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四清晨,得知矿山上连夜开钻机,打下7个炮口,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齐齐冲向岩顶,更有老人直接坐在埋了炸药的开采点上,欲与此山共存亡。

那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值得村民如此舍命相保呢?

这座山不大,是座石灰石孤岩,海拔只有359米,相对高度更只是170米。它形似一个大寿桃,当地人都称它为万寿岩,因山上多黄杨树,也称黄杨岩;它背靠层峦叠嶂的大山,面朝视野开阔的盆地,渔塘溪蜿蜒从面前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寿岩为喀斯特地貌,它原本与背后的群山相连,长期的剥蚀使其分离,成了独立于群山的突兀山体,静静地矗立在近千亩的盆地面前,丰富的降水大大加速了万寿岩山体喀斯特岩溶的发育进程,使得山间落水洞、水平洞、溶蚀洞到处可见。宋代文人邓肃在此曾留下了“群山透逸不能高,突兀独摩霄汉碧”的诗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因为这座孤岩的存在,山前方的村就叫岩前村,设在村里的镇就叫岩前镇,对历代村民们来说,万寿岩,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山,是他们家园的象征,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岩前村村民眼中,万寿岩悠远神奇,是不容侵犯的。每年正月初一,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坚持登万寿岩望远,祈盼此年风调雨顺,平安发财。岩顶,曾有一个垂直天坑,若把石子丢下去,可听到石子滚落不停地叮叮咚咚声音,非常悦耳清脆;更有传说,如果撒一把稻壳下去,能从几百里远的福州河里流出来。

若山都被炸毁不存在了,那村还能叫岩前村、镇还能称岩前镇吗?要毁我家园,村里人不拼命才怪呢!更何况这万寿岩背后还有数不尽的故事。

万寿岩区域为福建的崇山峻岭中的山间盆地,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平川沃野,又有鱼塘溪蜿蜒流转,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自古以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源远流长,至于有多长,后面将说到,会吓人一跳,20万年。

万寿岩山后500米左右,有一个山谷中,谷里兀立着三座石灰石的小山峰,分别是:秀才岩、状元岩、碧云洞(也称一线天);谷中古树参天,绿植密布,景色秀美;峰中怪石罗列,参差错落,别有洞天。岩峰之间有几亩地平坦宽阔地,唐朝时,就有古人在此修筑书院,教学育人,名曰:翠云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翠云书院是三明市古代最早的书院,也是福建省较早的书院之一。翠云书院宁静清幽、纯朴自然、一尘不染,实属研读学问、静观遐思、求真悟理的好地方;它在宋熙丰年前后达鼎盛,并至少延续了百余年。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左司谏陈瓘读书于此。因杨时和张驾当过侍郎,“秀才岩”后来又改叫“侍郎岩”;相传三君子肄业时,上置卧榻,煮粥饮水,终岁不到岩下,如此刻苦攻读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来的闽中学子们。

翠云书院之所以能享誉八闽、声名远播,主要是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先后在此求学、讲学、研道,当时四方学子云集书院,理学风尚盛极一时。

陈瓘,北宋名臣,正因为有他的力保,《资治通鉴》才得以保存下来,具体内容可见小编往期的文章《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和《朱熹说的“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真的存在吗?41位进士来说话》。

杨时,儒学家,成语“程门立雪”里的主人公,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熹,圣人也,中国大儒,相传他的两首名诗《观池有感》和《春日》就是在翠云书院求学、传道时所作。1977年春,岩前中心小学组织学生春游的时候,还曾见过刻有“半亩方塘”的石碑,立于杂草丛生的水池边,后来因为开矿而不知下落。

世事沧桑,翠云书院几经损毁、重建,民国八年(1919年)清明,星桥土匪抢劫翠云书院文物,并放火焚烧书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享誉八闽的千年古书院,仅留下残垣断壁。

