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打上了(初)高中,跟我都没几句话。”
“孩子平时就爱跟他同学、朋友聊,不找我们,一回来就钻房间……”

我统计了一下来访者的咨询,有多半是“孩子不爱跟父母沟通、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一头是焦虑、沮丧的父母,觉得“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居然越来越烦我”;另一头,则是低头不语的孩子,表现出各种不愿意、不情愿、无所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中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从父母的谈话中,就能判断一二。

“我明明跟他说了多少遍,这样不对、不对,他偏要。”
这样
“我跟他爸,一个是大学老师,一个是教授,这条路我们都走过一遍了,哪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告诉他能有错嘛,他硬是不听我们的。”

看出了没?这类父母认为,“不管孩子多大,都应该听我的!我应该是他心中永远的权威!”但他们不知道,早在孩子离开家庭、进入校园和社会后,孩子心中的权威,已经变过一轮又一轮了。

此时的孩子,不会再像六七岁那样,觉得父母啥都是对的。他们一方面有了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一步步变得独立、社会化,他们周围有同学、朋友、老师,他们心中,这些人的话语分量比父母重多了,而父母的老生常谈,他们早听腻了。

孩子每长大一步,内心的权威都会发生变化,这很正常,也应该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圆桌派》里,著名基因科学家尹烨不是说过嘛: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因为,人类基因里,原本就带着叛逆的因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还没反应过来,依然在“绝对权威”的原地打转,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弄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要想和孩子相处好,父母一定要记牢下面三点,少一点都不行。

1、孩子成长中,一个阶段只有一个绝对权威

回想一下,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后,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老师说……”“老师说……”没错,这时候,在孩子的世界里,权威正在发生改变,就是从父母转到学校老师。

尤其是,当你的孩子上到小学二三年级,你会发现,学校老师说话总是特别好使。同样的话,老师说出来,孩子就会“奉为圣旨”,而家长说出来,孩子就不觉得怎样,甚至充耳不闻。

这个阶段,相比父母,老师给出的评价的含金量和影响,会在班集体和孩子所在的群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家长是不具有这种影响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对孩子来说,一个阶段只能有一个绝对权威。这是规律。

这个权威,要么是家长,要么是老师,要么是伙伴和朋友,要么是偶像。这些人,哪怕随口说个只言片语,都比父母每天耳提面命、唠唠叨叨强一百倍。

孩子越长大,越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和改变亲子间的相处模式。

比如,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有心”的家长,会给孩子找个靠谱的叔叔、哥哥或者阿姨、姐姐,让他们经常带孩子玩。因为一旦孩子把这些人当权威,崇拜他们,亲近他们,就会跟他们掏心窝子地说心里话,而这些话,他们是永远不会在父母面前说出来的。

父母要想了解自家孩子的内心活动,给予适当引导,就得通过这些“线人”,某种意义上,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这种安插在孩子身边的“线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父母要想走进孩子,必须学会适时转变角色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相比之下,父母却停留在原地,总想着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听话,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应对孩子的“变”,父母第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尝试脱离父母这个角色,换个别的角色试试,比如,朋友。

我知道,这不容易,真的太不容易了:身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是有责任的,怎么可能像朋友一样,云淡风轻地对待孩子?要知道,孩子每走错一步,损失的、痛苦的可不只是他,还有我们父母自己啊!

但是,我们父母也不要忘了,我们多左右孩子一次、多限制孩子一次,孩子的未来人生路,就少一次自我锻炼,少一次增加自信的机会。他的成长,也会减慢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让父母转变角色,并不是指完全抛弃父母的角色,而是,父母可以偶尔扮演一下别的角色。比如,当出现问题,需要跟孩子沟通时,父母可以转换成一个更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角色。

最终都是为了,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走进他的内心,打开他的心扉,这才是最大的成功。如果全程都是父母的角色,孩子只会在自己的小心扉上,套个防盗锁。

这里有个方法,就是角色扮演。

比如,对于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尝试玩游戏、过家家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你当爸爸”“我当妈妈”;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共同演戏,演不同的角色,既能增加新的话题,又能拉近距离。

3、最好的父母,绝不是永远正确

最好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

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定义最好的父母。但是,对于什么是的父母,孩子心知肚明。比如,永远认为正确的父母,一定不是好父母。

不好

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两种典型父母,最容易让孩子厌烦和反抗。

第一种,觉得自己比一般人成功,于是有资格指导孩子,高高在上让孩子听自己的。搞得孩子没有发言权、低自尊。

比如,王力宏的父母。从近期暴露的一系列家事,大家已经看出,王力宏基本还是一个45岁的孩子,被带着优越感的父母一路庇护、一路压制。据悉,王力宏的父亲王大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王力宏的母亲,毕业于台湾名牌大学政治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面对父母的指导,王力宏反抗过,但无效,慢慢就只好通过别的渠道找释放,而这种无道德无底线的释放,却没引起他父母的重视,直至儿子最终“塌房”。

第二种,就是明知自己不成功,但是不接受,硬是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生怕孩子挑战自己、揭露自己,总是在压制孩子。

这两种父母,都很累。因为,他们压制的不是孩子,而是客观规律。无论怎样,他们注定失败。

我想说,父母不要犯错,不用总摆出正确的架子,只要大胆开口,经常跟孩子沟通。

担心

怎样沟通?说简单点,就是没有目的的聊天,不牵扯任何学习的事儿。父母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聊聊他喜欢的足球、魔方,甚至游戏。让开开眼界:哇,原来老妈\老爸还知道这些!原来老妈\老爸注意到了我没注意到的!原来老妈\老爸是关心我的!

孩子

“你说的每句话,不需要绝对正确,不需要微言大义,不需要传递价值,不需要立竿见影,你只需要传递出一个信息:嘿,小家伙,我们是一边的,爸爸妈妈也有许多超酷的想法,一点也不比你的差,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坏家伙和有趣的事吧。”有两个男孩的大学教授储殷老师,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父母,我们都有不足之处,但又都在向着完美的方向努力。

这个完美,绝不是永远正确、绝对优秀,放下这个负担吧!那这个完美,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它应该是,世界上最酷、最有趣、最好玩的父母呀!

【何心亲子日记】

家庭教育指导师,硕士,原党报记者。

如果你有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相关烦恼,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