,同时也节省了成千上万方冲厕用的自来水,减少了积水,节约用水,达到双赢。

雨水花园、透柏油、旱溪等海绵措施与景观细部相结合,雨水可以充分涵养土壤,滋润植被,同时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净化,大大降低公园雨水面源的污染。在开放的湖泊中形成城市通风通道,可以增强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提高人体的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对区域气候环境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不仅可以作为后续工程的样板,也可以作为今后城市供水系统的改造和新建,形成强大的海绵城市整体体系,缓解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