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同时调整组织架构,数字化转型相关业务由董事长亲自牵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平安银行前首席信息官张斌将出任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
消息称,民生银行董事会已于上个月正式聘请张斌担任首席信息官一职,并通过了党委会表决,其任职资格正待银保监会核准通过后正式生效。
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这一职位,已经空缺四年之久。2017年以来,民生银行科技条线由副行长陈琼分管。
据悉,张斌已着手参与民生银行的科技事务:他在11月9日出席了民生银行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1月11日赶赴民生银行顺义总部基地调研,与总行科技部、科技子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亦有报道称,张斌加盟民生银行主要是受民生银行董事长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感召,同时可以回到北京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公开资料显示,张斌拥有20余年银行从业背景,对商业银行科技应用、科技管理和业务运营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实践,历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科技部副总经理,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技术总监,中原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平安银行首席信息执行官。
今年3月,时任平安银行CIO的张斌,曾作为演讲嘉宾出席雷锋网AI金融评论联合主办的「鲸犀产业数字峰会」,并接受采访。
在采访中,他告诉AI金融评论,作为银行CIO的所思所想和关注方向:
“一是关注技术方向、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哪些是未来主流的技术、前沿技术。因为在做技术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方向看清楚。
“二是关注生产运行的稳定性和信息安全。当然有数据中心的总经理,但我还是会花很多精力在这个领域。互联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变得非常重要。
“三是关注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那么多团队的敏捷、分工,良好架构下共享系统的很多能力,(保证其)安全稳定可持续。怎么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不同职能有效协同配合。
“四是要理解业务战略和其他业务线的领导,要沟通去了解业务的诉求,来理解和帮助推动战略的落实。”
他也谈起银行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关系,表示新技术一开始都是从点状应用开始,逐步形成深化、规模化,是量变到质变。
“今天谈数字化转型,要从背景来看。有很多科技去改造银行内部流程、提高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数字中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数字化的背景下,实际上不光是银行自己内部提高效率,还要改变数据的连接、改变业务的模式。”
他向AI金融评论讲述对数字化转型的心得,“数字化转型首先是银行的变革,是整体的经营管理转型,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技术项目是很短视的。没有整体配合、业务组织架构和机构流程的敏捷配套,它一定做不成。所以我们经常说,数字化转型一定要一把手来牵头。”
“其次,敏捷转型和优化的文化理念转变,非常重要。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原来都是按职能分工,现在要把内部能力组合起来、跨职能的协作,共同去满足客户的要求。
“第三,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的平台化能力,规模化发挥数据价值的能力,这是一个基础能力,不达到是很难让大多数业务变得智能化的。”
“最后一点,是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评价和衡量,不是为转型而转型,唯一的标准就是它为业务带来的价值。”
在张斌到来的同时,民生银行也已做好加大力度推广数字化的准备。
在两周前发布的2021年三季报中,民生银行表示,报告期间,行内新设生态金融部、数据管理部,撤销供应链金融事业部、直销银行事业部,在保持部门设置整体精简的前提下,支持数字化战略相关机构的设置。
中行老将高迎欣去年接任民生银行董事长,民生银行行长目前仍由郑万春担任。第八届董事会也已换届完成,新一届执行董事集结了来自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资深老兵”。
据悉,新一届董事会和管理层成立以来,对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相关业务由董事长亲自主导。
在今年4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行长郑万春也表示,为保障数字化转型的切实推进,民生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才和财务等资源投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全行根植数字化的文化和理念。
“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科技人员在全行员工占比要翻番,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张斌:银行数字化转型非做不可的三件事
在今年3月的「鲸犀产业数字峰会」,张斌在演讲中带来了不少平安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细节,包括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看法,也包括研发体系转型,支撑平台的建设,以及结合实例谈数据平台和AI平台的建设实践。
他强调敏捷研发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并且需要完善的技术体系、工具平台的支撑。如果不能实现大规模敏捷研发,不能保证交付质量,科技队伍再庞大也是事倍功半。
同时,平台化是大规模数据智能应用的基础,要建立企业级的AI平台,实现数据的提取、特征工程到建模,模型管理到模型训练和部署,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进一步推动AI在各种业务场景中的应用。
尽管融合架构可以作为银行转型过渡期的选择,但在他看来,云原生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方向。
张斌最后在演讲中强调,不管是业务层面采取的各项举措,还是技术团队所做的工作,业务价值是转型的唯一评价标准。
以下为张斌的全场演讲,雷锋网《AI金融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通过线上的形式,就平安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思考和大家做分享。
先简要介绍平安银行的战略。平安集团历经3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深耕保险、综合金融再到今天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这也是平安集团战略不断升级的过程。
平安集团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科技板块,在很多技术领域的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平安也孵化出了一些知名的科技公司,对各个子公司使用技术赋能业务,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平安银行的愿景是要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平安银行2017-2019年期间提出零售战略转型,现在2020-2022年新的战略,科技引领依然是方针策略,这是战略的延续性。
