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微视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本科、博士、博士后,师从北京大学汪国平教授。十余年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与系统研发经验,主持多个系统和工具的产品化研发,发表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

翠湖原始创新基金合伙人、国鼎资本高级合伙人、北京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创始人、溪山天使会发起人、雷石投资合伙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

空天界:今天我们对话的第一个问题,您投身空天产业的初心是什么?您为什么选择创业之路呢?

盖孟:我在北大读博士期间攻读的是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实验室里的一些技术恰好能应用在模拟器视景系统里,而且在模拟器视景系统领域国内是一片空白,再加上我们严重依赖国外产品。所以顺理成章,把实验室的技术与我自身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这个行业当中。一方面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了游戏或短视频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在近几年是比较火,比较容易赚钱,但我经常会想这些行业到底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能实现个人的什么价值?假如,我也投身这些行业,经过几年之后,可能会反问自己,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我觉得作为北大的毕业生,是需要有家国情怀的,像硬科技这种事情,如果北大人不来做,那谁还会来做呢?所以这算是我创业的一个初心。

空天界:从投资的视角,您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细分领域?他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郑博元:国鼎资本是2015年成立的一家民营投资机构,它的重点关注范围在军民融合领域民营企业的投资上。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我们已经有几家投资的企业成功上市了,其中包括鸿远电子、航天宏图,中科海讯、盟升电子,还有雷电微力也在上市进程中,马上会在科创板挂牌。

三年前我们就开始拓展延展了我们的投资阶段,向早中期延伸,同时获得了北京市引导基金的支持,微视威是我们在去年投资的一个早中期项目,目前我们还和北京实创公司组建了新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翠湖原始创新基金,它是国鼎资本、海淀实创集团、鸿远电子共同出资组建的一支基金,主要聚焦于中关村北区及北京自由贸易示范区科技创新片区的高科技企业。投资方向不再局限于军工,也扩展到了更多的硬核科技领域,包括像微视威这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生命科学,这些领域都有在涉足。同时投资也不再局限于企业中后期,而是在企业发展前期就开始进行投资。投资北京微视威公司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我们关注军用仿真,模拟器的生产和制造这个赛道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其实我们还投资了业内的其他企业,我们看好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在军工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二,我们发现北大的汪老师和盖孟这个团队,在硬核科技领域已经有了长期积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磨炼,在过去的几年里经过了市场的实际应用。

第三,它满足了我军军用设备的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在目前对自主可控强调之后。我军的军用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非常需要我们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能够提供。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我们参与了北京微视威的投资。

空天界:微视威目前在做什么呢?为其他的投资人或您的客户描述一下北京微视威的特点和优势?

盖孟:微视威是基于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平台,并进一步提供自主研发的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视景系统是使用虚拟现实和仿真的技术,来模拟飞行员在座舱内看到的舱外景象,这样能达到沉浸式的训练效果。目前国内使用的视景系统,绝大多数都是直接采购国外的平台。在国产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是能够提供完全自主可控,并且能够进行国产化替代的视景系统。

当然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视景系统这块业务,实际上我们的核心的技术是它背后所使用的一套虚拟现实引擎。这套引擎可以应用在很多行业当中,比如说战场仿真、智慧城市,还有应急推演等等。

我们公司的特点是以技术为主导。核心团队基本上来自于北京大学,并且跟北大图形实验室汪教授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们的核心团队有将近20年的长期技术积累,我们的综合技术是非常有优势的。

空天界:在创业过程中,您的技术对您主要服务的客群最大的帮助和改变是什么?

盖孟:我们目前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主机所,因为现在装备级的模拟器都是由主机所进行总体集成,我们所提供的视景系统实际上是飞行模拟器这种高端装备里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使用我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国外的产品进行替换。

原先我国所使用的视景系统基本上是Collins EP、Mantis这些国外的产品,不仅售价非常高,而且国外的工程师来进行维护时,会有数据泄露的风险。由于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一些国外的产品已经被禁运。在这种情况下,视景系统的国产化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我们恰好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微视威的视景系统是国内自研系统里成熟度最高的,而且我们团队的角色分工配合齐全,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服务。不管是数据定制还是售后维护更新的服务,我们都可以做到更好。

空天界:为什么会投资微视威,他打动您的亮点是什么?

郑博元首先我们对这个行业我们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其次是基于我们军队的军用仿真训练要求,我们认为在未来自主可控的军用仿真飞行模拟器及战场仿真将会有长足的发展。这个需求刚才盖总也介绍了,尤其是贸易战背景下,我们认为这个需求是真实的,而且处在爆发前夜。

再次,这个技术团队来于北大的计算机系图形实验室,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国家级实验室的技术转化。微视威已经有几年的市场化的经验,而他们的产品也已经趋于成熟,在国内的主机所得到实际应用,并且受到好评。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里,他们有能力做到国内最高水平,假以时日,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最后是他们核心团队相互信任,凝聚力强,创始人汪老师事业心强,开放包容,引领了公司文化,我们投资之后,新进入的同事也能够快速融入企业氛围之中,是非常团结的一个队伍,这方面我们是比较认同的。当然公司背靠北京大学,是在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所以在市场化方面我们确实是有担忧的。它是一个硬核技术公司,应对客户和市场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但是好在团队对此也有认识,在过去一年里这个团队也在不断的进化。

空天界:微视威的核心团队构成是怎样的呢?

