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前言

鲁迅翻开历史,仔细看了半夜,字缝里发现“吃人”二字。我翻阅周易,一直不得要领,直到发现“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在周易中的凸显与隐没,究竟说明了什么?孔子为何王顾左右而言它?

殷商之变,周公改制,文明进入新纪元,而一个上古的王道世界,就此隐没。

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前言

(二)《周易》文本结构

(三)《易经》卦辞主题

(四)牧野之战与“涉大川”

(五)文王的黑暗和光明时刻

(六)卦象矩阵与“涉大川”

(七)静悄悄的革命

(八)《彖传》新思想

(九)从微子到孔子

(十)结语

(二)《周易》文本结构

《周易》,中国书籍中最具结构之经典,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一般认为,《易经》为文王或周公所作,《易传》为孔子或其学生所作。

《易经》分卦辞和爻辞,卦分64,爻分386,每个卦有彖传,彖传之后为象传,整卦之象为大象,6爻之象为小象。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是孔子对卦辞、爻辞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之解读。

早期经传分开,汉后,经之卦辞、爻辞和传之彖辞、象辞四部分被分别揉在64卦中一起出现,以《乾卦》为例:

乾:元亨,利贞。(卦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彖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象)

初九:潜龙,勿用。(爻辞 一)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小象 一)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爻辞 二)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小象 二)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爻辞 三)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小象 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爻辞 四)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小象 四)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爻辞 五)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小象 五)

上九:亢龙有悔。(爻辞 六)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小象 六)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仅见于乾坤两卦)

《卦辞》:分布在64卦之中,每卦一句话,说的似乎是某件至少3000多年前的古事。

《爻辞》:每卦6句话,对应六根爻,若为实线阳爻,称为九,若为虚线阴爻,称为六。爻的顺序自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上。

因此爻辞的编号,即前两字只能是: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乾坤两卦地位特殊,多了用九和用六两爻,因此爻辞共64*6+2=386句。

爻辞为6个条件判断的结构,视阴爻、阳爻取值不同,视初爻到上爻的位置不同,爻辞或凶或吉,或吝或悔,变化无穷,体现了最终结果与各条件相关,与事物本身发展阶段相关的思想。

乾卦6根阳爻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似乎是在总结某个伟人的一生

《彖传》:孔子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历来认为,彖有判断,断定之意。

《象传》:从基本结构上看,大象是汉字的文字游戏。每卦有6爻,若按照上下分为两部分,则上下皆为三爻组成之八个基本卦,这样共有64种组合。《象传》是易经象思维的关键。

《文言》:《文言》只解释乾坤两卦,其他62卦享受不了子曰的待遇。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系辞》:系辞是在总体上解释易经,其中也包括对个别卦的单独解读。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说卦》:《说卦》只解释八卦,也即三个爻所能表达的基本卦。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序卦》:讲64卦的顺序以及逻辑关系。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杂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最多一句话总结每个卦。孔子写到这最后一翼,审美疲劳,惜墨如金:

《乾》刚《坤》柔;《损》《益》,盛衰之始也;《鼎》,取新也。

《易传》结尾: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周易》各部分文本的规模(含标点)

篇目

字数

卦辞

1016

爻辞

5721

约为卦辞6倍

彖传上下

3631

约为卦辞3倍

象传上下

5710

和爻辞规模相当

文言

1392

和卦辞规模相当

系辞上下

5506

和爻辞规模相当

说卦

1247

和卦辞规模相当

序卦

1285

和卦辞规模相当

杂卦

477(250)

诗经风格,卦均3.9字

(三)《易经》卦辞主题

《易传》依附于《易经》,为了准确理解主题,首先排除孔夫子的干扰,只看卦辞和爻辞。孔子写《易传》十翼,给《易经》装上了翅膀,但也可能飞的太高,不接地气,让我们忽视了最初的信息。

而爻辞,是对一个主题进行反反复复的思考,变化多端而充满不确定性。为了不陷于爻辞的迷魂阵中,我们先将其搁置,只关注卦辞。

基本原则:首先了解文王、周公本意,其次体会孔子深意;首先参透卦辞,然后研究爻辞。

64卦的卦辞如下:

乾:元亨,利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师:贞,丈人,吉无咎。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泰:小往大来,吉亨。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大有:元亨。