1946年,在三元县中读书的陈景润(著名数学家),受岩前人王远耀等同学之邀,朝拜了翠云书院的遗址,古人刻苦专研的求学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唐末,开闽王,王审知入闽时,曾在岩前驻扎休整,在万寿岩上安营寨过,直到解放后,仍可见寨址等遗迹。如今,岩前镇的周边有闽王寨、闽王藏兵洞、王潮、王审知母亲墓、闽王演兵场、忠山十八寨及百阶冢等“三王”遗迹,它们都是见证这段历史的信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淳化年间,在万寿岩西侧,建有淳化寺,香火延续至清代,后毁于战乱中。位于万寿岩山腰的灵峰洞,也常年供奉着佛祖、观音等神像。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岩前也慢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古迹荡然无存,只在府志、县志和地方书册、姓氏谱碟中留下记载闽学四贤与翠云书院等的只言片语,在人们的哀叹声中,万寿岩也似乎想诉说些什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岩前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次,迎接它的不是文风复苏,景致焕然,而是隆隆的炮声,响彻翠云山谷,撼动万寿石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万寿岩及附近是山岩被人盯上了,它的石灰石山体,那可是个宝,石灰石是炼钢、煅烧水泥的原料,在改革开放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万寿岩惨遭毒手。

先是由镇村组织,小规模零星地在万寿岩山体周边开采石灰石,后来三明钢铁厂(简称三钢)扩大产能,急需优质、低成本的石灰石原料来进行炼钢、炼铁。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企业不仅购得了万寿岩及周边地块的采矿权,还为此专门修了一条30多公里的公路,连通厂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普及下,炼钢怎么会要用到石灰石?

石灰石不是炼钢的原料,应该算是辅料类的吧,主要起造渣剂作用。

钢铁炉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容易从铁水中分离出来,而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成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硅与生石灰在高温下会化学反应,形成硅酸钙,其密度较小,会和铁水相分离,便于清理,利于铁水纯净;还有其中CO2和C反应生成CO,也会起到还原作用,有利于提升钢铁品质。另外石灰石便宜,有利于降低钢铁成本。

因此钢铁厂都需要石灰石,且用量很大,每吨钢用石灰约100kg,每吨铁用石灰粉40kg,合计每生产一吨钢材用石灰140kg,折合石灰石约260kg,一个1000万吨/年的钢铁厂,每年用石灰石260万吨。

万寿岩区域的石灰岩储量巨大,仅地上部分就多达6000万吨,且品质极佳。

1987年,在万寿岩山脚下,三钢岩前矿山开发公司石灰石破碎厂动工建设,1991年竣工投产。主要对开采的石灰石矿进行破碎,生产合格的冶金石灰石原料,包括3个工段,12个仓筒,5个传送带连廊。

彼时,矿石开采业是岩前村的支柱产业。村子不大,但石灰窑、水泥矿却足足有20多个。村口的一小段村路上,常常密密匝匝停着许多运载货车。

在年复一年的采矿爆破声中,10多年来,万寿岩日渐“瘦身”,山顶被削去了60多米,寿桃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口,不成型了;半山腰的灵峰洞,洞口也被炸掉了三分之二;后头边上的翠云等三岩完全炸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着,千百年来的灵峰洞就要完蛋,大寿桃没了尖,村民开始醒悟过来,这不是要毁掉岩前的灵脉、根基吗?

对于岩前村村民来说,万寿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不能毁在这代人的手中,更何况万寿岩的山洞中还有“宝”。

1989年7月,三明市文化局成立市溶洞调查小组,首次发现万寿岩灵峰洞、船帆洞内保存有哺乳动物化石,基本可以确定距今1万年以上。于是,将其列为三明市古脊椎动物保护点。还有灵峰洞的洞穴,还存留有古时观音庙的遗迹,清理出一些瓷片,年代大约可追溯至宋代。这些就是村民们口中的“宝”。

多年来,村民们四处奔走,不断上访,并与采矿方直接对峙,双方剑拨弩张,摩擦不断。

1998年,怀着保护文物古迹、守护精神家园的拳拳之心,村民们推举出5名老人作为代表,呼吁社会各界一同抢救万寿岩。他们是陈蕃发、邓贵凰、王远林、王远耀、王月明,都是岩前小学的离退休教师,时年最大的已有84岁,最小的也有7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6月起,“五老叟”不断与三钢协商,要求停止开采,以便保护万寿岩山体及洞穴文物古迹。然而,有开采权在手的企业根本无视,还加大开采力度,炮声震天响,尘土漫岩前。