科技引领,包括了人才的培养、引进、队伍壮大,也包括对前沿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平安银行的科技引领战略,是要求整个组织都要拥抱科技,把科技当做先进生产力,所有人都想到用科技手段做创新,解决问题,去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平安银行通过科技和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敏捷的转型,科技和业务双轮驱动,落实科技引领战略。
当然这里有一个背景:现在正处在技术变革时期,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数字社会加速到来,这过程中,技术是一个决定性变量。
今天我主要介绍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一些技术工作,主要是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那部分——正是由于这部分的投入,持续能力打造和提升,才使得我们能够看到,最终呈现给市场、呈现给客户的变化。
技术体系之变:云原生、大机下移、PaaS建设
第一个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技术体系。
任何一个组织包括银行,技术战略一定是和业务愿景相结合的。平安银行的愿景是要成为智能化的零售银行,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具备互联网公司所具备的技术能力。
特别是在服务日益线上化、场景化、生态化的趋势下,技术能力要向一流的互联网公司看齐。
立足于互联网技术能力,平安银行选择了云原生技术方向,具备高并发、弹性扩展、敏捷交付和部署、高可用、容错、易于维护等优势。
云原生技术发展非常快,已能够支持大规模企业级的应用,平安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选择云原生这条技术路线。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要全面云化,构建支持分布式、微服务的一整套应用架构,也包括容器在的应用。
PaaS平台建设于2018年启动,到目前为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除了一些老系统之外,大部分系统跑在云上。
同时新建系统和重构系统,也都基于支持分布式微服务架构PaaS平台之上研发。
平安银行在基础技术方向上选择了云原生,也打造出了自身的IaaS和PaaS。
平安银行基于分布式PaaS平台支持研发的信用卡新核心,跑在平安的私有云上,去年11月31日投产。该项目实施周期不到两年,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一个将关键业务系统从大型机迁移到单元化分布式系统的商业银行。
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全国的银行交易量排名第二。新建的信用卡核心系统,要支持高并发业务,包括开展营销活动时,要具备非常高的峰值吞吐能力。基于云原生技术体系,能很好支持高并发的应用。
从已经交付的情况看,系统具备支持10万TPS混合交易处理能力,支持1万TPS金融交易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了对业务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研发体系之变:一切为了敏捷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平安银行研发体系建设和演进的思路。
平安银行在提第一阶段零售战略转型的时候,董事长要求全行都要做敏捷转型,从组织型敏捷,也包括IT要有敏捷交付、敏捷开发能力。
为什么如此重视敏捷能力?就是因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里。如果说,未来数字化远景看得非常清楚——拿银行来讲,就是线上化、场景化、生态化,但非常具体的产品形态,合作和竞争的关系,都会是迭代和演进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科技引领战略下,平安银行建立了强大的科技队伍,当前有8500~9000人的科技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研发人员。
有这么大一个队伍,大规模推进敏捷研发,还要保证交付质量,在整个平安银行科技体系,推进了DevOps整套管理体系和工具支撑平台。
平安银行打造了Starlink星链平台,支持研发部署全流程,也嵌入了流程管理、流程优化团队所确定的研发基线,确保了质量安全,实现端到端的交付。
平安银行所有的研发工作,在平台支持下,从立项到需求到测试再到部署,全是在线上运作,实际上还获得了另外一个能力——数字化的IT效能管理。
当所有的活动都在平台上会留下数据,可以去收集分析这些活动,发现弱点和短板,找到改进方法。
Starlink 平台建设于2019年底启动,半年多就开始投入试点使用,现在已经全行大规模使用,到今年6月底就会基本完成推广。
从投产来看,它支持大规模敏捷,支持大规模协同,并且能够保证交付的质量,投产到现在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业务应用之变:平台化数据能力
刚才也讲到,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是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对于数字化、智能化业务应用,平安银行类似的项目做了非常多。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建设,把过去的对公信贷系统完全做了重构。在重构过程中,大规模使用了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
我们总结了六大智能场景,覆盖了业务全流程,从审批到预警,到放款,全过程的控制,包括对管理机构的智能化监测和评估,覆盖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新系统还支持移动化和线上化。
要实现应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别是要大规模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背后有两个支撑数据平台和AI平台特别重要。
平台化才能支持大规模运用数据和智能去改造流程。
AI能力的平台化,就是要建立为企业级服务的AI平台,实现数据的提取、特征工程到建模,模型管理到模型的训练和部署全流程线上化的闭环。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进一步推动AI在各种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才能加快利用数据和AI来实现智能化的进程。
刚才介绍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层面做的一些工作,包括所选择的技术路线,怎么去看未来的趋势,也包括我们在研发体系上为了支持敏捷怎么去做组织流程变革,包括平台化的支撑,最后结合智能化、数据化风控平台的例子,来强调数据和AI平台化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做个小结。平安银行过去三年多完成第一阶段战略转型,第二阶段的战略也进行了一年多,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数字化转型,我们有一些体会:
第一,科技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驱动力。因此要壮大科技团队,提高技术人员能力。
第二,敏捷研发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敏捷是整个组织要具备的能力,并且要实现非常完善的技术体系、工具平台的支撑。
第三,云原生是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方向。虽然部分银行选择融合架构,在我们看来,融合架构可以作为过渡期间的选择,云原生才是技术未来的方向。
第四,平台化是大规模数据智能应用的基础。
第五,业务价值是转型的唯一评价标准,科技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需通过业务价值去评价。
以上就是我今天做的简短分享,谢谢。
中小银行的风控题:大行都做不好,十几家AI公司能行吗?
监管科技:被熟视无睹的千亿 AI 金融创业风口
百家厂商的「技术觉醒」:隐私计算,将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