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有时下班回家刚准备看看电影,手机却响起了工作群里的提示音,无奈只好打开电脑加班;
刚准备打开电脑把ppt做完,家人却打电话来询问晚上吃什么;
在家里工作的时候,孩子突然叫你帮他讲道数学题。

很多时候,当我们沉浸在一种环境模式中时,会突然被其他人或者事物给打断,让你不得不转换到另一种情境模式中,这就是角色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进行角色转换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都在不停地进行角色转换。

下班后,我们就从员工转换成了家属;放假回家后,又转换成孩子;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转换成了父母。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

自从结婚后,就觉得整个人都好累,因为上班要被老板骂,回家还要照顾孩子,照顾伴侣的情绪。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组织行为学》中:

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在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如果我们同时、无差别地承担了许多个角色,又会如何呢?
答案是,由于期待各不相同,我们可能会行为错乱。

简单来说,就是,当角色之间的转换过于频繁时,就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

你扮演的角色越少,心理压力也就越少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转换最频繁的就是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

比如刚从公司下班,马上就得回家扮演一个父亲或者母亲;

或者刚在家和孩子闹别扭了,转头上班就被上司骂了。

组织行为学领域,有位叫罗伯特·卡恩的教授提出了重叠角色组模型

每个人都在组织中都承担着某种角色,为了完成角色任务,我们既是需要发起合作、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的“中心人物”,同时也会作为上下级、同事参与到他人的“角色组”中。

昨日,在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博主在讨论关于“为什么现在的女性普遍不愿意住在婆家?”这个问题

他说,女性之所以不愿意长期待在婆家,是因为,在她自己家,她除了是做妈妈,做老婆,剩下的就可以直接做她自己。

但是如果住在婆家,她除了做妈妈,做老婆,还需要做儿媳妇,最后才能做自己。

在这两种生活模式中,多了一种做媳妇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众所周知,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好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角色转换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扮演的角色越少,相对压力也就越少

我们都可以看出,你扮演的角色越少,其实相对来说,心理压力也就越少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是单身,而且单独住在外面,那么你除了是公司的员工,就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在你身上,角色转换不会那么频繁,潜在的冲突也就没有那么多。

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本质是角色冲突,角色转换得越频繁,角色之间的冲突就越会凸显。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

2018年,英国求职网站Totaljobs做了一个大数据调查,对比了过去和现在人们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异。

过去可能因为没有社交媒体的原因,所以人们的生活十分规律,而现在就算我们下班了,也能接到老板的电话,而不得不加班。

这可能也是现在的年轻人频繁换工作,青睐双休的公司的原因,因为工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工作与生活之间出现了冲突。

热播剧《我是真的爱你》中,王媛可饰演的陈娇蕊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但同时她又没办法放下她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了抑郁症的陈娇蕊

有一次,公司有事需要她出差,而女儿又需要人照顾,没办法她只好找自己的母亲帮忙,但是自己的母亲也有工作,不愿意帮她照顾孩子。

后面女儿发高烧,她又因为工作而没能及时送去医院,差点酿成大错,还让孩子爸爸臭骂了一顿。

现在女性,很多都会遇到像陈娇蕊一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仅想要经济自由,也想要将孩子带在身边

但是很多人也如同陈娇蕊一样,既没有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也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女儿。

她频繁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切换自己的角色,结果带来了极大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中心角色

如果职场妈妈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中心角色。

比如我们回家照顾孩子的时候,就别把工作时刻放在心中;当我们在公司处理工作的时候,就让孩子能够得到安全的照顾。

李育辉老师在书中说道:

其实每个员工都天然具备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这两个身份。
当个体优先关注工作领域的需求,首要解决工作任务,而把家庭福祉放于可以弹性处理的次要地位时,他在工作领域的角色中心性就会更高。反之,则在家庭领域的中心性更高。

学会角色管理,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我们当下是哪种角色,只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关注一个角色,那么我们都可以持续地稳定自己的情绪。

但一旦我们同时要扮演两种角色,便会觉得力不从心,甚至还会有点焦躁。

所以要解决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个体进行角色管理

角色管理,意思就是把个体角色进行分离,使我们能够在某一段时间内只关注一个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会角色管理

《组织行为学》中给我们列举了三种管理方法,既适用于老板管理员工,也适用于员工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角色。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企业可以识别并分离员工在工作领域耗费个体精力最多的角色,即“中心人物”,让员工在上班时间优先做好这个角色。

我们不能正确分离工作与生活角色,大多是因为工作没做完,但是下班了,所以不得不把工作带回家做。

回家后,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同处一室,自然很容易发生冲突。

无印良品公司,曾经加班情况特别严重,影响员工的生活质量,总裁松井忠三为了缓解这一状况,一度把每周三定为“不加班日”,但是有些员工该是会因为工作没完成,而会先假装回家,然后再回来加班。

松井忠三观察后发现,员工经常跑回来加班,是因为工作内容主次不分。

我们的工作内容,有一部分是自己主导的,像树干一样的任务,也有部分是为了配合别人而做的工作,像树枝一样的工作。

如果我们在公司时,主要做树干部分的工作,而树枝部分的工作放到有空时再做,那工作效率便会大大增加。

无印良品根据这样的方法调整后,加班的状况果然好了很多。

我们平时在公司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把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先做,把可以缓一缓的事情放一放再做,这样,就不必把工作角色再带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会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

第二,设置统一的交流时间,分离员工与他人协作的合作者角色。

我们通常都很讨厌这样一种领导,就是无时无刻都在开会。

每次当我们沉浸在工作中时,突然宣布要开会,思路就被打断了,然后回来时又要重新构思。

所以,如果能将对自己消耗较大的角色,都在上班时间处理好,那么我们回家时,也就能够更好地承担家庭角色了。

第三,主动帮助个体减少其承担家庭角色的压力。

有些企业的工作性质,避免不了要占用员工的时间。比如出差、应酬等,有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角色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如果你是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把重要的事情在公司做。另外,也可以避免做一些“员工容易与其家人起冲突的事情”。

比如应酬喝酒,没完没了地出差等。

如果你是员工,那么尽量在公司做完重要工作,那么回家后,就能很好地承担家庭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既然是演员,就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有的是需要偶尔为之,有的需要天天在线。我们每个人一旦扮演了某个角色,便会自然而然地按照对这个角色的期待来规划自己。

为了不产生角色冲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情境变化时,做好角色的分离。

希望你我都能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