盖孟:我是2011年读博士时开始介入到实验室的一些系统和项目的研发当中,但是这些系统已经经历了很多届学长的努力研发,我的导师汪教授在这个行业内是绝对权威和元老级的人物,所以说我们的技术已经有将近20年的积累。

我们的团队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做技术核心引擎的研发的,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是我们实验室的导师和毕业生,他们本身技术的延续性很好,而且技术攻关能力很强。另一部分人是从其他的公司里挖过来的同行,他们的行业经验很丰富,他们在原公司都是做模拟器视景的组长或者总工程师,他们的行业经验、人脉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很强,所以我们团队可以说是既有学术功底和技术攻关能力,又有行业经验和市场落地的能力。

空天界: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盖总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您觉得在他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优点和闪光点呢?

郑博元:我们是从展会上发现微视威产品的,后来我们联系企业进行了尽调,包括公司的访谈及行业内部人士的访谈。在2019年的10月份开始接触这个项目,完成投资已经是去年的六七月份了。因为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耽误了一些时间。

我觉得不光是盖孟自己发生了变化,而是整个团队。学校企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专注技术,只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对客户的需求,其把握还是相对较弱。随着他们不断的学习和团队建设的完善,明显增强了和客户交往以及企业的管理能力。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持续进化的过程,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发生这样的变化。

盖总的特点是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强,而且能量感足,谦和而包容。

空天界:您的项目处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上下游都是什么样的机构以及会和哪些机构开展合作?

盖孟:我们所处的行业是航空航天中飞行模拟器的训练设备,是训练飞行员所需要的高端装备。我们是在做整个模拟器里边的一个分系统叫视景仿真系统。视景系统也是模拟器里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我们合作的厂商基本上是模拟器的生产商和制造商。比如军工行业的主机所,以及一些民企,他们也会自己设计生产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又分为成像系统和显示系统,与成像系统密切相关的是显示分系统,这里面包含投影仪、幕布、显示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会密切合作的配套商。同时我们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也会和工控机的生产商以及显卡的生产商有着密切的合作。

空天界:融资机构对您的企业有什么样的助力?

盖孟:首先资本的投入可以让我们的团队进行更快的扩张,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持续补充五六个核心人员。其次资本的介入,可以让公司向产业化的方向更好的去运作。刚才郑总也提了,我们原本是一个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技术团队,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从公司的顶层设计到团队的人员搭配,以及未来的融资节奏和计划,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弱的地方。

国鼎的介入其实是在这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建议和帮助。所以郑总对我来讲,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投资人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创业导师的角色,所以也借此机会特地向郑总表示感谢,由于国鼎的帮助,我们走向了正轨,向着商业化的发展也是越走越顺。

空天界:您眼中微视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郑博元:盖孟客气了,我们也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到汪老师和盖孟团队共同创业的进程中。实际上我个人是比较偏向于中早期投资,因为过去我们也从事过管理,有一些经验,之前也投资了一些早期企业,所以对早期企业的成长过程和阶段还是有体会和了解的。与这样的年轻创业团队共同成长,也是我们特别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对于微视威未来的发展,我觉得有很大的空间,这也是我们投资微视威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他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明确的细分市场,他的技术已经有了立足之地;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在未来拥有很广阔的应用场景,即使是针对军队建设来讲,也还可以实现很多的应用场景,同时To B的市场需求还包括智慧城市,应急演练等场景。

大家经常讨论的元宇宙、AR、VR,未来我们的引擎技术也会在这些方向有所涉足。我觉得微视威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视景系统,而是在一个长长的赛道上。今天不好讲它未来具体的发展在哪,但它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还是希望他们在核心产品上做深做透。链家的左晖是我光华EMBA的校友,也一同走过戈壁,他的有句话我很受触动,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情。其实这也是我对微视威团队的一个期待,作为北大计算机系诞生的这么一个团队,拥有长期的技术积累,他们应该更多的是去挑战未知。在这一点上,我经常给他们团队打气,我觉得空间是无限的,他们应该勇于去面对最困难的任务。

他们的引擎技术上源于20年前,跟谷歌地图同时起步的。但他们局限在校园的实验室里了,这样一个基础的核心技术,在很多场景都可能适用,充分发挥出它的功用,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努力方向。

空天界:作为投资人,辅助企业把握战略方向也是重要投后工作之一,这些年你们有探讨和调整过吗?

