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羊册的“天书”,自从2010年,羊册上古岩画遗迹被马宝光发现之后,自此一个神奇与玄奥的古老世界轰然打开。羊册镇上“天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传递着怎样的远古文明信息?

  

羊册惊现“天书”岩画群

2010年4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漯河市文联的副研究员、民间岩画专家马宝光带着学生赶到泌阳县羊册镇进行考古调查。经过一个星期的排查,他们在羊册镇的周陈庄、堂里沟村、徐庄等方圆5公里内发现“天书”约千处。这里的“天书”不仅集中,而且类型多样。马宝光告诉记者,令他惊叹的是,一处长8米、宽3.7米的巨型弧面大石板,上面密密麻麻凿磨出大小不一的凹穴500余枚,上面八九个大凹穴直径13厘米~20厘米,深3厘米~7厘米,在这些凹穴之间又四面以粗细不同的凹线相互连接,组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远古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只大石羊背负着‘河图洛书’。”马宝光说,石羊的头颈、后背刻满了大小不一的凹穴“天书”。这是中原具茨山类型“天书”第一件动物身负“天书”的实例,极为罕见。自此一个神奇与玄奥的古老世界就此轰然打开。

羊册岩画的地理坐标

泌阳上古岩画神秘在何处?多次对此考察、调研的赵荣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数家珍。她向记者介绍,泌阳上古岩画位于泌阳县城西北32公里处的羊册镇擂鼓台山区。这里平均海拔312米,擂鼓台山、安寨山和薛山三山鼎立,山体连绵舒缓,沟深林密,山上岩石裸露,怪石横生,原始古朴,地貌独特,是一个隐蔽神秘之地。

赵荣霞告诉记者,近年来,发现在泌阳县羊册和黄山口境内的擂鼓台、安寨、徐庄、郭岗、周陈、棠李沟等地,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近千处的上古岩画遗迹,其内容之丰富,分布之广令人惊叹。

泌阳岩画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赵荣霞给记者画了一份草图。她指着草图告诉记者,岩画主要分布在羊册镇和黄山口乡交界处,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均海拔200米。这里的大寨子山、徐山、擂鼓台山、安寨山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泌阳北部的分界处。这里独特的山川形势,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上古时期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之一。

谈到“羊册”的来历,赵荣霞告诉记者,这里西汉之前原名为“羊栅”,是一处繁华的集市,后改“羊栅”为“羊册”.目前,这里有南冲寺、五龙顶、罗汉寺、圣母庙,徐山岩壁佛雕等古文化遗迹。

 

羊册岩画的历史演变

亲临羊册岩画遗迹现场考察并参与提案督办的赵荣霞向记者介绍了她所看到的羊册岩画遗迹:从岩画和石羊敲凿的工艺看,其工艺全部是用钝器敲击而成,没有用锐器雕凿的痕迹,说明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加之此地周围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如豆腐店古文化遗址、石台古文化遗址、蒋庄龙山文化遗址等,这些岩画和石羊的雕凿年代,应在公元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即“伏羲时代”.

赵荣霞分析,从岩画的图案看,羊册岩画的风格与新郑具茨山岩画、方城岩画相似,应同属一类,是祭天活动的遗存。史载,伏羲时代已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结合,并以“养牺牲以供庖厨”,故伏羲氏又称“庖牺氏”.这个时期,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已学会在木材、石板、骨头上画八卦,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这些岩画和石羊,可能是古人观天察地,探讨天时之变和祭天的记录。

赵荣霞认为,从地名看,西汉之前这里已叫“羊栅”,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这里有一个以养羊为主的原始部落,他们把羊作为图腾和祭祀上天的贡品。这种用羊作为祭祀的习俗延续至今,如当地群众为纪念修建马仁陂的召信臣,即用羊进行祭祀。

市政协干部曹蔚华拿出在现场拍的照片让记者看,在棠李沟公路东侧约20米处有一尊高3米左右的石羊,石羊旁边有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石板,一端敲凿有类似洛书的图案,另一端有类似山川河流的地形图。赵荣霞分析,这很有可能是古人的天象图和方位图,也是敲凿在石头上的“罗盘”,用以指导农业和放牧。

赵荣霞告诉记者,从羊册岩画可以看出,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甲骨文,但利用符号记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无文字时代所产生的这些岩画,是上古时期古人生活的智慧结晶,也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文化总结,与文字一样,有记录作用。所以,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不应从甲骨文时代算起,而应从符号记事的年代算起。

  

羊册岩画与河图洛书有联系?

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豫琳是我市的知名文化学者,被誉为泌阳的“活字典”.谈起羊册岩画与“河图洛书”的联系时,他告诉记者,擂鼓台山下的擂鼓台前的小山村,是一处令考古学者、爱好者怦然心动的地方,中原具茨山类型第一件动物负天书--“龙马负河图洛书”就矗立在这里。一尊形似傲首山川的石马,从头、颈到后背凿满了大小不平的凹穴,颈部有6枚大如银圆的连星凹穴,后背有25枚如铜钱大小的凹穴,构成似龟爬行的图案,考古学者称其为“龙马负河图洛书”.

据周豫琳介绍,“河图洛书”是上古时期传下的神秘图案。相传,伏羲曾降伏一头黄河中自称“龙马”的吃人“丑怪”,获得刻有古怪图案的玉石一块,世称“河图”.伏羲据此作“八卦”,用来推算历法,预测吉凶;又相传大禹在洛阳附近引洛河水疏通河道时,从干涸的河底浮出一巨龟,被大禹放生。不久龟重返洛河,献给大禹一块玉石,上刻有符号,大禹命名其为“洛书”.大禹依法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制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时至今日,“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子仍是未解之谜。周豫琳告诉记者,此前考古界曾认为,西安半坡村出土的石板上用锥刺的圆点排列的等边三角形图案是“河图洛书”的原型。相比之下,擂鼓台山“马负图”比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板负图”更接近传说中龙马负“河图洛书”的原型,倍受考古专家、学者关注。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推断:中原凹穴的年代应在4000年前形成,它(指擂鼓台山前村石马)背似龟,头面似龙马,虽与记载极其相似,但是不是“河图洛书”还待考证。

如何保护羊册岩画遗迹

赵荣霞认为,羊册岩画由于留存于野外,表面裸露,时刻受到风雨和日光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画风化程度日益严重,有的已经模糊甚至消失了。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由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组建较大规模的调查团队,采取图片、影像、绘图等手段完成档案式记录,再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

民间岩画专家马宝光认为中原上古岩画与远古彩陶纹文化同宗。泌阳县羊册镇的上古岩画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保存较好。就如何保护这些极具考古和观光价值的上古岩画,中原岩画研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宋豫秦说,在岩画保护方面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国外使用玻璃罩保护,在国内特别是中原岩画保护中却不适用。中原岩画数量太多,分布面积太广。使用玻璃罩,等于告诉人们这里有文物,反而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主席罗伯特·G·贝德纳里克对中原岩画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赞不绝口。他说,中国岩刻画探索的最新进展出现在河南省泌阳县等地,这里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凹穴。在中原地区,凹穴的重要历史价值正被逐步发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发现超过1万处的岩刻画地点。利用交叉断代法和微腐蚀分析法,巨石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岩画被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是中国为数不多但较为可信的岩石艺术测年方法。

泌阳县羊册镇等地上古岩画遗迹的发现,传递着众多的远古文明信息,丰富了上古文化的内涵,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做好保护工作,并研究制定岩画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倾力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圣地。

刘 艺 /图(转自说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