谦:亨,君子有终。

豫:利建侯,行师。

随:元亨利贞,无咎。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噬嗑:亨。利用狱。

贲:亨。小利有攸往。

剥:不利有攸往。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咸,亨,利贞,取女吉。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遯:亨,小利贞。

大壮:利贞。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明夷:利艰贞。

家人:利女贞。

睽:小事吉。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姤:女壮,勿用取女。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鼎:元吉,亨。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渐:女归吉,利贞。

归妹:征凶,无攸利。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旅:小亨,旅贞吉。

巽: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

兑:亨,利贞。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节:亨。苦节,不可贞。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统计一下经常出现的关键字:

有攸往

13

利涉大川

8

见大人

4

4

3

西南

3

王假有庙

2

利建候

2

取女

2

2

东北

2

2

40

35

24

23

《易经》卦辞之双字分词效果图:大川凸显

在周易的重重迷雾中,我们发现了“利涉大川”。比“利涉大川”更多的是只有“有攸往”,“利涉大川”一词,字数多,频率高,指向明确。

亨、吉、贞等单字出现很多,是形容词,占卜结果,并不涉及事件和主题,“大“出现23次,还多出现于“利涉大川”和卦名本身。

因此笔者可以确定,《易经》的天机就在“利涉大川“四字。

扩大一下搜索范围,加上爻辞,且只看“涉大川“三个字,只多出来三条

《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颐》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颐》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而搜索“不利涉大川“,只有一条结果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总结:涉大川“在卦辞和爻辞中共出现12次,9次为”利涉大川“,

1次为”不利涉大川“(《讼》)

1次为”不可涉大川“(《颐》)

1次为” 用涉大川,吉。”(《谦》)

9次“利涉大川”有8次出现于卦辞,1次出现于爻辞,卦辞中“不利涉”仅见一次。

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易经》卦辞的主题是说过河的事,而且算来算去,文王,武王、姜尚、周公这是铁了心要过黄河

另外,川在汉语中也有陆地之意,如”秦川“。川可以既是大河,又是大陆,此时“川”是“山”的对立概念,曰“名山大川”。

显然,如果理解为河则难度系数更高,值得文王念叨,若再考虑"涉"字,川理解为大河,或直接说镐京之东,孟津之北、朝歌之南的黄河,应该不算唐突。

(四)牧野之战与“涉大川”

回到真实历史:公元前1046年,文王次子,后来的武王姬发,帅各路诸侯在孟津渡河,涉大川,向东北方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挺进,两天后,在朝歌郊区之牧野(今河南新乡)与70万奴隶仓促组成的商军决战,一举得胜。帝辛自焚于千尺之高的鹿台,从此天下属周王,帝辛变纣王。

子辛曰:“我生不有命在天?然今日之所失,必大于吾一生之所得”。

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堪于牧野之战相提并论的过河事件屈指可数,如果非要找一个类似的,也许是凯撒渡过意大利东北部之卢比孔(Rubicone)。

敢于跨越卢比孔河主动回师罗马,成就了凯撒,见证了罗马帝国诞生的关键时刻。

凯撒曰:”高卢远征军战士们,一旦越过卢比孔河,一切都将与以往不同!”将士皆曰:“挺进罗马,活捉庞培奥!”。

还是回到牧野。《诗经.大雅.大明》记载: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武王从关中入中原,豫陕大峡谷的潼关、函谷关是其必经之地,至少到秦国时期,这里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形。北有黄河、中条山,南有华山、崤山,大军只能在黄河南岸之黄土塬中一条狭窄小路穿行,后来黄河河岸冲刷变宽,才有沿河行军,绕过关口的可能。

牧野之战胜利的关键,在于顺利度过黄河。黄河上没有桥,是肯定的。

牧野之战发生于冬天,黄河是否为结冰状态,尚未考证。《坤》初六曰:履霜,坚冰至。可能性是存在的。“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若不结冰的话,则需要大量木船。

关于牧野之战前后,还有几个史实:

其一:牧野之战前两年,武王曾观兵于孟津,感觉时机不成熟,退兵。

文王曾征服耆国(今山西黎城),理论上可从太行山北侧,南下过夏桀所居之天井关,逼近朝歌。这条路线可绕过黄河,但过于迂回,行军不便,而且最关键的是,姬周的盟友多在南部,“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是《易经》里屡屡念叨的一句话。大川不涉,难以翦商