郑博元:首先这是一个荣幸的共同创业过程,我们和整个微视威团队的联系比较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讨论和碰撞的。但并不是说谁纠正谁,谁听从谁的意见,我想它更多是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对于微视威的方向,因为还在创业的早期过程,我们还是希望他把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打磨的更加完整和成熟。虽然我们刚才讲了很多未来美好的产业前景,但还是希望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空天界:接下来一两年微视威有什么样的产品规划?有什么新产品/服务的规划可以透露吗?

盖孟:我们现在所做的视景系统是我们的根据地、大本营,所以我们一定会持续的投入研发力量来不断的打磨和完善产品。要做的不仅仅是完成对国外产品的替代,而是成为国际领先的产品。最近一年我们对视景系统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产品,包括迁移麒麟操作系统完成更进一步的国产化,同时我们也会基于完全自主可控的引擎,去开枝散叶,去拓展其他的业务方向。

虽然说我们的引擎未来应用方向会有很多,但是最近这两年主要聚焦两个业务方向:其一是战场推演和仿真,因为战场推演和仿真恰好也是需要能够对这种大地理跨域的环境进行真实的在线仿真,它跟视景系统所需要的技术体系其实是一脉相承,只是战场推演比视景系统多了背后的仿真推演的逻辑,只要我们把这部分的短板补上,它其实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战场推演的产品。基于战场的军事推演产品,如果我们要做民用的应急推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二是我们进一步探索无人系统仿真训练方向,这和视景系统的背后的逻辑相通。视景系统是飞行模拟器用来训练飞行员的;无人系统是用来训练AI的,用来训练各种无人车、无人机或智能驾驶算法的。这些智能驾驶算法,也需要一个虚拟环境进行训练,恰好这也是我们这个系统所擅长的领域。这两个方向都是基于我们原有的技术积累,顺理成章的去拓展业务。

空天界:这一路披荆斩棘,公司的产品、技术、应用场景和战略等,经历过怎么样的调整吗?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分享给大家?

盖孟:调整肯定是有的,公司成立好几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原先在高校或者学术环境当中所考虑不到的事情。

首先是关于做项目和做产品的差别,早些年在公司实验室有这样一套虚拟现实的平台,再加上虚拟现实本身属于应用很广的技术,所以早些年公司承接了好多跟虚拟现实相关的项目,比如说电网巡线的无人机训练、智慧水务等等。这些项目看起来背后的技术都相通,但实际上每一个项目当你真正做的时候,它会有各种各样特定的需求以及行业内所特有的知识,每个项目做下来可复用的地方很少。最后公司的状态就是大家疲于在做各种的项目,但是每一个项目又没有时间去把它打磨成一个产品,其实这对于公司来讲并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最近几年我们在反思之前公司的状态,再加上飞行视景在军用领域的需求更加明确。所以我们由做项目转型做产品。其他项目除非金额大,否则我们是一律不接的,只专注做视景这一个产品。因为只有把核心产品打磨得足够完善,才能减少边际成本,来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这是关于项目和产品的一个取舍。

其次是在决定做视景以后,我到底是要做低端训练设备,还是要做高端专业设备,这是关于走低端路线,还是走高端路线的一个平衡。低端产品的特点是单个设备的价格低廉,但总量很大。高端装备可能一年只有几十套或者几百套的需求量,但是每一台的售价高。我们早些年也试图去探索一些偏民用偏娱乐偏体验的设备,后来发现市场虽然大,但做ToC产品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你要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况。反之,如果做高端产品,投入产出比更高,也可以把核心的技术和产品打磨得更加的优秀,等到技术真正能够摘到那颗皇冠上的明珠的时候,再去做低端产品,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和成本,做到降维打击。这算是做低端和做高端的策略变化。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刚才郑总也提到过,我们原先是专注于做技术,因为我们团队基本上都是高校出身,本身技术背景非常深厚,大家的思维和理念也是从技术出发,很少去做宣传推广或者市场拓展。导致东西做得非常好,技术非常扎实,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最近我们也有所转型,就是技术和市场宣传两手抓。一方面要打磨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把工作进展告诉大家。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每月发布产品进展情况,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发展进程和技术优势。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工作必须要做好,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所以宣传的下一步就是市场的深入拓展。我们的市场人员也会深入到各个主机所里,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把握他们的项目进展。这样可以让客户从知道我们,了解我们,到进一步的信任我们,层层递进的了解才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更多用户的信赖,获得市场的认可。

空天界:怎么看待航空航天创业中普遍存在的从技术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这一问题?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郑博元:首先是迅速找到核心场景的应用。我特别喜欢和高科技的创业团队交流,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技术特别好,谁都能用。”为什么?有两个因素,第一,你的技术谁都能用,很多时候是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没还有找到,所以才说能应用到很多地方。从一个技术出现到成为商品,实际上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有技术突破,然后成为产品,产品可用,但未见得是在经济上适用的东西,在经济上适用了,才能成为商品,商品才是一个企业要生产的东西。很多科研人员他确实有一些技术,但这些技术能不能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性产品,还是个问号,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就更是问题了。第二,这句话会让这些高科技团队过度自信,所以在谈技术应用前景时,谈市场、谈估值的时候都会谈一个挺高的价格。实际上他们做下来就会发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每一步都很艰难。明确的讲,我觉得这三步很多初创团队是走不下来的。

