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中,总有一些超凡之辈,这些人物虽然以人自居,但却干出了神鬼一般的事迹,甚至被后人无限神话。在这些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最受关注一位,他一手神鬼八阵图,号称可抵10万精兵,一曲五丈原悲歌,更是让外国友人落泪,所有人无不敬佩他,所有人无不奉他为神。

但可惜的是,如此强悍的人物,却明珠暗投,跟了刘备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君王,最终只能在六出祁山的无奈下吐血身亡。假若当时诸葛亮能跟随曹操,强强联合之下,恐怕整个历史都将翻转,三国甚至可能提前统一。正因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所以历史学家和读者都往往扼腕叹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诸葛亮有更好的选择,为何他却没有走上这条应该被设想的道路呢?到底是曹操有眼不识泰山,还是诸葛亮自己看走眼了呢?

打开三国志的记载,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生平会发现,诸葛先生的确不同寻常。

史书记载,诸葛先生出生于公元181年,他的家族是琅琊的望族,因此,诸葛亮也属于名士之列。例如,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乃是袁术手下的豫章太守,父亲诸葛圭是东汉末年的泰山郡丞。

到诸葛亮这一辈时,诸葛亮更是与徐庶和崔州平等人交往,当然还有后来结识的石滔,这些人都是富有诗书之辈,也都以名士自居。所以,诸葛亮从来都不是一个化外之人,他出自世家大族,也融入了名士之类,一直都在关心天下大事,等待着明君的到来。

按照当时的时间来看,刘备徐庶等人讨论天下大计之时,曹操已经入主中原。到刘备与司马徽见面时,时间已经是建安6年,再到后来的三顾茅庐之际,那已经到了建安12年。

而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在这一时期天下世家大族纷纷归于他,颖川之地的名士大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为曹操的谋臣。

以时间轨迹来看,诸葛亮应该更加倾心于曹操,毕竟名人效应摆在那里,但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曹操与天子在许都熠熠生辉了12年之久,诸葛亮却依旧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可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对曹操视而不见呢?

其实设身处地的想,诸葛亮归顺曹操有以下诸多好处,首先是世家大族齐聚于曹操之手,这里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且这更是大家看好的优绩股。其次,曹操与汉献帝构成了合法的中央朝廷,归顺与地方割据势力总不归顺朝廷的好。

但就是这么多好处摆在眼前,诸葛亮却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诸葛亮预测了未来,那么肯定他遇到了很残酷的现实问题,让他不得不放弃最好的选择,那么诸葛亮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大体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记得在战国时期,苏秦曾经号召天下六国共攻秦,苏秦就曾向诸侯王强调,主宰自己的命运去消灭强者,还是臣服于强者去慢性死亡,这就是选择宁愿做鸡的嘴巴,还是里面做牛的屁股。此言虽然说的很粗鄙,但苏秦最终合纵六国而成,没有人愿意去做牛的屁股。

同样的诸葛亮也是如此,曹操集团虽然是名士聚积地,而且还有汉献帝这杆大旗。但早从建安元年开始,曹操的身边就已经拥有太多的人才,荀彧荀攸自然不用说,程昱许攸更是排不上号,更别提一代奇才郭嘉了。试想一下,诸葛亮去了,曹操的大本营,靠能力别人不输给他,靠家族和威望,他连杨德祖都比不过。

所以,曹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不适合诸葛亮,他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今日域中是谁之天下。当我们反复纠结于诸葛亮的利益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还忘了一点,诸葛亮还有自己的使命担当。大汉王朝自黄巾军之乱以来,天下就一直在反复动荡,汉室朝廷一直在走向没落。

在此期间曾经出现过很多救世主,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最终成了饿狼,看曹操当时的政治构架,虽然对外宣布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其最终的结果还是难逃携天子令诸侯的威胁。所以,诸葛亮如果想要恢复汉朝天下,与其选择一个强大以后可能会成为饿狼的曹操,还不如选择一个汉室宗亲让其成就大事。

不客气的说,这一点是曹操与刘备最大的区别,这也是衣带诏事件以来,曹操最嫉妒刘备的事情。有这样一个前提在,我们不能怀疑诸葛亮更倾向于刘备,这是一种理想的刺激。

人才之争。这一点也是突发奇想,也曾经被一些学者提到过,那就是刘备和曹操人才之争的不同倾向。正如史书所说,曹操一直选择唯才是举,也就是说,不问出身不问品德,只遵从才华。但刘备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他坚持认可出身,任何品德,并且自身也是贯彻到底,虽然人人都知道他是枭雄,但从来都是以道德为口号。

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强烈的斗争性,曹操唯才是举虽然得到很多底层人物的支持,但也掀起了他和世家大族的斗争,当年朝廷的杀戮更是一批接一批,曹操本人也遭到了无数次刺杀。

但可惜的是,所有从传统时代过来的人,都深受察举制度的影响,没有人愿意接受曹操这种离经叛道的方式,世家大族出身的诸葛亮更不能接受。而且建安12年的时候,曹操早就已经和世家大族斗争了好几次,在那种可怕的杀戮环境中,连刘备这样的老油条都被迫脚底抹油,诸葛亮又哪里敢参与其中?又怎么会看好这样的制度?

所以,诸葛亮一直都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符合他理想符,合他利益最大化,并且能够满足他人才选择标准的人物登场。终于在建安12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此人满足了他一切的选择。这才开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波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