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与古迹中看见历史
头图:星爷版《唐伯虎点秋香》
如今说起“三笑”一词
估计绝大部分人只能想到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
真心要感谢星爷的势力推广
让这个“三笑”故事深入人心
历史上还有另一个名气不亚于这个故事的“三笑”
可惜却早已被人淡忘
今天这篇就来说说这两个“三笑”故事
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图》,宋,台北故宫藏
东晋时候
江南有一位高僧法号慧远
他在庐山东林寺中修行弘法
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很多社会名流纷纷前去拜访
慧远法师有一个原则
“沙门不敬王者”
所以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来拜访
在他面前都是一视同仁
就算当时的皇帝请他出山
他也称病不出
他在庐山居住三十多年
始终影不出山
就算是送客
也只以虎溪为界
《虎溪三笑图》,唐寅,收藏地不详
“虎溪三笑”是说
一日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庐山造访
慧远与二人谈得极为投机
二人将要离开时
三人边走边继续相谈甚欢
完全没有注意走到了何处
偶然间听到山林中的虎啸
这才停下脚步观望
发现居然早已越过了虎溪界限
慧远算是破了自己立的flag
于是三人相视哈哈哈大笑
执礼做别
据说后人曾在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一座亭子
取名为“三笑亭”
以示纪念
玉虎溪三笑笔筒,清乾隆,台北故宫藏
这则故事听来很有雅趣
一儒、一佛、一道
道虽不同却相处和谐
然鹅
这其实是一则定制款的假故事
故事中的慧远和陶渊明确实是东晋时人
慧远确实住庐山东林寺
陶渊明也确实经常进庐山游玩
但二人是否相识
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也许有,也许没有
都不一定
而无论如何道士陆修静不可能跟他们有交集
因为陆修静是南朝齐梁时期的人
是梁武帝的“山中宰相”
也是道教初创时期的里程碑式人物
他所生活的时代比慧远和陶渊明晚了许多
所以三人相谈甚欢的场景是绝对不会有的
《一团和气》,明宪宗朱见深,故宫博物院
既然三人不能见面
为何会编出这样的故事呢?
“虎溪三笑”的故事最初在唐朝出现
宋朝时就变得广为流传了
这与思想史上唐朝开始
出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有关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谁
但肯定是有心之人刻意编了这个故事
并传播出去
因此宋代出现“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
明宪宗有名的神作《一团和气图》
据说也是根据“虎溪三笑”创作而来
既然在古代流传了千年
为何这个故事到现在几乎被人遗忘了呢?
跟它最初被创作出来一样
都是时代的因素
创作它是为了迎合三教合一的潮流
而遗忘它也是因为这个故事中
没有什么元素是让现代人感兴趣的
没有浪漫的爱情
也没有励志的成功
因此也很难被选取再创作和推广
自然也就被忘记了呗
三笑姻缘
1975年版香港电影《三笑姻缘》
比起上一个三笑故事来说
“三笑姻缘”就幸福多了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虽然在世时比较悲催
基本上算是个loser
但如果他知道几百年后自己的名字依旧响亮
依然还有许多的粉丝追捧
应该会十分欣慰吧
唐伯虎官场失意卖画为生
没钱有才又风流
也算是个明星吧
古往今来大家都喜欢吃瓜
那么有人给明星人物编点儿花边儿故事
就很好理解了
《王蜀宫伎图》,唐寅,故宫博物院藏
“三笑姻缘”的作者不详
不过明代嘉靖年间的笔记书中
已经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后来慢慢丰富演变为我们熟悉的版本
江南才子唐伯虎偶遇华太师夫人的仕女秋香
于是展开猛烈追求
不惜卖身到华府当书童
教导华太师的两个儿子读书
秋香一共对唐伯虎笑了三次
所以故事名为“三笑姻缘”
后来很多书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嫦娥奔月》,唐寅,台北故宫藏
但是这个故事同样也是纯属虚构
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名气
让这个故事听起来仿佛有几分可信
同时又十分得浪漫
而且爱情故事永不过时
才会引得后来者不断地传讲和再创作
最后也才会有那部有人认为粗烂
也有人视为经典的
《唐伯虎点秋香》
秋香姐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两个“三笑”的故事
一个被淡忘一个依旧大火
故事的主角也都是历史上的名人
可故事本身却都是虚构
实在是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秋香姐的三笑已经深入人心
真希望有牛人能把“虎溪三笑”加工一番
让它也能继续流传下去
在看不好意思,那就点个赞吧
婧儿姐
崔老师,吼猴妈
新视角,八卦历史人物 新思路,玩转古迹博物馆
润物细无声的通识学习 做新高考时代的王者归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