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八闽竹器第一乡”的美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的现代化,竹制用品被取代、淘汰,导致郭宅村的竹编技艺逐渐衰弱,甚至即将消亡,特别是郭宅村在2018年后,整体搬迁至高楼大厦里分散居住,失去了创作竹编的土壤和氛围,这让包括郭宅人在内的有志之士忧心忡忡,如何拯救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技艺成了当务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宅竹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唐朝大将郭子仪嫡孙郭嵩,于唐末入闽后居于长乐,后郭嵩后人郭华迁到莆田仙游一带的山林里,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开创了郭家竹编历史的源头。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华后人辗转从仙游迁至闽江支流——白湖河畔居住,久而久之,该地被人称为“郭宅”。最早居住在白湖河畔的郭家人只有十几口人,都以竹编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福州仓山南台岛上的郭宅村,历史上,四周水网密布,水运发达,它本地并不产竹子,但闽中、闽北的各种毛竹可通过闽江水运,再经过白湖河,源源不断地送到村里,郭宅先辈就用竹子编织各种日用品,售卖后换取生活所需。从北宋开始,郭宅世代都有竹工艺人。

郭宅人编织的竹质日用品好看、耐用,很快风靡10里外的福州城;郭宅竹器是福州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宝贝,老福州人嫁女必定陪嫁一对“郭宅竹篓”,福州话中“竹篓”音似“传乐”,寓意将快乐一代代传下去。

竹器成为是郭宅特有的地域性产品,郭家人也因此发了财。郭家人用赚来的钱修了白湖河上的第一座桥——七星桥,后来又修建了郭氏祠堂、郭氏码头等,郭家人用竹编换来了家园。建于宋代的七星桥,为石构平梁建筑,两墩三孔,桥面石板上铭有“天圣十年”(1032年)建造”的题刻,现在已经是市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七星桥依然巍然挺立,见证着几十代郭宅人的“风霜雪雨”。到现在,郭宅这一支的郭氏,在福州本地的的族亲有4000多户,近两万人,在外地也有上万人。

郭宅做竹编的人都拜“孙大圣”,因为做竹艺要不断推陈出新,要不断改革,因为孙悟空会72变,所以郭宅竹编人都拜他。

郭宅竹编,最鼎盛时期应该是解放后的40年间,那可是家家户户是车间,人人都是竹编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街头顽童,人人参于竹编,用一双灵巧是手生产出椅、筐、席、篮、箩等各类竹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1928年,郭宅村就成立了各种竹器生产行会,如软篑行、天篷行、马篓行、茶筚行、工夫行、挠箱行,各行做各行的生意,互不干扰,避免了恶性竞争,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郭宅竹编业快速发展。

1951年组织了第一个谷席生产合作小组。

1952-1954年又成立了竹篷、竹篓、竹壳生产合作小组。

1955年,4个合作小组合并成立福州市竹器供销生产合作社,有员工500多人。郭宅竹器生产正是从这时开始了质的飞跃,从仅仅生产简单的产品到能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工艺品。郭宅大队开始组织竹编能人创新产品,并研制机械生产。生产有花篮、花瓶、果盘、盆景套、面点盘、礼品盒、炊具等3、4千个花色品种,郭宅村竹编产品走出国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成立了福州市盖山竹器厂,不久又筹办了竹器厂的“卫星厂”——盖山造纸厂。

1960年,又合并成立了仓山竹器厂,还成立了郭宅大队竹器厂,此时郭宅生产的高档竹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客商到郭宅村参观、订购竹编工艺品,郭宅村是当时福州市创汇大户之一。

1962年8月开业的福州竹编工艺生产合作社,职工271人,竹编工艺开始有新颖奇趣的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瓶、盒、盘,仿青铜器、彩陶的瓶、罐、盒、笼、筐以及折叠屏风、桌屏、围炉屏、挂联、挂框等工艺品。

1977年,郭宅的竹编产值达到172.85万元。后来,郭宅竹编还是广交会的常客,郭宅竹艺带头人郭孔海就参加了整整100届的广交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郭宅人自豪的竹编大事有四件。

第一件:鹰厦铁路福建段工地所用的扁担、土石筐、畚箕基本都来自郭宅村。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曾经长期是外省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郭宅人为修建此铁路做了不少贡献。

第二件:1956年黄河决口,为支援黄河防洪,郭宅村编制的防洪篓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郭宅村每天都能做出2万个防洪篓支援救灾,占整个福州市总数量的三分之二。为此,当时的郭宅村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率先给郭宅村安装了当时紧俏的电灯、电话。

第三件:发明了竹壳热水瓶。在此之前,热水瓶壳多为铁质,而当时国家马口铁奇缺,都靠进口。郭宅人就发明了竹壳热水瓶,畅销全国,最多时一个月要生产10万个竹壳热水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件:新中国成立不久,郭宅竹编就开始出口,为国家赚外汇,国家用这些外汇进口了宝贵的紧缺药品,救助患者无数。那个时候,郭宅竹器厂跟民天酱油厂都算是福州市支柱产业中的翘楚。

