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栏目寄语:船长捕舆由纵数横谈舆情监测及舆情分析服务中心原创出品,旨在借助纵数横谈自身舆情监测及舆情分析优势,捕捉时下热点舆情事件,用有趣的方式为读者分析解读。

今日大舆:与亚马逊回应Kindle不会退出国内市场相比,这部分用户的分享更值得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舆情词云图

船长观舆:对于能够将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人,无论Kindle是否退出国内市场,都改变不了他们保持阅读的习惯,能改变的只不过是阅读方式而已。

正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开年上班的的第一天早上,刷到了一条与阅读有关的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Kindle目前在电商自营店上处于大面积缺货状态,外界猜想这背后所透露的或许是亚马逊即将退出国内市场的信号。对此,京东自营店客服表示“只是缺货,并非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午,亚马逊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回应:部分机型目前在中国市场售罄,消费者仍可以通过第三方线上和线下零售商购买,关于客户服务和保修服务不会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在Kindle退出中国市场猜想舆论发酵持续不到4小时,就被官方回应彻底击破了,不得不说亚马逊的公关回应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想必其背后必然有一支专业的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团队存在。

Kindle第一代产品于2007年11月19日发布,2013年6月7日进入中国。作为一款电子书阅读器,因拥有“环保护眼”、“续航能力强”、“阅读成本低”、“便于携带”等优点,让它从上市那天起就备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在人们的时间被互联网切割得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下,这样一款主打“为静心阅读而生”的电子书阅读器,瞬间就击中了很多人焦虑的内心。Kindle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从其京东官方自营店超600万的关注量就能窥见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电子产品,Kindle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阅读功能,更象征着一种潮流与态度,在Kindle的消费者群体中,不乏为了单纯追逐这种潮流和态度而买单的人。

还有很多消费者,原本是怀揣着阅读初衷而购买Kindle,只不过随着新鲜感的淡去,这种初衷已慢慢遗忘,最终取而代之的仍是手机,而原计划的阅读则变成了“刷读”:刷朋友圈、刷短视频、刷动图……

就这样,Kindle从最初被人们寄予阅读厚望的潮流宠儿,逐渐披尘藏匿于角落中,甚至被转换了功能挪作他用,沦为了网友们口中所说的“盖泡面神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并非所有售出的Kindle命运都如此,尽管手机里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如此精彩纷呈,仍然影响不了一部分人对Kindle阅读器使用的习惯,当大家都在这次事件中吃瓜看热闹,评议Kindle可有可无的时候,这部分人的内心是真正被“亚马逊或退出国内市场”猜想所牵动着的。

这些用户分享了自己长期使用Kindle的经历,有的甚至每晚睡前都有用Kindle看书的习惯,这样的猜想让他们很担忧,假如亚马逊真的要退出国内市场,自己储存在Kindle上大量的阅读材料是否需要转移备份,以及退出后内容是否还能保持更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不过,看到这群用户的真实反映,对船长的触动还是挺深的,这与他们用不用Kindle产品无关,而是这些用户将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下来的精神有关。

对于这些用户,船长在想,无论Kindle是否退出国内市场,都改变不了他们保持阅读的习惯,能改变的只不过是阅读方式而已。

阅读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要每天坚持做,其实是非常难的,哪怕只是每天半小时,真正执行起来你会发现,过不了几天自己的时间就会不知不觉又被手机给“偷回去”。

一天偷走30分钟,一年就是182.5小时,这些时间如果用来每天看12小时书,可以连续看半个月,完全可以阅读完15-30本书,可事实上却是,我们将这些时间全部用去刷朋友圈、刷短视频、刷动图了。至于哪一件事对自己带来的价值更大呢?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答案,只是等到真要落到实处时,就是各种找理由、找借口,以此往复循环,最终彻底沦为手机的“奴隶”。

落笔的这一刻,新的一年已经过去四天,看了这些用户的分享,船长觉得有必要警醒一下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筹划好自己的阅读计划,争取今年可以多做时间的主人,少做手机的“奴隶”。

希望读到此篇文章的你,今年初拟定的计划,明年此时也都能圆满达成。

:本文由纵数横谈舆情监测及舆情分析服务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