1998年10月,“五老叟”写下《为抢救岩前文物古迹呼吁书》,亲自递交到三明市政府,强烈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抢救万寿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个老头都年高体弱,白发苍苍,每天早出晚归,到市里的各部门反映情况,日常花销都是自己出;慌忙中丢掉皮包的有,电梯失灵被困在电梯内的有,摔跤的碰壁的都有,辛劳自不待言。

当年的腊月廿四,矿山连夜开钻机,打下7个炮口,岩前村民得知后,冲向岩顶,找三钢人员理论。三钢虽暂时停止在万寿岩的开采,转到周边爆破,但也认为村民们侵犯了他们应有的矿山开采权,你来我往的冲突不断发生。

1999年上半年,眼看形势危急,陈蕃发老人起草《关于请求停止岩前镇万寿岩溶洞文物遗址开采的紧急报告》,“五老叟”在上面端端正正地署上了名。这封信,五位老人亲自送到市里各有关部门;给省里和中央相关部门的,他们则邮寄出去,由于担心信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拦下,他们还特地跑到临近的明溪县寄出去。

岩前村村民邓和进老人提出的,将观音菩萨抬进万寿岩的观音洞中,祈求神灵佑护,借此保护万寿岩,并且安排村民王源兆、黄仁招、邓银英在岩顶上日夜值守,阻止矿山开采放炮。

在抬观音进洞时,大家对地面进行了平整,发现了瓷器碎片、碗、动物头骨等具有考古价值的东西。村民立即停止平整,并将挖掘出来的东西送到市文物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三明市文物工作者看来,万寿岩内曾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有更多秘密等待挖掘。

一边是生钱的冶炼机器和众多工人的饭碗,一边是“几颗哺乳动物化石”和村民的精神寄托,孰轻孰重?双方各持己见。

1999 年5 月,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批转“五老叟”反映情况的信件,要求当地政府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

三明市政府派人专程到万寿岩实地调查,召开协调会,并下发了《关于岩前镇万寿岩文物遗址保护专题会议纪要》,认为万寿岩是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开发建设前,应先进行考古发掘,再根据其文物价值进一步决策。

在高度重视万寿岩的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三钢的开采使用权,但要求三钢在开采布局上进行适当调整,似乎有点模棱两可。

消息一出,众说纷纭。争议的核心,实际上是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拥有开采权的三钢来说,万寿岩是一座富矿。按照当时的企业产能,万寿岩的石灰石可供持续开采100年。一旦停采,开矿工人没了“饭碗”,三钢矿源也将告急,前期投资的6000余万元打水漂不说,企业每年预计损失近亿元,整体影响公司长期效益20亿元以上。

而在1999年,三明市的GDP只有217亿元。有人说,仅因几颗哺乳动物化石就影响经济发展,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但面对岩前村民的坚决上山阻止矿石开采,并且是以保护文物的名义,

毕竟经济发展可以转型,文物资源不能再生。历史文物一经破坏,便难以修复,损失无法计量。双方一时相持不下。

当时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三明市原副市长严凤英,站了出来,她态度鲜明:“有文物,根据文物法必须保护;没有文物,就不能阻拦‘三钢’合法采矿。”

1999年9月,在三明市政府协调下,文物部门与三钢达成初步意向: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按照文物保护惯例,由三钢出资7.5万元专项考古经费,必须通过一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给出结论——万寿岩是否值得保存下来?