二是创始团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盖总是北大的土著,学霸出身,肯定是有些能力特别优秀。但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市场,管理和财务等多方面,并且要有一个平衡,至少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短板。你要想想,你一直在专注一个方向很长时间,能力发展是定向的,就容易发生偏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专家教授,在一个专业细分领域里面长期刻苦研究几十年,在这个领域里面,他面对的都是他的学生弟子,大家对他有无限的尊重,他对这个行业确实是很专精,这个没有任何疑问。但是,他在这个行业很专精,就意味着他在所有其他行业都专精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对创业者来讲,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当你认知到自己的局限了,才不会盲目发展,才会有意识的用团队的力量补足短板,和外界合作才有可能和顺畅,发现自己什么不能干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刚才介绍时说过微视威已经运营几年了,这几个“坑”实际上是之前就已经经历过的,我们参投的时候也发现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坑”,很多话是没法交流的,所以有一些技术专家,在技术方面确实很专精,但确实也比较固执,不太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这对于一个创业团队,你自己是否能够发现自己的局限,是否能够找到你的合作伙伴,是否能和你的合作伙伴互相信任和尊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程。

三是加强学习,并勇于从挫折中成长。创业的几个“坑”在创业团队是否能够避免,以我的观察大部分是避免不了的。智慧的人是通过阅读来学习,或是观察别人失败的教训,避开这些“坑”。但是我觉得“人”包括我自己都是挺愚蠢的,基本上都得自己掉下“坑”之后才会发现真是“坑”了。别人说的时候,因为自己自视甚高等等各种原因,你总觉得这个“坑”对别人来说是“坑”,对我来讲不是问题。所以我觉得创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我们投资的过程,也是这样。我觉得“坑”对大多数人来讲是难以避免的。

踏入“坑”中不重要,能否及时的从“坑”中出来更重要,我认为能从“坑”中出来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小就学习的是避免犯错误,但实际上我们面临已经犯错误的时候,就会很恐慌,很多高科技的创业者成长的路径比较顺利,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气馁,当然不是所有的都这样。面对这些困境的时候,我们创业团队第一是要虚心的去学习,第二是踏入“坑”中不要害怕,勇于面对,你从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的过程是特别重要的,这些经验才真正是你的经验。我觉得盖孟肯定也有体会,比如说有一些意见,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和交流的,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真正经历之后才能体会更深的。这个问题对我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只有盖孟会这样,其实盖孟说的很多话是我的盲区的时候,我也会走同样的路径,这是人性中共同的一个东西。我想强调就是说对于创业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创业核心能力之一。

其实面对挑战,更是机遇,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赛道涌入很多资金,因为大家都看好它,但是我们会看到行业的发展是波动起伏的,像著名的Gartner曲线,它一定有一个低谷。这个低谷就像冬天,它会让一些素质或者能力不均衡的团队落下来,同时让有一些队伍能够脱颖而出。这些落下来的人员会重新聚合到成功的团队里面去,让这些团队走得更好,原来我会有一个好坏的评判,但是看的多了之后,越来越觉得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我觉得对初创企业来讲,你应该拥抱寒冬,它是一个测试,只有寒冬来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发现你是否适应市场环境,假如你不适应,适时的退出也是一件好事。

而对有真正核心能力的企业来讲,更应该感谢它,因为它是一个考试,你经历了这个考试并穿越了它之后,会发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为什么特别愿意和这些早期企业交流?最简单的想法是我们不希望他们重复我们过去的一些痛苦体验,希望他们走一条顺利的道路。

我对所有的我见过的企业和团队,我都会讲一句话:“我们有机会来交流是缘分,不管我们是否参投,都希望你们能够成功,但我们知道创业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真心希望你们一直坚定的走下去,即使遇到挑战,你也要知道那真的是个机遇。”

空天界:您觉得航空航天产业现状如何?现在您觉得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盖孟:整个航空航天产业我不敢讲,我只能说说我所处的赛道,这个赛道目前来看绝对是寒冬已去,春天已来。为什么讲寒冬已过?因为我所在的赛道原先大家都在用国外的产品,国产的并没有人去理会和采购。在早些年,我到各个军工单位推销我们的产品时,大家都是表示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但是不用我们的产品,就是说国外的东西虽然很贵,但用的也很好,不出问题。现在因中美关系的紧张,国产化的大趋势来临,我们这个行业迎来了春天。

现在不是我们主动的去找用户,而是用户会主动的来找到我们,去了解我们目前的技术到什么样的水平,国产化到什么样的程度。甚至像商飞、翔翼,最近我们也有在接触。之前民机行业,我们是没有去考虑的,原先我们认为只有军机行业才会有国产化的要求。现在发现不是这个样子,除了军用设备,我们发现民机模拟器也是要做国产化的,模拟器里的视景系统也是需要有国产替代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应该算是赶上了一个窗口期。当然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会很短,现在视景行业也涌现出了很多的竞争对手,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手段,有的是基于开源系统做二次开发,有的是从国外买回来一套系统,号称是自主国产。但是这些竞争者其实会跟我们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反过来倒逼着我们必须要加快研发节奏,加快产品化的进程,才能跟他们做到同台竞争。虽然说从起点上,别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是从头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走,但至少他们的存在会让我们感受到压力,感受到挑战,从而加快产品化的进程。

空天界:国际地缘政治对您所在的领域有影响吗?