随着时代更替,社会发展,竹编离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了。现在郭宅村里,虽然凡是50岁以上的人都会竹编技艺,但是年轻人对此有兴趣的并不多,老手艺人也慢慢凋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88岁的郭孔海,出生于郭宅竹艺世家,是目前公认的全福州市竹编手艺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郭宅村竹编师傅成立竹器社,郭孔海回乡加入竹器社;之后一直是郭宅村竹器业领军人物之一,先后长期担任福州竹器厂厂长、福州市竹制品厂厂长。

郭孔海有文化、肯动脑筋,先后发明了30多项竹编新工艺,创作了3万多件竹编艺术品,是郭宅村竹编从纯生活用品发展成为艺术品的大功臣。

郭孔海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任何竹质艺术品,他只要看一眼,立即就能做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以至于他到国内许多竹艺之乡参观,人们一听说他是来自福州的郭孔海,立刻将自己潜心创作的艺术品藏起来,免得被他瞄一眼,回去立即做一个一模一样或者更好的产品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孔海是中国竹材研究会会员,对竹编技法、梁花、仿古、装饰、处理和竹杆、枝、叶的利用很有研究,曾多次被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轻工局聘为授课老师。

前些年,年近80岁的郭孔海仍在创新竹编工艺,他顺着竹根、竹雕的生长习性进行艺术加工,将其和谐地运用到竹拐杖中,让普通的竹拐杖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自然、古朴,大方;竹拐杖款式有50几种,日本人对其爱不释手,说制作多少就要多少,但老郭很忙,有空才会去做几把。

到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塑料制品的兴起,竹器逐渐被塑料产品替代,加上制作竹器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技巧和耐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郭宅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郭宅村的竹编产业、竹器工艺也因此开始走向衰落。

现在在郭宅,还有一些老艺人在做竹编,他们并不是为了挣钱,只因是那份难以割舍的竹编情怀,毕竟是打小就浸染在竹编的世界里,都是摸着篾刀、竹子长大的,竹编是他们练就的第一门童子功,6-7岁时的他们就会编竹篮、斗笠,制作简易的竹椅、竹凳了,长大后,几乎个个都会盲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郭宅村大部分都拆迁了,手痒的老艺人们,就时常聚到郭宅祖祠的老年活动中心,买来竹材料子,一边制作竹编,过过手瘾,一边感叹这世界变化快,也借以打发老年时光。

如今,如何保护先辈留下的竹编工艺,成为郭宅村老人们心中最重大的事情。

郭孔海说,他的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办一个竹艺博物馆,将分散在家家户户的竹艺精品收集、保管起来,一方面可供大家参观展览,让后人了解闽都竹艺辉煌的历史,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编,把这流传了千年的手艺传下去,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先人们的精美作品,免遭毁损、消耗。

郭宅家家户户都存有竹艺精品,其中还有多件乾隆年间的。清朝时,郭宅有“竹艺三杰”,分别是郭朱哥、郭海弟、郭红弟。其中郭海弟后人保存了三件先祖创作的竹编精品,一件是四方菜盘,一件是工具箱,一件是刀具箱,极其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孔海说:“人家都说我的手艺好,但我的水平只达到郭海弟的80%。”可见,这些精品的珍贵、稀有,以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好在这种传承在近些年得到了大家的重视,镇里与郭宅中心小学建立了教学基地,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竹编工艺手工课。这是一项有郭宅本土特色的优秀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把竹编艺术传承下去。

郭宅祠堂理事会与郭宅中心小学及其校友会一起办了红领巾竹编工艺博物馆,将收集来的旧式竹编制品展出,让学生看到精美的竹编工艺品、产生兴趣,参与竹编工艺制作。

竹艺老艺人、鸟笼大王郭礼榕祥,其制作的鸟笼远销北京,令郭礼榕骄傲的是,他家的鸟笼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在他的教育下,他的3个小孙子、外孙女都对鸟笼的编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学习制作鸟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南台岛城市化进程,2018年,郭宅村面临举村搬迁,为了留住乡愁乡艺,2019年起,盖山镇开始筹建郭宅博物馆,村民纷纷捐出自己珍藏的家用竹编。

2021年3月,由侨商郭钦荣兴建、院士郭孔辉家的祖宅“心远庐”改建成的郭宅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郭宅村独有的一张特色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博物馆的二楼,有单独的郭宅竹编展馆,对郭宅竹编文化、仓山乡土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展陈;展品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内容介绍丰富多彩,值得回味。

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套保存50多年的茶具,茶盘、茶杯都用竹篾缠绕,竹篾薄如蝉翼、细如发丝,和茶具严丝合缝,不走样,也不会扯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立博物馆是为了记录郭宅人艰苦朴素、生生不息的千年奋斗史,更为了能让后人在铭记先人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发愤图强,发扬光大,要有像竹子一样的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即使面对各种挑战,仍然要不屈不挠、顽强成长。

如今的郭宅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村里走出的博士、能人、富豪不计其数,大马富豪郭鹤年,年近百岁仍孜孜不倦地工作着,金龙鱼的郭孔丞、汽车院士郭孔辉等都是郭宅人的杰出代表;同时当地政府也正积极将郭宅竹编技艺申报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走竹编工艺精品的路子。

有形的千年郭宅村已随着城建拆迁消失了,但无形的郭宅人的竹编精神只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在你、我、他之间愈发浓厚,愈加勃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结束,谢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