“一个月后,该保则保,该炸则炸。”对于这样的决定,严凤英坦言,“能挖出什么,谁都无法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绝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也就是说,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考古队必须解开万寿岩之谜,证明它的文物价值。否则,炸山开矿的爆破声就会重新响起,整个万寿岩将不复存在。

1999年9月,考古队开始对万寿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时的万寿岩山体顶部已被炸去60多米,考古队认为,经挖掘的地层断面便于观察,于是,先从破坏最严重的灵峰洞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下来收获甚少,随后转战山下船帆洞。考古队抢救性发掘期间,“五老叟”不仅送茶送水,还动手帮他们,恨不得他们多发掘点化石出来,唯有此,万寿岩方能保得住;在节假日里,老人们还自发到考古现场值守。

考古发掘开始后,在晚上村民们依然可听到炮响,在次日一大早,王远林和、陈蕃发、邓贵凰赶紧雇车到岩顶和四周查看,发现三钢依然在万寿岩附近继续开山炸石,没有丝毫要彻底停下来的意思。当时有爆破工人开玩笑说,早知道放几炮炸掉算了,也免得考古人员那么辛苦。

一个星期过去了,考古队在船帆洞下挖了1米多,未发现任何足以保住万寿岩的文物遗迹,大家心急如焚,心里愈发没底。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挖到了生土层,刨出的泥土足足堆了一人高,考古队仍一无所获;生土层就是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地层,对于旷野类型的遗址来说,一般挖到生土层就算结束了。

有人抱怨:“陈老,这里没东西,换一个地方吧!可是陈子文知道,洞穴考古与野外考古不同,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他没有放弃,而是撂下一句“狠话”:不挖到洞底岩体,绝不罢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2日,挖到了离地表有1.7米深的地方了,正当大家对挖掘工作都有些疲态时,来自永安市博物馆的赵莲英惊呼一声:“陈老师,这里露出了几块石头”,陈子文老师闻声赶来,吩咐工人:“石头先留住,把旁边的泥土清开。”

鹅卵石铺就的地面初露端倪,由于当时福建旧石器时代考古仍是一片空白,考古队员们并未将其与旧石器时代相联系。

10月18日下午,考古挖掘中,沉闷的工地突然有人激动地叫起来:“哇!这颗牙好大!”

这是一颗巨貘的牙齿!巨貘在1万年前已灭绝,其化石具有分期断代的作用,这颗巨貘牙齿的发现,考古队就像抱了个大金娃娃,终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处洞穴遗址,年代超过了1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这才回过神来,再次观察裸露的鹅卵石,发现每一颗都有人工打制过的痕迹。于是,考古人员来了劲,和工人们加快了地面的清理。

几天后,120平方米左右的石铺地面呈现在大家眼前,平面呈不规则“凸”字形,石块的铺设较随意凌乱,石料全部都是一些大小不一、磨圆度中等的灰岩角砾,其中也夹杂着河滩砾石。从地质常识上讲,溶洞本身会产生灰岩角砾,但绝不会产生河滩砾石,这些河滩砾石的出现,只能说明是人类携带进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石铺地面是当时在船帆洞里的主人为改造自身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意铺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石铺地面的洞口方向,一条一个“U”字型的排水沟沟槽清晰可见,从沟槽的痕迹上看,明显可以看出经过修凿加工的痕迹,显然是作排水之用,将洞穴里的水排出洞穴。

伴随着发掘的深入,又先后挖出中国犀、虎、棕熊、牛类等伴生动物化石10余种400多件。

按照考古学定义,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结合巨貘牙化石,经初步分析,万寿岩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人员惊叹:“这是一处多么不可思议的远古石铺地面!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史前洞穴遗址啊!”

考古队员们兴奋异常,他们明白此间的分量,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至今只有几千年,而这个山洞,属于旧石器时代,有着万年以上的历史。彼时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版图上,福建尚是空白,船帆洞的重大发现,很可能将是福建考古的首次突破。

当时,考古学界对石铺地面的成因还存有争议。面对如此重大成果,严凤英却异常谨慎,她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么重要的文物,如果保不下来,我难辞其咎”,她坚持,“一定要找来全国最权威的专家,拿出最有说服力的论证。”

为了获得权威认定,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的多批权威专家被请至万寿岩,现场辨认,反复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专家为船帆洞样品进行了两次碳-14测试,得出了洞穴年代;