盖孟:是一个相对环境下的利好消息,一方面是国产化的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因为中美关系的紧张以及中国周边环境的紧张,导致要有大量的装备投入使用,需要有大量的飞行员进行训练,这时候所需要的训练设备的数量也会有所提高,从装备的需求以及从整个市场对于国产化接受度说,是一个很重大的利好消息。

空天界:模拟器企业的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盖孟:其实不是的,模拟器里面的每一个系统都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模拟器里面的运动平台,就是底下那一个六自由度的运动平台,原先也是依赖国外技术,现在国内也有相应的一些替代方案。模拟器里的投影仪,单台金额能达到40万左右,高端的投影仪目前对国内来讲也是相对比较空白。另外飞行仿真的算法,就是怎样让模拟器飞行的轨迹和姿态尽可能的接近于真实飞机,这也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这样的组合才能说是一台高等级的模拟器,就是民航过了D级等级鉴定的模拟器,能够达到一个亿的售价,它里面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非常高难度的技术作为支撑的。视景系统确实是模拟器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而且是目前整个模拟机里面唯一没有完全进行国产化替代的这样一个分系统,正是因为它很难,所以长久以来大家都依赖于国外的产品。

空天界:您所在赛道里面还有什么技术是值得投资的?

盖孟:其实我们行业所使用的技术,就视景系统来讲,跟虚拟现实技术是完全相通的,如果我投的是一家视景企业,其实我也是在投一家虚拟现实企业,我相信这也是郑总看好我们未来的一个原因。因为虚拟现实技术是未来技术,虽然前一波高潮刚刚过去,但也能感受到VR这个行业即将经过一个冬天到春天的过程,随着VR设备的下一代产品的更新迭代,虚拟现实这个行业一定会迎来下一波小高潮。我们也希望这些技术不仅仅能应用在视景系统方面,也能够在下一个虚拟现实的春天来临之时有所应用。

另外高端模拟器的行业技术门槛很高,但是它的天花板却不高,只有一些通用性很强的分系统,才值得进行投资。像视景系统它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不光技术门槛高,通用性也很强。除了在模拟器里使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业和领域。但是模拟器上下游产业链里的分系统,有的仅能用在模拟器市场,这样即便它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但它的投资价值却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

空天界:请您介绍一下国鼎资本的早期团队,以及国鼎现在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郑博元:刚才简单介绍了我们翠湖基金,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具备。天时,因为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大家能够感受到最近这两年以来,国家对科技的重视。

地利,由于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股东和合作伙伴—实创公司,对我们的基金支持很大,实创产业园区聚集了非常多技术能力很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丰富的投资标的,现在园区内就已经有40多家上市公司了。因为园区内有不同行业的高成长的企业,我们愿意了解服务这些企业,同时我们现在的园区内有很多国家级实验室包括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方向,还有龙芯、华为北研所、中科院计算所等诸多研究所都在我们园区内,有丰沛的创新基因和氛围。我们可以看到北清路沿线在未来的5到10年里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的科技中心。

人和,我们的基金管理团队整体配备还是很完备的,我们新的管理公司叫国鼎实创,投研团队分别来自国鼎和实创,经验丰富,相互熟悉,互补性强,合伙人还包括二十年投资经历,尤其富有丰富军工高科技投资经验的石军总,原来在实创做投资15年,对园区产业和企业非常熟悉的王爱红总和中信证券有20年保代经验的季南芳总,目前的翠湖原始创新基金是它管理的第二只基金了。除了实创公司对我们的支持,还有翠湖科创平台,中科创星、黑马基金等兄弟单位的合作,这也是我们一个巨大的优势。

从国鼎的发展讲,我们原来就是投资硬核科技领域,我们现在是不局限于军工并从原来的中后期向早期延展。我们和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一些专家团队很早就进行了接触,所以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前景的早期项目,对于早期项目来讲,我们特别强调共同创业的理念。

