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这是1922年流传于广东海丰乡间的革命歌谣《田仔骂田公》中的歌词,其意在激发“田仔”(农民)的觉悟,进而反抗“田公”(地主)的压迫。颇具戏剧性的是,歌谣作者的出身其实是“田公”家的少爷,但他却背叛家庭,为“田仔”的生存和利益奋斗终身。他就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

彭湃原名彭汉育,1896年10月出生在海丰的一户工商业兼地主家庭,是这家的四少爷。彭家富甲一方,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彭湃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状况:“每年收入约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不过,彭湃并没有养成富家少爷的习气,而是在贫苦出身的母亲周凤的影响下,从小便同情贫苦大众。彭湃的这种同情心,成为其后来做农民运动的情感动机。

位于广东省海丰县的彭湃故居

1917年夏天,彭湃中学毕业后选择东渡日本,在完成一年日语学习后,考入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在这里,彭湃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同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1919年,彭湃加入了名为“建设者同盟”的社会主义社团。该社团成员多来自农村,和农民有较密切的联系。他们重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并强调社会实践,以此证明自己的信仰。社团对农民问题的讨论及其进行的活动,正好契合了彭湃对于贫苦农民的同情心,也为其回国后开展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彭湃于1921年5月归国,很快便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起初,他抱持的是“从教育入手”来实现社会革命的想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彭湃组织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发起“劳动者同情会”,创办《赤心周刊》,其工作围绕着以社会主义教育知识分子、工农大众,号召他们一起进行社会革命这个中心展开。不过,此时的彭湃发现,由于文化水平和生活状况限制,广大的工农群众难以从社会主义教育中获得启示,所以他决定直接去农村做实际运动,并公开表示愿意拿出家财来支持农民。由此,彭湃开始走进海丰乡村。

这位“海归”最初下乡还是一身斯文打扮,穿着白学生服,戴着白通帽,踏着大皮鞋。农民们都以为彭湃是来收账,除了恭敬请茶外,都不愿意和他谈话;对于他讲的“地主欠了农民的账”的道理,更是无人肯听,甚至借故避开。加上家庭阻挠和地主豪绅的攻击,彭湃的农民运动进行得并不顺利。不过,他毫不气馁,继续努力——为了消除身份的隔阂,彭湃换上朴素的粗布衣裳,戴上竹笠,光着脚板,在田间发表演讲;同时,为吸引农民和唤起其觉悟,彭湃创作了《田仔骂田公》,并带着留声机在田间播放。随着交往的深入,部分农民开始愿意交谈。于是,彭湃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如帮着插秧种田,牵牛荷锄,借此向农民进行更深入的宣传。

彭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农民一起算“耕田亏本”的细账,引导农民认识地主剥削的事实,从而使之受到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教育。正是依靠细致的工作,部分农民开始觉悟。1922年7月29日晚,彭湃与张妈安等5位农友一起成立了海丰第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农会,即“六人农会”。这是彭湃推动农民运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依靠“六人农会”中五位青年农民的帮助,彭湃到处宣传动员,受到更多农民的关注。由于农会在乡村中积极发挥着调节矛盾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其威信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开始同情、支持和加入农会。1922年10月25日,拥有五百多名会员的赤山约(下辖28个乡村)总农会正式成立。

1922年10月彭湃建立的赤山约农会旧址

赤山约农会成立后,海丰的农民运动迎来新的发展。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作出了一件更加激烈的行动——他认为家里的东西都是抢农民所得,应该归还给农民;所以,在分得了七十石租的家产后,彭湃将田契亲自送予佃户。但佃户们都不敢接受。经过再三考虑后,彭湃决定请农民来到龙舌埔广场,当众将田契全部烧毁,并对佃户说:“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这件事不仅意味着彭湃与地主家庭的彻底决裂,更给整个海丰社会以极大震动。此后,在彭湃的积极领导下,海丰县先后成立了12个农会,共计2760户,16590人。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正式宣告成立。由此,海丰的农民运动进入了一个规模更宏大,影响更广泛的阶段。与此同时,毗邻海丰的陆丰、惠阳(旧称归善)等县的农民运动,也在彭湃的直接指导和协助下迅速发展起来。不久,这些地区的农会进行联合,成立了广东省农会,会员达13.4万人。

农民运动的高涨,引起了地主豪绅的强烈反对。彭湃领导的农会随之被镇压解散,转入秘密状态。不过,彭湃从事农民运动的经验却在此后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

1924年4月初,彭湃从海丰来到广州。在这里,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遵照组织安排,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根据彭湃的提议,国民政府于6月30日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期间,彭湃直接传授海丰农民运动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人才。同时,他还将实践的经验进行整理,撰写形成了六万多字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后改名为《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海丰社会的状况,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民运动必然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此书的刊行,使彭湃的农民运动经验及其所得到的理论认识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各地农民运动的开展。

1926年10月,周恩来为彭湃《海陆丰农民运动》题写的书名

国共合作破裂后,彭湃继续参加革命斗争。1928年11月,彭湃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8月,彭湃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面对死亡威胁,坚定地表示:“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8月30日,年仅33岁的彭湃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

澎湃(1896-1929)

彭湃的一生是为农民的生存和利益奋斗的一生,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就撰文指出:几万万农民群众“深深地知道他是他们最好的领袖”。彭湃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为广大贫苦人民不懈奋斗。而他不做少爷做田仔的故事也被写成歌谣——“咚咚咚!咚咚咚!骑马过海丰,海丰出了个彭湃公,海丰出了个彭湃公,少爷唔做做‘田仔’,就像南海出金龙,气死伊个财主老祖宗……”——至今仍在海丰传颂着。

作者简介:袁超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蕾蕾

本站编辑:岳博伟

本文已在北京前线客户端发布,原文地址: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30301&typ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