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轼和张怀民突然又火了,网友们纷纷用小视频给他俩配了个画面和语音,玩了个有趣的梗,这个梗大概就是:苏轼半夜想要赏月光,寻思着没人陪,于是去找张怀民,原文中写的是“怀民亦未寝”,大家就脑补,这时候张怀民应该已经睡了,结果被苏轼给薅了起来,被迫“亦未寝”的神情也未免太好笑了。
有人觉得这个梗在侮辱古人,但私以为相比起其它,这个梗算是玩得比较适度且有趣的了,倒也没到侮辱这么严重的地步,反而觉得它拉近了千古文人和普通人的距离。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大半夜唤对方起来吃烧烤、散步的友人,真的非常真实和生活化。
而且话说古人又不是时时刻刻都是严肃板正的,更何况苏轼这样的疏朗,私底下肯定也是个有趣的人。
下面让我们重读一下这篇古文吧。《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进了语文课本的苏轼散文,大家的印象应该都是很深的,全文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一篇很简单却十分真情实感的小散文,就是苏轼睡前看见了美妙的月色,突然兴致大发想要赏月,但一个人没意思,于是就找到了同样还没睡觉的张怀民。两人在庭院里散步,看着庭中月光如积水,竹子和柏树的倒影好似参差水藻。如此清澈空明的月夜并不难得,难得的其实是半夜赏景的人。
这其实真的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稍微一想,就觉得还是挺让人羡慕的,大半夜想要找一个能陪你起来看月色的人,哪那么容易找呢?
纵使有这样的人,这个人是和你趣味相投的。不睡觉起来看月亮、在院子里闲逛,不理解的人会觉得你矫情,在浪费时间;只有真正的知己,才愿意陪你虚度时光,还要把矫情过成诗情画意。
所以最后苏轼才会说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少的只是他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这便是月色常有,而知己难得啊。这么一想,感觉苏轼更多的是在炫耀他有个这样随叫随到的知交呢。
友人之外,苏轼最后的这个“闲人”也很值得玩味,来看看这篇文的背景。
开篇苏轼即点明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也就是公元1083年,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他在那里当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官职低微,收入也很微薄,所以在黄州的时候,苏轼不得已还开垦了一块荒地,躬耕务农,填补生计,他那“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这个时候起的。
别看苏轼总是一副快乐的样子,其实种田很辛苦的。元丰四年,他写了《东坡八首》,都是在写田园之事,在小序中他写道:“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到了和张怀民夜游的这一年,在他的札记中还有“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两年过去了,辛苦劳作终于有了收获,苏轼自谓苦中作乐,但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了农活的艰辛。
所以他这个闲人可不闲呐,起码在身体上,是疲倦的。而且说不定赏月这天苏轼才刚刚干了一天的农活,但临睡前看见了皎洁月色,却还是忍下疲劳,追着月光去了,可见他对月亮的喜爱,还有那份文人骨子里的浪漫。
当然,苏轼的“闲”,显然不止是农闲,更多的还有远离官场之后的闲暇。苏轼此时已贬谪黄州四年了,好友张怀民和他一样,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被贬了当然会郁闷、会失落,但向来能自得其乐的苏轼,却不沉溺于失意中。
被贬之前,官场不得闲,有各种排挤和弹劾;被贬之后,卸下了尘世名利,所谓无官一身轻,虽然农事累身,但心里却是自在的,这会儿苏轼可以寄情山水,走访亲友,生活悠闲自在。
反正又不是第一天被贬,生性豁达的苏轼已经能很淡定地看待自己的处境了,他不囿于苦难和不公,在黄州期间也是各种吃吃喝喝,充分享受生活,人生有味是清欢。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次安闲自适的自叙,清冷的月光、高洁的竹柏都是苏轼的最爱,三个意象同时出现,正如庭中空明澄澈的积水一样,流露出一份清高孤傲。
一个普通的夜,一抹微凉的月光,一位相伴的挚友,苏轼简简单单的一次记录,却如此令人难忘。让人不由得想,那应该是一个万籁俱静、清辉如水的夜,两个情趣高雅的人相伴,无言地在庭中慢走,无所事事,只因他们懂得欣赏。
东坡有句话在这里十分适用,他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