我个人比较偏好早中期的投资,和我的经历有关。我从事管理有七八年,做投资到现在也有十几年了,从PE投资到早期的天使投资,15年我参与设立了溪山天使会,天使投资了很多早期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前段时间开了一个年会,年会上我们看到目前为止6年的时间已经有企业的投资回报超过百倍,也有几家超过几十倍。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没有再进一步的融资,所以说我们觉得对早期企业的发展还是有一些体会的。因为我在北大光华的学习经历,有机会多次参加著名的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深度观察了解不同学校文化团队在竞技过程中,团队的组合、成长、挑战、失败与成功,团队在面临挑战时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些经历对我理解判断早期创业团队帮助非常大。

对于我们来讲,未来几年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到微视威早期的投资中,希望他们真正做到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目前的机遇是自主可控的的进口替代,但除了模拟器领域、战场仿真领域、训练领域,还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开拓。我自己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有过去的物质和技术的积累当前的机遇,有机会进行突破。我们不能局限在满足了进口替代,超越了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仅仅是第一步,而更多的是我们要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带领行业进入开辟全新的领域,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价值。

空天界:您现在关注哪些类型的企业?未来有什么投资计划?

郑博元:关于行业,我重点关注的行业是人工智能行业,刚才讲在我们园区有非常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际上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企业在“人工智能+”的领域已经走得不错了,我们在机器视觉,医疗方面也参投了一些企业,是那种真正能提高效率,能够落地的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也是我们未来非常关注的一个方向。同时还有原来一直在看的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虚拟仿真AR、VR这些行业我们认为它们会迎来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发展期,我们目前关注就是这几个行业。

关于阶段,我们不光是投中早期的项目也会投中后期的项目,包括Pre-IPO的项目我们也会参与,但对两类的项目,我们关注的重点有差别。关于Pre-IPO的项目,我们觉得第一要看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上市要求,第二要看是否能代表真正的产业方向,而不是仅仅是上市。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来讲,上市是新一步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关于中早期的企业,中早期的企业对我们来讲首先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再有就是是否具有核心技术,这点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对于简单的商业模式上的投资,我们关注度比较低,我们更多的关注在硬核科技方向的投资,项目第一要有核心技术,第二是在行业爆发的前期,第三要有相对完整的团队,除了技术同时也包括市场和资本,现在的创业团队比起四五年前更加成熟,创业团队虽然减少,但能力提高了。我们经常看到二次创业的团队的出现,现在的创业成功实际上是多方面共同合力的过程。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中早期创业团队的组成部分,对于有明确市场需求的突破和颠覆性技术,我们可能会在更早阶段关照。

空天界:为早期航空航天领域项目提一些关于早期融资的建议?

郑博元:首先,网上这样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觉得这些文章讲的更全面一些,这是我的真心话,三两句话没法回答完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我认为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讲,重要的不是估值,而是在于事情能否成功。对于融资我认为资金的注入很重要,同时是否有其他附加值,这个是更重要的。尤其对早期团队来讲,能够找到一个认同你的团队,认同你的机构,和你能够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开始的那些小瑕疵也会进行持续发酵并最终形成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第三创业者既要大胆又要谨慎,要大胆的去想,但是真正开始实施的时候要慎重。

空天界:您作为一个有成功和资本合作经验的这样的一个创始团队的成员,您对于航空航天产业,包括科研机构科学家去创业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盖孟:我也不算多么成功,只是说有成功的跟国鼎资本对接的经验。我认为对于科技类的企业最核心的还是它的技术和团队。刚才在访谈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词其实就是技术和团队,技术是我们进行创业的一个基础,虽然我们刚才也提到过做技术和做产品、做商品、做品牌的差别,但是技术一定是你走向创业路线的第一步,它是你的一个基石。如果说技术本身没有做到非常优秀,非常前沿,那么你后边即便是市场等方面都做得开,你会发现后劲不足,你的技术跟不上你市场的发展,所以技术是最基础的环境。刚才郑总也一直在讲,投资要看这个团队的情况。投资人投资其实投的就是团队,而这个团队不能仅仅是技术人员,它一定是大家基因不同,各方面互补的高效团队。

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初创团队不能仅仅局限于思考我当下在做什么,或者说我当下的技术是什么,他一定要具有长远眼光去构想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远的目标是什么。总结一下就是既要脚踏实地做技术,又要仰望星空看未来。所以技术团队和未来规划,是我觉得初创团队在跟资本对接时一定要讲清楚的几个逻辑。

空天界:目前国内的这些双创方面的、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对于您这边发展有没有实际的作用?

盖孟:总体来讲,现在整个大环境都是在鼓励产、学、研相结合,例如北大也有一些很好的政策,对于学校团队和企业的股权关系、知识产权的划分等问题,都是有一套很明确的规则。我们现阶段正在跟北大谈合作,希望北大能够占有一定股份,另外我们也从北大购买了很多的专利技术,这样能更好的和学校做一些技术知识产权的切割。我相信这也是很多高校团队在创业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你怎么样能把高校的技术跟公司的技术做一个明确的划分。如果这一环节没有解决好,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纠纷会成为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空天界:您接下来还有融资计划吗?