北大教授夏正楷和北师大教授李容全鉴定认为,船帆洞内的石块层确系古人类石铺地面。“大面积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出解答:“万寿岩的船帆洞遗址有石铺地面。当时生活在洞内的古人群,从洞外河滩上拣了一些大小适中、形态扁平的砾石,搬进洞内,将洞室地面垫高、铺筑平整,同时还在洞壁根部开筑引水沟槽。这是世界范围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室内装修’遗迹,距今3万年左右,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具备很高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活条件的思维与能力,是我们的祖先聪明才智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明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专家罗哲文曾风趣地说:“万寿岩遗址的史前人工石铺地面,堪称史上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充分显示了远古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毫不过分地说,人类建筑史就得从万寿岩写起。”

1999年11月,为更保险起见,陈子文挑选37件石器赶赴北京,登门拜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贾兰坡曾参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是当时国内考古界泰斗。

90岁高龄的贾老先生抚摸着万寿岩出土文物,一件件鉴别,越看越激动,给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万寿岩遗址为旧石器遗址。当他听到文物保护的困难时,立即郑重地在鉴定书上题写“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万寿岩遗址因此也被考古界誉为"南方周口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考古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那么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就是全人类的事情。因此万寿岩遗址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万寿岩的命运似乎迎来了转折的曙光。然而,尽管权威鉴定在手,更有说服力的文物不断增加,爆破采矿仍在继续,矛盾依然尖锐。万寿岩的生存危机还未过去。“经济建设为主”、“局部性保护”、“善后工作量大”、“可不可以只保留船帆洞和灵峰洞,允许在其他部分山体继续采矿?” 等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保、炸之争背后,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博弈,是对文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迥异认识。在旷野中矗立了上百万年的万寿岩,就这样在世纪之交,成为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短兵相接”的战场。

还有,三钢是国家重点企业,行政级别和三明市一样,都是厅级单位,双方也只能是协商着来。

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厅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

1999年12月31日,省里直接派出两名副秘书长专程到三明万寿岩现场进行调查协调。当日,两位副秘书长回到省里,向省有关领导作了汇报。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的代省长就省文化厅提出的《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的紧急汇报》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批示中明确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协调、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同时,决定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万寿岩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受到鼓舞的考古队,在2000年1月,考古队员重返灵峰洞,发掘面积230平方米,出土了70多件年代更为久远的人工石器大和哺乳动物化石。从钙板层采取的人工石器样本,经南京师范大学年代测试中心铀系法测年,其最晚年代为18.5万年,这是迄今福建省发现年代最早的洞穴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不到一个月,2000年1月25日,省长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调,做过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两次批示,字字千钧,句句铿锵。矿山可以再找,人类史前家园一旦灭失便不可恢复。当年领导能舍弃一时经济利益,毅然决定支持保护遗址,没有惊人睿智和长远战略眼光,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英明决策。

省长的接连两次批示,让“五老叟”悬着的心终于落定,多年来的辛苦付出总算没白费。王远林老人,当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参与保护万寿岩的村民们颁发一本证书,有个纪念,有个念想,也让子孙知道保护万寿岩的不易,使他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园。现在,5老叟都已凋零,但他们的义举永远值得后人敬佩、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三钢随即停止了在万寿岩及周边的开采。当时,三钢的一些同志确实有点想不通,另选矿址不但要增加运输成本,矿的品质也难以保证。可最终在仔细领会批示精神,在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利益之间考量下,三钢最后还是坚决服从了。

同时,将石灰石加工厂房和万寿岩山体无偿转让给当地文化部门;另外异地选址,确定了新的采矿点,每吨冶炼成本因此增加15元以上。

万寿岩终于得救了,毁坏的部分虽然无法复原,但最宝贵的灵峰洞和船帆洞总算没出大碍,否则,有些人真要成历史罪人了。

2000年5月,万寿岩遗址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文化厅和三明市政府举行“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省长再次明确指示,务必使三明万寿岩的遗址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利于福建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津洞遗址等组成,面积为1200平方米,保护范围约56万平方米。万寿岩遗址共出土四个文化层。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20万年前)、 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年前)。各文化层均合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遗址出土了各类打制石器800多件, 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哺乳动物化石300多件,植物孢粉数千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寿岩遗址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科研价值;