其二:

牧野战后,《淮南子》有言:“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可见,朝歌所在的黄河北岸,太行之南的地理优势明显;另据《左传》记载,最早之”山河表里“正是此地,而非山西。涉大川,方进入夏商王畿核心

其三:

牧野战后三年,武王去世,纣王之子武庚协同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以周公摄政,威胁成王为由,在东方殷商故地起事。周公二次东征,历时三年,重新平定天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诗经.豳风.东山》)

为了控制东方,周公战后营造成周于洛阳,并在洛阳、郑州之间,嵩山附近之登封,设天文台,定为天下之中。从此奠定了周秦汉唐时期西安、洛阳的古都双子星格局。洛阳作为周王天下中心也广为接受,在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余其宅兹中国

不得不说,周公选择洛阳,是看到了黄河南岸较容易控制,从宗周镐京到成周洛阳,不涉大川即可一举击之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看看在第三节被忽略的爻辞文本。依然不涉及凶吉悔吝等占卜结果的条件判断部分,只关注主题,此处不想对所有爻辞逐一牵强解释,只想罗列一些意味深长,惊心动魄的句子。

我们将发现,在“利涉大川”这个主题下,爻辞所述似乎颇有章可循,形散而神不散。我们有一种感觉,写出这些句子之人,不是已经君临天下,就是已走在君临天下的路上。

君子终日乾乾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

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城复于隍,勿用师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同人于郊,无悔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鸣谦,利用行师

介于石,不终日(常凯申抗日事?)

王用亨于西山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箕子之明夷,利贞(朝鲜事?)

王用亨于岐山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围城事?)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商先公王亥事?)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商王击突厥祖先事?)

(五)文王的黑暗和光明时刻

有一种较新的说法,“周”字并非来源于雨滴和田地,而是从“用”从“口”。周人是商人“用”来祭祀的人“口”。我们一般理解的小雨点其实是肉块上的斑斑血迹。大邑商靠武力征伐统治各族,他们也许是令人恐怖的食人族,对于战俘、奴隶之人体组织的加工利用似乎形成了商代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

西土之人姬昌,一个精神将要崩溃的老人,此时被关在羑里的殷商监狱中,面前是长子伯邑考被剁成的肉酱,吃还是不吃?

不吃是死路一条,帝辛放出话来,圣人干不出这个事,所以不吃可能会被认为是圣人,吃了虽未必能活,但是至少商王可能会放自己一码。

强忍着悲痛,未来的文王一边吃,一边在思考。

头绪太多,变数太多,又没有可以记录的条件,只能默默的想。好在地上有六根小木棍,姬昌决定把思路理一理。

三根木棍,每根掰断或不掰断,共有八种组合,这个技术他早已学会,据说是伏羲用来描述自然界,甚至做天气预报的工具:

那么六根木棍呢,八八组合,数来数去,好像是64种组合。先给每个组合起个自己理解的名字(卦名),由于每种组合里有6个木棍,从低到高、从1到6排好顺序,这样一算,小木棍就有384个安置的方式

在羑里幽暗的监狱里,我们未来的文王,3000年前的数学家,仅仅用六根木棍,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大容量、结构化的存储和运算空间,他要把自己所有的思虑都想明白,安排好,放进去。

严格说来,《易经》并非从1到64的顺序卦,而是一个以二元函数运算结果为卦名的8*8矩阵结构,这个函数的形式为:

Z=F(X,Y)

Z:卦名

X:初二三爻,卦之下半部分;

Y:四五上爻,卦之上半部分;

F:X上有Y。

所以,决定卦相的关键,一是X和Y本身之属性,二是X和Y之上下关系。注意,这个关系不分左右,无问东西,只看上下。文王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上下问题,因为,这正是大邑商和西土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姬姓周人和子姓商王之你死我活的问题。

屯 = F (震,水) 雷上有水,云雷屯

需 = F (天,水) 天上有水,下雨

泰 = F (天,地) 天上有地,天地相交

贲 = F (火,山) 火上有山,喷发

坎 = F (水,水) 水上有水,凶险

以既济和未济为例理解一下易经的“象思维”

即济6爻分别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

初九/六二/九三组成8卦之离卦,为火,

六四/九五/上六组成8卦之坎卦,为水,

卦相为水在火上。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水在火上,无论是烧水还是灭火,都比较合理,因此卦名叫既济,这事办得成。

