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汉献帝五年,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开始时,吕布大破曹操的青州兵,其兵锋势不可挡。不想至战役相持阶段时,忽然蝗灾大起物价猛涨,谷一斛竟卖到了五十多万铜钱。吕布当场就懵圈了,因为汉代谷价低贱时,一斛谷仅值铜钱三十个而已。这还让吕布怎么愉快地玩耍?于是他只得移屯山阳,攻势顿挫,后被曹操击破,吕布吕奉先落荒而逃。

原来卖三十的被卖到了五十多万,意味着涨价了两万倍,这种通涨不可不谓之丧心病狂。而这疯狂的主推力,除了兵灾,蝗灾,物品短缺外,更主要的是当时的铜钱货币体系已经崩溃了。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金属货币在世界各地都是以“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着,即制造货币的金属本身就有其价值,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再加工。这一特性在中国尤其明显。铜钱的“钱”字本身就是一个重量单位。古衡法以“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两”,所以秦代铜钱叫半两,而汉代最成功的铜钱叫五铢。至宋代,宋太宗于淳化二年改变“度量衡法”,以十厘为分,十分为钱,十钱为两。自此,“铜钱”这一名称就比较固定了。所谓铜钱,即一个铜钱含铜一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真实的做法是秦代”半两”只含八铢铜,只当面值的三分之二。而到了汉代,汉初的政府则借口秦钱太重不方便使用,将八铢减到了四铢,面值却还是“半两”,又名“榆荚钱”。这一举动显然严重破坏了商品货币的游戏规则,于是汉行榆荚钱后,米价涨至一石值万钱,加上汉文帝时代经管水平很原始,允许民间私自铸钱,遂使得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害民匪浅。以上种种乱象要到汉武帝铸五铢钱并整顿货币制度后,才逐渐好转。

但江山总在风起云涌中,治、乱世总是轮流登场的。治世凡事还能讲个规矩,乱世则搜刮之法百出。东汉末年,日了貂蝉的董卓又来日五铢钱,改铸小钱,于是铜钱货币体系的沮坏,就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了。铸造钱时不但偷工减料还掺假,以至“入水不沉,随手破坏”。于是一斛谷卖几十万钱就比较好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偷工减料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那么是不是把铜钱做重点、做精致点,大家就都嗨皮了呢?并不是。制钱时“不爱铜不惜工”之说自古有之,比如清代康乾时期所造铜钱不但作工精美,还十分舍得用铜,很多种铜钱的用铜量都达到一钱四分,超过了面值,但还是带来了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就算放下制造的人工成本不谈,光铜本身的商品属性就让铜钱体系很难被政府控制。当铜价高时,质量好、重的铜钱会被民众储藏,或溶毁以制造铜器,甚至私铸轻钱,触发“格雷欣法则”,良币被劣币驱逐。这就迫使政府要加大鼓铸铜钱量,但事实是不管是铜材量还是生产能力还是政府本身的承受力,其实都是有限的。以北宋的经验来看,在最正常的情况下要保证货币供应充分,旧钱不算,每个人每年需要50文新钱,这就是说北宋每年要鼓铸20亿到30亿文钱。这还是最正常的情况,在铜价飞涨时,政府面对的情况可想而知,于是只能坐视市场上流通的铜钱减少、再减少,从而引发通货紧缩,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萎靡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历朝历代的政府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不但会加强对私铸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会1.研发原料配方,以使铜钱里的铜没有再加工价值,比如“乾隆青钱”就是在制造时往铜料里加入少许铅,这使得这些铜料无法制造铜器。2.采取一种叫“铜禁”的手段,大概意思就是规定哪个等级的人,家里只能有多少件铜器,违者算犯法之类的。但这些手段不是马上就被人破解就是大卵吓寡妇,用处不大。处理这一问题处理的最好的是清乾隆皇帝,他放弃了“铜禁”,转而鼓励民间资本开发铜矿和采购洋铜(即日本铜),力图以稳定铜材的市场饱有量,来达到稳定铜钱体系。他做到了。但这需要帝王有很高的很灵活的控制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封建王朝们面临的这些难题,同样也发生西方那些国家身上。1663年,英国皇家铸币局开始机器制造金属硬币。后因1697-1698年所造银币含银过多,银币被大量走私到亚洲,这直接导致铜币价格飞涨。英政府无力控制货币,于是于1740年直接放弃了对铜币的控制。至1753年,英国市场上流通的40%-50%的铜币是私造的。而到了1787年,真币的比例更是降到了仅有8%。

彻底解决商品货币难题的方法,要等到英国的工业革命。1797年,瓦特的生意伙伴博尔顿,将蒸汽动力机械与钢制母模结合起来,这使得大规模生产优质而不易被仿造的金属货币成为可能,也给铸材价格远低于名义价值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外,英国政府还于1816年通过了铸币法案,政府以其的信用给货币背书,这大大确定了法定金属货币的地位。金属货币由此终于从“商品货币”转化成了“符号货币”(即信用货币),那些个金银铜铁的往事才成为了过眼的云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