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人和书也要论缘分,一本书想不想读,往往取决于年龄和当时的心境。
几年前,我读完杨绛的《我们仨》以后,似乎没有太深的感受,就没再继续读她别的作品。
也因此,在我的微信读书App的书架上,有好长一段时间,一直放着她的小说《洗澡》,以及散文集《将饮茶》和《干校六记》,却没动过。
直到前些天,看到有同事在推荐《洗澡》,正好我手头的书也读完了,就一口气把它和另外两本都读完了。
说起杨绛,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她的才气,以及她和钱钟书夫妇俩的恩爱,连钱钟书评价她也用了“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这两个词。
但读完两本散文集后,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就是,即便面临波折与苦难,也依然能保持从容和优雅。
《将饮茶》中有一篇《丙午丁未年纪事》,写了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们夫妇俩挨批斗的经历。
虽然他俩都是著名的知识分子,但那时候,他们在身心方面都还是吃了不少苦头。脖子上挂牌子,游街,被剃去半边头发(阴阳头),被罚打扫厕所,这些她都经历过。
但是,因为她自感问心无愧,所以“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于辱我”,她的精神并没有垮。
在自己动手做好牌子、挂在胸前后,他俩还要“互相鉴赏”一番。被剃成阴阳头后,她自己动手,用女儿剪掉的长辫做了假发,只是感觉夏天戴着太热,不如天生毛发那样通风。
读着这些细节,让人不能不动容。
《干校六记》主要写了文革中他俩在干校两年多的生活。
按照钱钟书在“小引”中的说法,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批判斗争,这是干校生活的主旋律。
但本书却没着重写这个主旋律,而是更多着眼于其它一些小插曲,比如挖井,看守菜园,收养小狗,冒险独行等。也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多了一些轻松的感觉。
论物质条件,那时候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作者却能苦中作乐,从不堪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在她看来,那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
跟《将饮茶》相似,本书的语言依旧保持了“平滑、朴实、幽默风趣”的特点,在此摘抄一段,感受一下:
我在苏州故居的时候最爱下雨天。后园的树木,雨里绿叶青翠欲滴,铺地的石子冲洗得光洁无尘;自己觉得身上清润,心上洁净。可是息县的雨,使人觉得自己确是黄土捏成的,好像连骨头都要化成一堆烂泥了。
回想一下,在读完《我们仨》后过去的几年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方面,我都经历了不少事,心态也不知不觉起了变化,可能这也反映在了阅读的口味方面。
我想,我愿意重新拿起杨绛的书,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放下书后我最深的感悟是,我们或许不能随意选择生活的环境,但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也是阅读这几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