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金刚经》是由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浓缩而成的,那么《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从事件本身来看,《金刚经》缘起于释迦牟尼对须菩提的答疑解惑、阐明空谛。宣法过程中,释祖讲究“扫除”,旋立旋破,反复的、多角度的、多层次地点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根本道理,要求须菩提等人不住相、不住非相、不住断灭相,不著有为法、不著无为法,不落两边。同时也一再地强调了《金刚经》的重要性,“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福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空”,我想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能说上几句,比如“四大皆空”什么的,但事实却又是绝大多数人都苦苦挣扎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空”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去觉悟它!“空”、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佛学中最大的本体论,大乘中观派有无数的经、论在论述它,给出方法去参悟它。《金刚经》的方法论说简单点应该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复杂点则应该在“四句偈”身上探究竟。这一点,释迦牟尼在本经中也是反复强调过的。何为“四句偈”?有部分学者认为是《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考虑到释迦牟尼在本经中一再重复“无我相……”这四句,弥勒佛在回答天亲菩萨提问时的明确回答等情况,我个人认为“无我相……”更可能是“四句偈”。并且从义理的阐述上,“无我相”四句偈也更能担荷起细分、穷究的体系化建设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字面上看“无我相……”四句偈是很好理解的。“我”即我,“人”即他人,“众生”即一切有情众生,“寿者”即贪恋生命、生存的本能。很显然,这种理解太浅薄,不值得释迦牟尼来“护念”和“付嘱”,更别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于是在深究之下,我们发现对“无我相……”四句偈的理解,可以多层次地细分为好几种,其中最浅的就是我们刚说的那种,而复杂的、以修行境界来划分的阐发体系为:“著我相”为有妄心待降伏,有众生待灭度;“著人相”为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境界;“著众生相”为能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觉知,虽然灵明觉知,但念念相随,守住摒除我、人相之心,已然著相;“著寿者相”为虽然否定或不落我、人、众生相,但守了一不生不灭体,没能究竟空。这一系列修行境界的错误,主要是没能理解我、人、众生、寿者相皆是虚幻相,包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无可形容、不可证得的,可证得的就可能失去,于是证得它就毫无意义,也就不可能是无上正等正觉。于是释迦牟尼说“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中有大量‘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的句式,皆为释迦牟尼帮信众破除名相的努力),又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境界体系已然惊世骇俗,没曾想还有更高的错误的“著相”境界:“著我相”为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之念。“著人相”为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认为真正的佛法需要领悟,需要依法证得。“著众生、寿者相”为以为无上正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执取空无相、执取非法相、执取断灭相。这一系列境界的主要错误是没能理解“无诤三昧”,没能理解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幻相澄清即是如来的不二法门。

“无我相……”四句偈在面对外道邪见时,可以这样去理解:“著我相”为倾心于咒术、祈福消灾术、算命风水术、长生不老术等。“著人相”为倾心于上面这些方术小法产生的境界,增长人见。“著众生相”为执守灵明觉知,住空寂境界。“著寿者相”为以为有道可條,有真常可证。这一系列认知的错误在于没有发现三界的虚妄,没有认识到如如不动的如来心自己本已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四句偈”在面对以三身佛为代表的一切诸佛时,则可以这样去理解:若以为法身真常,便“著寿者相”;若以为报身佛优于应身佛,便“著众生相”;若以为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法门不如报身佛(卢舍那佛)、不如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便“著我相、人相”。这个系列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三身佛、一切诸佛皆是虚幻身,万相皆空,没有认识到既然释迦牟尼说“无少法可得”,既然无法可说,何来优劣之别?!

最后,我个人很可笑地对“四句偈”有点小小的认识,我感觉可以将“四句偈”与佛学唯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修行过程,其中以“我相”对应“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人相”对应第六识“意识”,以“众生相”对应第七识――末那识(即意根、心),以“寿者相”对应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这样的对应可以将“四句偈”转化为佛学“唯识宗”的修行法门,将它深奥理论简化得通俗易懂。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唯识理论认为阿赖耶识是如来藏、是金刚心,是不生不灭的,本就是“空”,谈何扫除?所以只能怪想一下。

读懂了“四句偈”,我们就读懂了什么是“不二法门”,什么是“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明白了众生与佛之间只差觉悟空谛这一念。佛、菩萨都不是神,他们只是觉悟了的人。这一旨趣被揭示后,我们再回头看《金刚经》开始时的释迦牟尼乞食、洗脚等情节,也就有所领悟了。所谓“行、住、坐、卧四威仪”,即是平常又非平常。你懂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