未济,六个爻整个取反,分别是:

初六/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

卦相为火在水上。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辩居方“。

需要君子做些事情,万物方能得其所。因此卦名叫未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六)卦象矩阵与“涉大川”

该部分聚焦基于卦相矩阵之象思维。从《象传》文字上看,孔子看明白了文王的发明,其文字解释严格忠于卦相本身。

孔子对卦象矩阵之忠实解读

《象传》解读

天上有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上有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震上有水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水上有山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天上有水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水上有天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水上有地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上有水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小畜

天上有风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泽上有天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天上有地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地上有天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同人

火上有天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大有

天上有火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山上有地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地上有震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震上有泽

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风上有山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泽上有地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地上有风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噬嗑

震上有火

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勅法

火上有山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地上有山

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震上有地

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无妄

震上有天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大畜

天上有山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

震上有山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大过

风上有泽

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上有水

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火上有火

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山上有泽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风上有震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山上有天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大壮

天上有震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地上有火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夷

火上有地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家人

火上有风

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泽上有火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山上有水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水上有震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泽上有山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震上有风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天上有泽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风上有天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地上有泽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风上有地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水上有泽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风上有水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火上有泽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风上有火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震上有震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山上有山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上有风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归妹

泽上有震

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火上有震

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山上有火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风上有风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泽上有泽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水上有风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泽上有水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中孚

泽上有风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小过

山上有雷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既济

火上有水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未济

水上有火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请注意,在上面的《象传》文字里,孔子并没有点透64卦之名称与牧野之战、殷周之变、”利涉大川“的关系。我们看到了64象,真正的大象依然隐而不显

我们不妨牵强一下,以“利涉大川”为核心,揣测文王心思,看着这么多象,是否可以对应一些相对具体的主题呢?

基于三个办法,揣测64卦之主题:

第一:往商周革命、牧野之战、涉大川主题上联想

第二:“观象”,从卦相本身的内涵,某在某之上,是否是个有意义的“象”

第三:”玩辞“,揣测爻辞中,作者那些含蓄而抽象的文字

需要说明的是,64卦里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复杂,未必仅仅局限于牧野之战,而是涉及到战前准备,战争过程以及战后安抚教化各种主题,甚至还有一些先商或者先夏之古事,比如商先公王亥丧牛于易。然而其主体内容,笔者认为,就是这场战争。

(注:王亥丧牛于易之事,除《易经》之外,在《山海经》《楚辞》《史记》、甲骨上也都有记载,令人震惊的是,刘歆、屈原、司马迁都无缘见殷墟之甲骨,王国维据此考证出商王帝系传说之真实性)

笔者对卦象矩阵之粗浅解读

主题

延伸

旋/玄

广/黄

事在人为

建侯

起雾

下雨

冲突

夏军为旅 商军为师

顺从

小畜

后勤

秩序

天地交泰

天地不交

同人

盟友

大有

夺取天下

谦虚

高兴

追随

商贾

教化

以神道设教

噬嗑

刑罚

喷发

断案折狱

厚待下属

天道往复

无妄

培育万物

大畜

积蓄

谨慎

大过

无畏

隐居

凶险

艰难

日月丽乎天

盐池

坚守

远离小人

大壮

守礼

上进

明夷

韬光养晦

家人

修身齐家

求同存异

艰难

修德

赦免

克制怨恨

节制欲望

向善

改过

决断

不抢女人

纪律

聚会于宗庙

革命向前进

生产长一寸

舍命突围

扶助民众

革命改历

定正朔

使命担当

敬畏

修身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端正风俗

归妹

自知之明

折狱

明慎用刑

王亥丧牛

施政

喜悦

朋友

建立宗庙

配享上帝

制度

中孚

减缓死刑

小过

小节有失

与时俱进

既济

居安思危

未济

继续努力

(七)静悄悄的革命

大邑商,自称中商,天商,商王所在之处既是天下之中。环绕商王核心区域的,是各方各夷,被其压迫统治的各个部落。

商王主要靠两点来维系对王国的脆弱统治:

一是没完没了的征伐。商人拥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因此也拥有最先进的冷兵器,大军过后,寸草不生,俘虏无数。

第二则是文字。商人发明了至少4000多个文字,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概念,商王用它来跟天帝沟通,预测未来,获得精神力量,同时在内部达成决策一致。