盖孟:我们之前跟郑总关于融资的节奏交流过很多次,我们希望今年下半年就启动下一轮融资,公司按照4亿来估值。

空天界:希望您两位能就多年的从业经验进行一个总结分享。

盖孟:总结就是踏踏实实的埋头做技术,这是我们公司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劣势。但是这种做技术的状态不能持续下去,如果说公司要做一个商业化的运作,一定要从做技术思维跳出来,跳到这个产品的思维,以及刚才郑总提的商品思维。我认为商品跟产品的最大的差别就是商品比普通的产品多了一层品牌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也希望把微视威打造出一定的品牌效应。也就是说让微视威首先成为国内做视景行业的一个标杆性的企业,大家一提微视威都知道,他们是做视景的,然后一听说做国产化的模拟器视景,大家都知道是微视威。要形成这样一种品牌的效应,这样国产化大旗一立的话,就希望天下各路英豪都能聚到我们这里来。

现在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我们现在也在接触我们同行业的一些核心的人员,他们都对我们的印象都非常好。因为我们本身有这样的高校的背景,有技术驱动的这个基因,再加上这么多年埋头苦干的精神,行业内对我们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目前的市场环境也确实非常好,前段时间主机所放出来的一些视景项目的标的,我们都参与并且中标了。对于整个市场环境来讲,都是对我们产生了一种积极和正向的反馈,我们和同行的一些人在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对我们也非常认可和佩服,非常看好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的视景赛道上,相信我们会是最终的胜出者。在这样一种全是正向氛围的情况下,在我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也愿意在未来的半年或者一年内会加入到我们团队当中来,这样企业走向了一个正向的发展路线。早些年我人比较少的时候,就经常会感觉一件事情落下来,大家是在互相躲,互相推脱,但现在公司走向正轨,团队互相配合,一件事落下来,可以感觉到大家是在互相支撑。这样就算天塌下来一样的一件大事,每个人撑一下,落到每个人身上可能就没有多少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自身的压力包括花在公司管理层面上的精力都会得到一些分担,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公司正常发展的途径。

从资本的角度来讲,我前段时间也接触了很多资本方,大家都很看好视景这个高技术的赛道,它的技术难度是有的,但大家还是会觉得模拟器的天花板很低。但是我想说模拟器里边的视景这一个环节,它是一个软件占比比较高,毛利率也相对来说高一些的一个分系统。其他分系统基本上都是砸硬件砸设备,硬件的成本比较公开透明,所以利润也都很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只做模拟器的公司很难获得资本的认可,除非这种技术在未来会有其他的应用方向,会有其他的可拓展的业务领域。所以在这里也希望资本方们能够多多支持做硬核技术的团队,也许他们现在的业务还没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未来的发展却不一定。只要这个团队它的这种精神在,凝聚力在,相信这些团队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是会水到渠成。只要人的能力在,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我之前接触到的一些资本对我们的评价是“你现在是一个好的生意,但是你未必能做成一个好的企业。”我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是一个好的生意,本身就是做成一个好的企业的前提。

郑博元:我认识盖孟一年多了,我觉得他的变化成长挺多的。我觉得谨慎是科研人员一个特别好的特点,他能做的他才说,还没做的他也不会拿出来胡说。刚才我们讲天花板,实际上我自己感觉这个行业深度很深,即使是军工行业,未来也有极大的空间。当然盖孟可能考虑到他还没做到一块,所以他就没有谈,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特点,我们要尊重。

至于投资,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些新的行业。这段时间我们重点是在做一些行业的研究,我们肯定要围绕着我们接触的企业做一些深度的行研,把这个产业发展逻辑,行业链条整理清楚,每个关键环节关键点在哪儿,核心企业是什么,我们自己在梳理。我们对这些行业是长期性的关注,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一次性的,先研究,然后再进行布局。对于企业,我们比较在意这个企业是不是有积累,包括我们自己每投一个企业之后,都会积累一些资源,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的投资都是有帮助的。微视威也一样,我们看到它现在做的这些技术研发都是基础性技术研发,都是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而不是像原来项目型公司东一下西一下,这是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和一个重点方向,没有进行持续的积累。我们希望投资厚积薄发的企业,我们要首先做到,多看多听动手快,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当然这是在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下决策就快,否则就是莽撞。

