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时期,芒部、水西(今云南镇雄)一带流行《竹枝词》:“尖头鞋子细花装,偏向邻家约女郎。半里如云伞如盖,担笼携酒送新娘。”这首诗描写的情景就是当地少数民族,挑着刺梨酒陪送新娘出嫁的场面。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场景在云南东北部的镇雄、威信一带,依然经常可以见到。

刺梨酒香千载

历史上利用刺梨酿制刺梨酒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吴嵩梁在《还任黔西》的诗句:“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比此诗稍早或稍晚的贝青乔的《苗俗记》载:“刺梨一名送香归……味甘微酸,酿酒极香。”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思南府续志》:“刺梨野生,实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酿酒……”同年《仁怀直录厅志》亦有刺梨酒的记载。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贵阳府志》,有“……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记载。章永康《瑟庐计草》:“葵笋家家饷,刺梨处处酤。”据《布依族简史》载:“花溪刺梨糯米酒,驰名中外,它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青岩附近的龙井寨、关口寨的布依族首先创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康熙时期,《贵州通志》中用了简短的五十多个字描写刺梨:“刺梨野生乾如蒺藜,结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炼之可以为膏,各郡俱有,越黔境乃无,有重胎者,花甚艳,可艺为玩。”虽然篇幅不长,但把刺梨的形状、味道、用途都做了记述,为后人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贵州最著名的地方志《大定府志》,同样是贵州地区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黔西北珍贵的文化遗产,书中记载贵州当地人民用刺梨酿酒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吏部侍郎陈维周祖籍云南镇雄,他经常托家乡人为自己捎来刺梨酒,收藏于北京的宅邸中,有王公大臣上门做客,他就拿出这款酒来招待。这些品尝过无数佳茗美酒的贵宾,却一致对刺梨酒赞不绝口。因为市面上难以买到,所以很多人借故上门“蹭”酒喝,一时成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