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颗星球在你的眉头,等你开口再长出宇宙。

----1959年苏联发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月球一号。

长勺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84年,是齐桓公争霸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国与齐国争斗中一次罕见的胜利。

其实,在长勺之战以前,齐鲁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急剧地紧张起来,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还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在周庄王七年(前690年),齐国吞并与鲁国联姻的纪国,鲁国十分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其室弟公孙无知所杀。可是,公孙无知做国君不久又被群臣所杀,致使齐国一时国内无主。

当初,齐襄公在位时,由于政局混乱,襄公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已分别出奔离开齐国。鲍叔牙扶助公子小白逃往莒国,管仲扶助公子纠亡命鲁国避难。

齐桓公小白继位后,打败了为驰援公子纠而挑衅的鲁国,还强迫鲁国诛杀公子纠,稳定了局势。接着,他启用管仲为相,在管仲辅佐下,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迅速发展。

看到齐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军队强盛,桓公决定报复鲁国,兴师问罪,当然也想通过征服鲁国,扩张齐国势力。

不过,管仲认为称霸时机未到,劝齐桓公内修政治,多结交他国,继续等待机遇。但急于称霸的齐桓公,哪里听得进去。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出兵攻打鲁国,很快就侵入鲁国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鲁庄公准备出兵应战时,一个名不见经传、却有政治远见以及军事素养的人曹刿,不忍自己的国家被齐国军队糟蹋,觐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答,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子,不敢单独享用。

曹刿指出,这些小恩小惠并没有施及全国,民众不会出力作战。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从不敢虚报祭品。

曹刿认为,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

鲁庄公又补充,说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尽管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到君主之责,“中心图民”,才能得到民众支持,才具有制胜之本。

稍后,曹刿又自告奋勇,请求随庄公奔赴前线。于是,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车前往两军对垒的长勺,两军随即均摆开决战的态势。

待布完阵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进击齐军,想先发制人。曹刿见状立即劝阻,建议鲁庄公坚守原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曹刿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自乾时之战获胜后,齐军全军一直弥漫着骄傲情绪。此时见鲁军虽先列阵,却不先攻击,以为对手畏惧。齐军急于求胜,凭恃兵力优势,主动对鲁军发起猛攻。

庄公只让弓箭手将齐军逼退,稳住阵势。齐军遭遇弓箭压制,无法冲进鲁军阵地,只得退回。齐军短暂休整,立即展开第二次进攻。

这次,曹刿还是劝庄公不出击,稳住阵势。

气势汹汹的齐军攻过来,还是遭弓箭抵制,难以前进一步,不得不再次退回原阵地。

齐军主将认为鲁军不应战,是被吓怕了。于是,他们很快展开第三次大规模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前两次进攻,齐军兵士已经有些疲惫,且士气衰竭。但鲁军仍然严阵以待,斗志高昂。

见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曹刿立即建议庄公出兵反击。

于是,庄公亲自擂鼓,命士兵出击。鲁军将士早就等得不耐烦,听到号令,个个猛虎下山般锐不可挡,将齐军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见到齐军败退,鲁庄公急欲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痕迹混乱;又上车眺望,看到齐军旗帜东倒西歪,确定齐军真的是溃败,这才建议庄公下令追击。

于是,庄公下令追击,再次重创齐军,将其赶出鲁国国境,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鲁军获胜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用兵打仗要凭勇气,首次击鼓命令前进时,勇气最盛,第二次时,勇气就已弱下来,而到第三次,勇气已经衰竭。敌人三鼓,士气衰竭,我军初鼓士气正盛,“彼竭我盈”,哪有不胜的道理?

至于为何没有马上追击,曹刿说:齐是大国,兵力向来很强,怕他们是有意败退设伏。上车看他们军旗兵器东倒西歪,下车看到他们战车车辙也十分杂乱,这才断定他们是真战败了,才建议追击。

庄公听后,点头称是。

可以说,曹刿的策略,对鲁庄公的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到很大作用。那么,他是不是决定性因素呢?

实际上,在“长勺之战”中没有曹刿,齐军也会“败绩”。据《左传•庄公九年》载:“九年春,齐人杀无。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齐国刚刚安定下来还不到四个月,军队还来不及修整;且齐国国内的改革行政也才推出,面对国内大好形势,各阶层根本无心开战。管仲就曾劝齐桓公:“军政未定,未可用也。”(《东周列国志》)

这样一个军心散漫的队伍,又无顽强的战斗意志,还是非正义战争,“三鼓”之后,当然容易被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