专业的甲骨文研究揭示了商王的生活日常:

1.如有事情发生,或想要搞事情,先确定占卜内容

2.刻在乌龟壳上

3.烧之

4.看占卜结果,即龟壳裂纹之神谕

5.与期望不符合或不太明白,回到第3步,接着烧

6.最多烧十次,最终烧无可烧

7.统一思想

8.大军开拔,去某处打一仗,捉几个奴隶。

9.总结记录,事后验证。

不得不说,这个流程非常科学。似乎体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思想,就差一个云计算。然而问题就在这里,这个貌似先进的技术,似乎被文王的发明降维打击了。

我们分析一下甲骨的卜辞结构:

叙辞:占卜时间,主持人

命辞:占卜的内容

验辞:事后的验证

占辞:占卜的结果。

卜辞是纪实性,一次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殷墟能发现上万片甲骨的原因,商人似乎没有想到复用技术,或者说,占卜者/贞人/大祭司这些利益既得者/精神贵族并不想发明新的复用技术,路径依赖,让他们习惯了没完没了的找甲骨,刻字,烧骨头。

然而《周易》明显是一个巧妙的设计,不需要具体的介质,不需要捉乌龟。爻辞多次使用,无需阅后即焚。不管你占卜的什么事,爻辞没有提问,没有效应,只有答案,而且,解释者也具有相当的主观能动性。从实用效果上看,周易占卜明显是更环保、经济的精神控制术。既然有了变化多端的卦辞和爻辞,谁还需要烧乌龟壳

商人你好土,文王一阵窃喜。

其实商人不土,《周易》的占卜新技术显然来源自甲骨占卜,我们不妨再看看周人发明的河图洛书之类的神话:

1.《洪范》:神龟附文而出,列于背

2.《黄帝本纪》:神龟负图文,遁其甲,故曰遁甲

另外,文王所拘之羑里,今河南汤阴,位于安阳小屯殷墟之南不远。

《易》经三古,夏商周三代之易《连山》、《归藏》、《周易》。个人认为,归藏得名,正是龟藏

《周易》来源于殷商甲骨,《周易》之形成,涉及到周人的对殷商文明的继承和文化改造,而这个改造将涉及到一个极其重要又被忽略了几千年的问题,此处不展开,公众号将陆续发布相关内容。

(八)彖传新思想

现在可以说说孔子了。孔子晚年喜易,读到韦编三绝,并撰写《十翼》。六经中”诗书礼乐“以述为主,内容基本来自周代官学,主要从其王城好友,图书馆馆长老子处获得并整理;《春秋》和《易传》则是孔子自己所作。

前面已说过《象传》,是对文王文字游戏的客观描述和引申。

本文重点分析紧跟卦辞之后,《象传》和爻辞之前的《彖传》。

彖传中“利涉大川“出现了8次,其中一次是“不利”(也是《讼》)。之所以缺少一次是在《未济》六三爻中的”利涉大川“,因为彖传并不对爻辞作单独解释。

《彖传》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利涉大川,乾行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象传》,“涉大川”未出现

《文言》:“涉大川”未出现

《系辞》:“涉大川”未出现

《说卦》:“涉大川”未出现

《序卦》:“涉大川”未出现

《杂卦》:“涉大川”未出现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解释《易经》的整个“十翼”,在“涉大川“核心主题上,《彖传》中是完全重复,不回避,也不多做额外解释;而从《象传》开始,在“十翼”所有其他文字中,未再置一言。

孔子不是在为卦辞作传,因为卦辞主题已然隐没,孔子是在写一本新书。

那么孔子主要想说什么?

先统计一下64卦《彖传》中字频,刚字出现60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同于“天”和“大”,“刚”字在卦辞和爻辞中从未出现。

关键字

频率

65

61

60

50

35

30

37

29

12

8

5

5

5

2

2

4

1

1

《彖传》引入了一个新主题:“刚”。

“血流漂杵”是惨烈战争,“造反翦商”略有贬义,“利涉大川”是中性判断,而“刚中”则是褒义词汇,抽象、委婉、含蓄又充满哲学意味。

《彖传》从屯开始的连续8个卦辞解读,句句有“刚”。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彖传》两字分词效果图:“天地”21次,“刚中”13次,“君子”11次,再次强调,在卦辞和爻辞中从未出现的“刚”字,出现60次

让文王睡不着觉的主题,“利涉大川”,怎么到了孔子这里就变成“刚”了呢?您老人家是怎么想的?

