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加起来一共195件,这些文物几乎都是孤品或易损品,极其珍贵,有些甚至连本国都不展出。

近两百件文物中,包括了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石刻、金银器等类别,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中国历史。

能被列进这个看上去十分不得了的名单里,就证明这些文物都非等闲之物,而有些文物也确实有着相当奇特的外形,从视觉观感上就很好地满足了我们对它的期待。

红山文化女神像(第一批)

红山文化女神像(第一批)

时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收藏: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红山文化是一支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古文明,从这里发掘出来的文物不仅丰富,还极具考古研究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种类繁多的玉器外,还有这个被称为女神像的人头塑像。

说是“女神”,实际上她给人的第一感觉还是蛮可怕的,感觉就像是小说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可骇的面具。

她的头部是真人大小的,面部微微低垂,五官捏造得相当立体清晰,最让人在意的是那双眼睛,好似青狐狸眼,那是用青色圆形玉片镶嵌的眼珠。

这个女神像是在牛河梁的女神庙中发现的,这个女神即红山文化先民的土地神。他们在祭祀的时候会直接将祭品埋入土中,以此来表示对大地母亲的崇敬。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第三批)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第三批)

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似乎时代越久远的文化,出土的人物塑形好似都更加神秘。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这里出土最多最出彩的就是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绚丽又典雅,这件陶壶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国博里将这件陶壶称为“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从名字就能猜出,这是个同时兼具男女特征的两性人,造型相当神秘有趣。本身人形彩陶壶就不多见,何况这件的造型如此罕见奇特,就更显得珍贵了。

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这件陶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具,应是礼器或葬具。学者们认为它特殊的造型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与远古时期的萨满有关。

商大禾方鼎(第三批)

商大禾方鼎(第三批)

时代:商代晚期

收藏:湖南省博物馆

同样在器物上雕上人脸的,还有这件同样有着诡异画风的文物,与上面不同的是,它是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

此方鼎最让人惊奇的部位就是它那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相当写实。一般人都会被这人脸所吸引,以为它表现的只是一个人的头部,而实际上,人脸的周围还有其它表现对象,它的额部有角,下巴有爪,实为半人半兽。

当然,它的身份或者说原型是什么,说法挺多,有说是凶兽饕餮一类的,还有说是女性原型。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第三批)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第三批)

时代:西汉

收藏:云南省博物馆

这件文物的名字一听起来就很不得了的样子,杀气腾腾中又稍显悚人,这是源自滇文化的贮贝器,一种用来贮藏海贝的青铜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它除了贮藏功能外,在造型上的设计也是如此的奇特。

这件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为国家一级文物,高38厘米,在器盖上,满满当当地铸有人、动物、器具达上百个,它呈现的是一个祭祀广场上的祭祀活动,放大看到,广场中央的圆柱旁或绑或跪着三个人,他们都是被当做祭祀的牺牲品。

如此盛大而极具特色的场面,在中原地区同时期的器物中从未发现过,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而蛊惑的艺术吸引力。

青釉凤首龙柄壶(第三批)

青釉凤首龙柄壶(第三批)

时代:唐代

收藏:故宫博物院

这件一件用青瓷做成的凤首壶,真的是太精细美丽了,尤其是凤头刻画得栩栩如生,气势非凡。

这种鸟首壶是唐代时,因和西亚各国文化而传至我国的一种器形,使用越窑青瓷应属于当时的一种创新产品。

它借鉴西域风格,腹部塑贴力士像和宝相花,饰有联珠纹、莲瓣和垂叶纹等纹饰,既有六朝以来的佛学气息,又充满着异域风韵,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奇异的美感,如此匠心独运,堪称唐代瓷器中的瑰宝。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第三批)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第三批)

时代:五代

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个是出自耀州窑的青釉壶,这个壶可不是简单的水壶,它浑身上下都是玄机。

在造型上,它集齐了鸟中之王——凤,提梁即为伏凤造型,凤头在提梁顶作展翅飞翔状;兽中之王——狮,壶嘴处就是一只张着嘴的母狮,并且在母狮下面还有一头小狮子;花中之王——牡丹,壶身纹饰繁华丽,雕有牡丹和莲花瓣,精细华丽,装饰效果极强。

从造型设计上来说,这个壶就已经是精品了,然而它的功能设计更加精巧。虽然有壶盖,但它是不能打开的,这个壶浑然一体,无处可开启。那么怎么使用呢?

壶的底部有梅花形注水孔,注水的时候需要把壶倒置,从底部的梅花孔注水,注入一定水量后,再把壶正过来,却能做到滴水不漏,水还能正常地从狮子壶嘴倒出。

没想到吧,这是古人利用“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来制作的倒流壶,虽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个简单的原理,但那可是五代时期,古人如此熟练地掌握物理原理,总让人觉得好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