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发展数千年的历史中,师承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即通过老师在临床手把手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中医师承教育是指通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中医药名家带徒的方式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辨证方法、思维方式、临证经验以及医德医风等的一种传承方式。

大力发展中医药是国家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做的事情,陆续也建立了很多中医药大学,但为何现在又要出台中医师承教育这个政策,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为了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又或者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医教育,其实归根到底就一条,国家发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院校并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认为是现代院校的教育方式不符合中医的学习,所以才会恢复中医特有的教学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专注于中医师承的古承教育就带着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中医院校教育为何取代不了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因为中医师承是以个性化为特点,这符合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规律,中医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每个人由于先天体质,后天生活因素等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但每个人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而中医院校教育是以标准化为特征,即西医的观点,认为所有人都是标准化的机器。这也是中医院校办了这么多年,但仍然培养不出合格中医的最大原因,书本上写着各种中医理论和方剂,但背后却都是西医那一套思想。

中医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术训练,而中医院校教育主要解决学术知识的大量积累,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侧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就曾经指出,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医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跟师,临证,再读书,再跟师,再临证的途径,国家最高层领导人就指出,培养中医药人才要符合中医发展的特有规律即是如此。

第三批国家级中医继承工作导师、名老中医毕庚年的学术继承人窦剑,如今已是河北医大三院的副院长,窦剑介绍,通过跟师学习,才能真正懂得中医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中医书应该怎样读,跟老师学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方子,更重要的是独到的经验和思路。

其次,中医师承教育政策还可以为民间中医打开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中医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而长期以来,民间中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几乎所有中医都是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他们虽有一技之长,独门绝技,医人无数,但也只能处于灰色地带。

《执业医师法》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而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很多人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对此,中医师承政策对民间中医药人员也开辟了准入渠道,通过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经认定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合法执业,让民间中医有用武之地。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医师承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前途命运各异。所以有的专家建议,应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制定中医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再有,中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理论知识学了一大堆,一上临床,脑子里只有各种前人开好的方剂,手下毫无头绪,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内容越来越少,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不少学艺未精的学生,把中医开方等同于各种方剂的加减,完全就是西医的标准化模式教学。

一些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的生源都很好,特别是国医班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然而,他们在入学后对中医的信心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下降了。有人分析认为,这说明学校教育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宝贵与特色所在,很多学生对中医经典掌握不够,基本功薄弱,中医院校教育没有很快让学生树立临床治疗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开展中医院校教育只有短短数十年,自身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能力的水平,教材编写等多个环节都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西医课程偏多,基础和临床都严重脱节,在教材编写上,书本越来越厚,但有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很多都是没有的东西。

对于想要从事中医行业的人来说,尤其是非中医专业想要执业的人群,中医师承是最好的选择,寻找一个好老师,可以更快捷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巧,使学医者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进程。

而且许多名老中医不仅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真知灼见,通过中医师承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有效的抢救和继承。

古承教育专注于中医师承,以后会继续为大家分享中医师承相关信息,学中医,拜名师,找古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