《易经》文字新于甲骨卜辞,古于《诗经》,近于《尚书》,“利涉大川”几乎可视为中文第一个成语,如此重要又频频出现,而您老学富五车,无所不通,偏偏视而不见,王顾左右,只言刚中?

(九)从微子到孔子

按照《史记》的说法,孔子的直系祖先依次是:

黄帝...帝喾、简狄...契...王亥...商汤...

帝乙(微子和纣王父)

微子(纣王兄)...

弗父何(宋厉公之兄)...

孔父嘉(宋司马)...

叔梁纥(鲁国大力士)

孔子(鲁司寇)

黄帝到契,传说与神话并存;王亥到商纣,皆为甲骨所证实的真实帝系,在这个显赫的序列里,微子和孔子相距约500年。微子之前为帝系,之后为诸侯,高官,闻人,到孔子出生,已近庶人,然而庶人君子逆天改命,重新又成为圣人。用孟子话说,远超尧舜。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帝乙长子,帝辛(纣王)之兄。正史记载,商朝末年,帝辛无道,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尚书.微子》记载了微子在牧野之战前的忧虑,似乎一语双关: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史载:牧野之战后,微子持宗庙礼器前往武王军营,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牵羊,右边秉茅,向周武王请罪。

微子了背叛自己的王族身份,投靠姬周。而孔子对微子的选择持肯定态度。比干死的冤,箕子归隐不得后被囚禁为奴,微子选择明主,不和商纣同流合污,也不愿做牺牲品,是一种实用理性主义行为。

然而关于微子的选择和殷商之变,郭沫若和毛教员有不同说法:

郭:”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翦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

毛:纣王伐徐州之夷,周武王乘虚进攻...

郭:牧野之战,俘虏倒戈,不是殷人出了汉奸...

毛:周武王不封微子,而封纣子,可见微子是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

“三仁”的最终归宿是:

武王死后,纣子武庚叛乱,周公二次灭商,重新分封,微子启代殷商之后,爵位公,封于宋;

箕子最终去了朝鲜;

比干葬于河南卫辉。

我们相信孔子是一个真诚的人,”殷有三仁“是发自肺腑的评价。但我们也知道,孔子是殷商王族后裔,当此姬周天下分崩离析之时,身边环绕的皆为子某子某之精通六艺,文武双全之士;”周游列国,就是哪里有造反,他就到哪里去”(毛),“逍遥九州,无有定处"(孔),欲行周公故事,托古改制,仗剑走天涯却始终没有五百里封地之漂泊者、革命党、欲重建天下大一统秩序之素王,在面对“利涉大川”这一直接改变子姓商族命运的四字天书,其心情,无疑是复杂的

孔夫子不想愚民,他只是不想把话说透,如同五百年前之文王和周公。但他也不能不说,韦编三绝之后,老年孔子写下了刚中,天地和君子,留下“利涉大川”,不删除,也不评论,而正是这不评论,让我们有所感悟。

他像是要做一件事,和微子当年不太一样的事。

“孔”,拆字为子乙地支第一、天干第二之组合微子之父为帝乙,商王子姓,也即子乙,这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孔为大,微为小。从微子到孔子,跨越了姬周王族的家天下封建秩序,一个新的天下即将诞生,时代在呼唤新王。

子夏、吴起、荀子、韩非、李斯,公羊高,伏生、晁错、一代又一代孔子的学生们将借助魏武侯、赵政、刘彻而最终实现老师大一统的理想。

(十)结语

姬昌在羑里监狱里暗暗想:涉大川;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周公后来回忆牧野之战:长子帅师;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子曰:刚中而志行,乃亨。

牧野战后约三千年,蛮夷自东南涉大海而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康有为:孔子托古改制,吾辈有信仰或不信仰周公之自由。

新文化运动留学生:打倒孔家店!

袁项城:我先给孔子磕一个,然后大家叫我皇帝好不好?

陈望道: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正在欧洲徘徊。

国家博物馆:还是请街边的仗剑老先生进来吧,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

波特兰黑人兄弟:Revolution! BLM!

子在大川曾曰:逝者如斯夫,有些话吾虽然不曾说,可是你懂得。

先夏历史原创作品 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