我们在投微视威为什么决策很快,实际上我们对这个行业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调研了,我们看好的是这个行业。刚才讲这个行业的变化,在过去我们也有飞行模拟器的生产和制造,但实际上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对国产化高规格的要求也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微视威正好赶上这么一个风口,我觉得即使在未来的军工领域里,即使单看装备级的应用,它的市场规模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一些其他应用领域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我们特别看好航空航天领域。第一它本身行业有发展,第二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技术是否有具有示范性效应和溢出效应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就像我们前期投的一家企业,在航空散热技术它有着一些独到的技术优势,但是它这个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到计算机服务器的生产制造领域中。从我的角度讲,我觉得不光是看这个技术在航空航天里的应用,也要看在高新科技的技术引领下,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因为我们是一个军工行业,一些国产化相对于进口产品优势不太方便透露。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满足原有功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创新,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是核心团队,我们看早期企业,就是看核心团队或者是核心创始人是不是能量感十足,就是必须要干成一件事的信念,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我通过这个项目认识到团队非常重要,但是团队先天的缺失,我不那么在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特别重要,只有你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你才能够有意识的去补充这个团队。同时我觉得我们今天都提到汪老师,我觉得他值得大提特提。汪老师他真的只是希望事能成功,对个人的利益来讲确实在意的非常少,在这一点上也吸引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就这几个人来讲,从来没把这个事当成自己的事,而是当成大家的事,是我们责无旁贷必须要做的事儿。所以我为什么说我无法预见我们的天花板,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在持续的成长,持续的吸入不同的资源。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力量,大家很容易看到我们的成果的涌现。

盖孟:郑总说要做成事确实是我们核心团队的理念,大家并不是说为了一些利益来走到一块,我们团队里一些核心的技术人员,原来都是在互联网公司拿很高的薪资,他降薪来到了我们这儿,真的是对做这件事情是有情怀的。我们之前也有过销售团队,跟我们气场不合。他一来就要祝大家未来发大财,你一听他的价值观就跟我们可能不在一条线上。我们首先要成就自我,贡献社会价值,其次是满足生活的需要。最近几年公司发展的变化,我觉得郑总有一句话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关于做菜的理论,你不能现在手里有哪些菜,想我要炒一盘什么菜,而是说你要大胆的去想我未来要炒一个什么菜,那么我现在需要哪些资源,我需要去买些什么东西,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郑博元:距离投资微视威已经过去1年了,我发现市场比以前更大了。盖孟其实做了很多工作,他把他们行业内的一些尖端人才都聚集过来了,大家进入企业之前,首先看的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大家对他有认同,大家加入进来,形成一个特别好的工程师文化,现在整个公司还是有一个良好的工程师文化。

盖孟:近2到3年,对于我们把高端模拟器市场的视景系统拿下这件事,我是很有信心的。但我现在每天在思考的还是郑总说的是我们下一盘菜到底要炒成什么样子?现在我又需要去整合哪些资源?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情,我相信郑总也是一直在想这个事,我们应该都是要去看未来要做成什么样。

国鼎资本是由军工产业、金融投资、军事装备等背景的数名合伙人发起设立的资本管理平台,专注于国防军工领域投资。关注具备创新活力和成长性的民参军企业,同时兼顾军工科研院所混改、军用技术转民用等投资领域。

旗下设有北京工道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工道创投)和国鼎实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鼎实创)两个业务平台。涵盖早期、中期、Pre-IPO期的投资链条,打通创新技术与产业平台之间的合作纽带,以技术创新和资本助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北京微视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虚拟仿真、三维可视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核心团队来自于北京大学,公司凝聚着博导、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员、工程师等诸多高精尖科研人才。公司目前已形成分布式虚拟现实支撑平台、物理仿真引擎、绘制引擎、三维场景快速构建工具、大场景可视化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已获得发明专利10多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0多项。

公司一直以来以“打造自主可控、功能先进的虚拟仿真系统生态链,成为国际先进的虚拟仿真平台及服务的供应商”为愿景,飞行视景Vexa系列产品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成为通过民航局5级训练器鉴定的首个纯国产自研视景,在军方和国内多个行业领域的数十家单位获得了成功应用。

▍市场空间

飞行模拟器视景是对飞机全维度真实飞行环境的高逼真度再现,使得飞行员可以在几近真实的飞行环境那样执行飞行任务。满足初级飞行员飞行入门或者飞行员飞行恢复的必要功能训练,也是飞行特情处置演练的必备训练科目。飞行模拟器视景不仅可以模拟训练飞行功能操作,帮助飞行员熟悉不同飞行高度、距离和方位,以及感知态势,而且能够让飞行员体验重大作战行动,训练飞行员熟悉各种作战技能和协同编队等复杂飞行任务。

技术成熟、消费升级需求、产业升级需求、资本持续投入、政策推动五大因素促进飞行模拟器产业快速发展,全球飞行模拟器规模稳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飞行模拟器的市场规模为217.67亿元,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241.12亿元。预计2027年全球飞行模拟器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7.24亿元。

从中国市场来看,2016年中国飞行模拟器的市场规模为23.75亿元,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41.73亿元,并且飞行模拟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硬件、软件、服务融合的盈利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预计2027年中国飞行模拟器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9.20亿元。

▍行业价值

视景系统是仿真系统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分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为试验/受训人员提供座舱外的真实世界仿真景象,并通过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感来满足用户多种用途需求

视景仿真(Visual Simulation)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 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近年来视景仿真在虚拟现实、模拟驾驶、场景再现、军事演练、城市规划、大型工程漫游系统、名胜古迹、虚拟旅游系统、模拟训练系统和交互式娱乐仿真系统等等,各种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