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凡尔赛体:我祖上清代出了26个进士,竟没一人进前三,更别提状元了。

还真不是吹牛,我乃登州府福山县王氏家族(本地为和其他王氏区别,称河北王氏),家族溯源的话可追溯到“琅琊王氏”。

据康熙三十年编纂的《王氏宗谱》记载,福山县王氏家族的始祖王忠,云南大理府云南县鸡头村人,于洪武年间出任登宁场盐大使,居住在古现集河北村。娶妻生子,繁衍至今已近三十世。“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是十六世,我是十八世,十八世在村里算高辈分了。

我们王家在清代260年的时间跨度中,就有26人中进士,平均10年出一个,科甲联第,功名辈出,绝对是顶尖的科举世家。

有清一代,在进士人数上超过福山王氏的只有青州府王士祯一族(30)。其他家族进士总和高于20 位的只有5家,分别是顺天府的沈树本一族(26),杭州府陈乃赓一族(25),安庆府方苞一族(22),河间府边瀹慈一族(21),常州府刘跃云一族(20)。

可惜的是,我们王家虽然出了这么多进士,但都没能进前三,可见古代中状元有多难。

因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最为完善,所以就以明清时的科举历程,看看状元需要闯过多少关卡,才能独占鳌头。

第一大关:童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地方组织的由童生(未入学学子的统称,和年龄无关)参加的考试。

童试又有三个小关卡: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在县城举行,由县官主考,考五场,头名称县案首,前10名称前列。

府试也称州试,在府城由知府主考,规程同县试,头名称府案首,府试和县试都是前10名称双前列。

院试在省城举行,由提学官(明代)或省提督学政(清代)主考,院试三年二考,最后被录取的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如果在县试、府试、院试中都考了第一名,称为“小三元”。

那么在明清考个秀才难不难?难!实在太难了。明代县试的录取率在10%左右,府试再从这些人中录取百余名,最后的院试再从其中录取一半。

清代童试录取率比明代还要低,整个算来只有1%。这也难怪曾国藩连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天王洪秀全干脆不考了,造反自己选状元。

第二大关:乡试

考中了秀才,就有了入闱乡试的资格。乡试是省级考试,因在八月举行,又称为秋试、秋闱。

乡试正常是三年一次,由朝廷选派翰林或者内阁学士到各省任正副考官,主持乡试。省城举行乡试的地方被称为贡院。

乡试中式的就称为举人,举人头名称解元,“唐解元一笑姻缘”,唐伯虎也在乡试中一举夺魁。

古代称“金举人,银进士”,“科举系统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是乡试。”明代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4%,而会试则是10%。

第三大关:会试

会试因举人会集到京城考试而得名,三年一次,因在二月考试,也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员出任主考官。会试时间在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一共考试三场。

会试中式者称“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大关:殿试

会试一个月后,在皇宫大殿上举行殿试,重新排定贡生的名次。明朝殿试在紫禁城的奉天殿(今太和殿)由皇帝本人亲自支持,清朝1789年改为在保和殿举行。

殿试的考试内容只考策问。试卷先由读卷官轮流传阅,筛选出若干佳卷,最后再由皇帝定夺。

最后中状元运气成分很大,皇帝的个人喜好对最后的结果影响很大,比如长相、名字等都可能让你与状元无缘。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就是因为名字吉利,而被慈禧选中的。

讲到最后,大家也都知道了中状元的难度了。不过也还是有几个考霸,能够做到“三元及第”,乃至“连中三元”的。

而最牛的考霸是明代的黄观,他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被叫作“六首状元”,真是状元中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