一、万寿岩风峰洞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

二、船帆洞遗址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

三、多个洞穴类型集于万寿岩一山,在我国东南地区前所未有,在全国亦不多见。

四、四个不同时代文化遗物及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跨越十几万年,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某些石制品(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工艺和类型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神奇的船帆洞有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出土的近400件,上文化层近80件。这说明了一万年前至少有二批人进洞活动过。第一批人在洞中营筑了一个石铺的活动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出于某种原因而迁徙异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石铺地面遗址已被深埋于自然冲击的泥沙之下,这时又有另一批人进洞活动。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遗址里的这些石器只是经过简单的打制或作粗略地打磨,显得粗糙,但它有力地证实了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开始制造和使用简陋的木石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及捕鱼等生产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万寿岩转入了保护、修复进程。

万寿岩遗址“保”下来后,如何“护”好,成为难题。对于财政本就困难的三明市而言,变开发为保护,不仅意味着到手的财税收入减少,更意味着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与坚守,但三明市迎难而上,只要是万寿岩需要的文保项目,都能顺利得到各级资金的支持。

当时的万寿岩遗址,作为一处经过了近30年开采的矿山,到处都是满目疮痍,粉尘漫天。

在遗址文物本体上形成了4处大型开采面,遗址本体岩壁存在大量危岩;洞外不毛之地上,炸山滚落的山石遍野;洞内,排水不畅,时刻都像“水帘洞”,特别是船帆洞,一到雨天,顶部遇水倾泻而下,淹没石铺地面。一到雨天,三明文物局就得常常连夜运送几台抽水机到现场轮番作业。

临时抢救只能治标,逐步修复才可治本。三明市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万寿岩遗址保护工程方案。2000年起,当地先后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开展4期文物保护工程,包括危岩加固、裂缝封堵、石铺地面防腐等项目,遗址本体得到较为有效的修复。危岩体加固、裂隙封堵、水患治理、人工石铺地防腐等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6月,万寿岩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的1年内,实现了从市保到省保、国保单位的三级跳。同年7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8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并明确职级、编制和职责。至此,一支专门负责万寿岩遗址及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队伍定了型。在2020年,管理所还升级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为万寿岩遗址提供了更强大的保护和管理力量。

2005年1月,《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公布实施。针对旧石器遗址作保护规划,当时在全国都不多见。这份高起点的保护规划,成为万寿岩的“新生”蓝图。

2004年至2005年,万寿岩遗址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又出土不少文物。

2006年,福建省第一座旧石器遗址专题博物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建成,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了石制品、骨器,东方剑齿象、中国犀、虎、棕熊、牛类等哺乳类动物化石……

2013年12月, 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拆除近3万多平方米的废旧厂房和违法建筑。但那8个醒目的石料仓储罐特意保留下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12月,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占地面积81.5公顷,由洞穴遗址、遗址博物馆、宋代五级涌泉生态恢复区、渔塘溪滨水区等组成,形成“一廊万寿十二景,树绿花红果飘香”的生态文明和历史文明景观。

2019年6月,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最重要的是,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是不收取门票的,完全免费对外开放,只需要做个简单的登记即可进入游览。

背靠悠悠青山,面朝阡陌盆地,碧水清溪流淌而过,如今的万寿岩遗址一改当年狼狈的模样,神清气爽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在万寿岩山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开矿残留的痕迹。矗立在山脚下的那几个废弃的“大家伙”身上,爬山虎肆意地铺排开来,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一段生死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岌岌可危的古遗址到人尽皆知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遥远的古文明到现代的国家遗址公园;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城市名片……,一路走来,万寿岩的“新生之路”,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并不冲突这个大问题。

文的最后,还是有点好奇,现在的岩前人、福建人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他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守望,繁衍生息。而据专家考证,万寿岩包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类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这话似乎有点怪了,难道他们在和自然的较量中,彻底失败了,都没留下后代?那我们华夏民族又是从哪里繁衍下来的呢?文明之光的源头在哪?万年后,人类还能存在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