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被公认是最接近林黛玉的。
演员
不仅外貌、性格,脾气,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甚至她的人生,也和林黛玉极为相似。
爱读书,爱写诗,爱挑剔,爱挖苦,自尊又自卑,高傲又高贵,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为了自身完美,陈晓旭宁愿失去生命。
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思绪漫漫,她半喜半愁的容颜,她诗人的气质,都已经和林黛玉无限接近。
87版林黛玉,至今无人能超越。
01.
陈晓旭出生在辽宁鞍山一个京剧之家。
她妈妈怀孕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老人为女儿起了名字,而这个名字,是南方一种不知名的小草,预示着一生悲凉,更像林黛玉的命。
父亲很抵触那个名字,并没有采用。
而她出生时,正是早上,曙光降临,旭日东升,于是父亲就给她取了小旭的名字,希望女儿的命运像这初升的阳光一样,美好,也充满希望。
小旭的父母都在京剧团任职,对这个长女非常宠爱,在她三岁时就教她朗读和背诵古诗,在她幼小的心上,洒下美丽的种子,也种下诗情画意。
她非常喜欢读书,一本书就能让她一整天纹丝不动,她沉浸在书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共伤悲。
《简爱》、《红楼梦》更让她魂不守舍,如痴如梦。
大量的阅读,让她腹有诗书,也文思敏捷。
14岁时,她就在报刊上发表了诗作《我是一朵柳絮》。
她说,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她外表柔弱,骨子里却是倔强的,也非常有主意。
她的性格,一点都不像父亲,她的父亲陈强爱说爱笑,喜欢打打闹闹,脾气比较大。
生气的时候,甚至会掀翻桌子,扯着嗓子喊,整个楼都能听见。
陈晓旭不但不害怕,还会轻言细语地安慰妈妈,说我爸就是跟您开个玩笑,幽默一下,您别在意。
次数多了,爸爸竟然不好意思发脾气了,慢慢地柔和起来,家里也变得越来越温馨。
父亲说,小旭还是家里的指挥官,她自己不干活,但是会安排别人,妈妈扫地,爸爸擦窗,妹妹洗碗,大家一起动手,很快就把活干完了,只有她依然很清闲地在看书。
她非常聪慧,十来岁时,父亲会把话剧院的课程给她讲一讲,她很快就能记住。
父母希望她学京剧,她却不喜欢,反而喜欢芭蕾舞,十二岁时,已经能跳高难度的舞蹈。
读完小学四年级,她退学了,按照父亲的意愿,她在杂技团留了下来,半年后杂技团解散,她则进了鞍山话剧团。
在话剧团的四年中,她只是一名学员,做做配角,干点杂活,直到1983年,《红楼梦》海选演员的消息传来,她才迎来机会。
那年,她18岁。
02.
看到《红楼梦》海选演员的消息,陈晓旭是胆怯的,她不敢尝试,也不相信自己能选上。
世界之大,优秀的人数不胜数,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这样幸运的事情怎么也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吧?
在男友和父母的支持下,她才把自己发表的诗作和照片、简历等一并寄了出去。
当她受到邀请,冒着大雨,穿一身浅绿色衣裤出现在导演眼前时,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竟然出现了。
尤其是她的性格,她的诗人气质,她独特的魅力,以及她对林黛玉的了解,终于让她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小旭和黛玉同样是从小读诗写诗,都有一颗哀婉凄怨的心,都苛求完美,不愿将就,爱生气,爱安静,坚强又独立,卑微又自尊。
林黛玉看见满地落花,伤心地把它们埋葬;林晓旭看见潇潇落叶,会惊慌地绕开,怕惊扰它们沉睡的梦境。
陈晓旭不仅外形和林黛玉极为相似,她骨子里的情结,她与生俱来的忧伤,她文学上的才华与读书的积累,以及对《红楼梦》的喜爱和熟悉程度,对林黛玉的理解和相知,都让她更加靠近黛玉,她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林黛玉,除了这个角色,她别无他求。
在剧组中,她努力学习,她的倔强和坚持,她的才华和气质,最终让她如愿以偿,毫无悬念地获得了这个角色。
在剧组的三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她的梦实现了,她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大观园里,她被宠爱也被嫌弃,有快乐也有悲伤。
她感受着黛玉的喜怒哀乐,品尝着她的孤独和哀伤。
最开心的,是和剧组的人成为朋友,就像大学生活一样。
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刚来时,非常拘束和腼腆,小旭就帮着他搞恶作剧,故意写信骗其她的女孩儿,在打打闹闹中,却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女孩儿们的距离,让他更快地接近自己的角色。
三年里,小旭和剧组人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鼓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红楼梦》,她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黛玉身上。
黛玉死了,《红楼梦》落幕了,她感到极度失落,同时,她的生活也陷入了窘迫中。
03.
陈晓旭18岁时就摸到了演艺事业的天花板,让她无法触及更高的领域。
拍完《家春秋》后,她几乎无戏可拍。
她知道,自己的演艺路已经被堵死了,只能另辟蹊径,去从事其它的行业。
即使她热爱演艺,可如果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却不能突破,只会备受折磨。
那些年,是她最窘迫的日子。
她没有钱,只能借住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低矮小屋里。
想吃猪蹄买不起,就买半只;坐汽车坐不起,就骑自行车。
炎热的夏季,父亲在外面热得受不了,就想到女儿的房间凉快一下,进屋一看,屋里比外面还热。
而女儿却坐在床上看书,一动不动,书已经看了一大半。
当时有人要花60万买她的肖像权,她不同意。60万在1990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却嗤之以鼻。
她不接受采访,最怕见记者,甚至连着三次让同一个记者吃闭门羹,即使找上门来,她也不开门。
她退出了演艺圈,最后和丈夫郝彤开了一家广告公司。
开公司后,她依然很倔,不见客户,不陪吃饭,得罪了好多人,生意也不景气。
学佛后,有客户来找她,她备一桌素菜,让客户很不满意。
而她的倔强,她的人品,她的名气,也逐渐让人认识到其中饱含的真诚、善良和信赖。
她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信誉越来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大。
生意成功后,她首先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过上舒适的日子。
15年后,公司已经成为年入2亿的大型广告公司,陈晓旭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广告,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
04.
事业再次登顶,陈晓旭做出的事情却让人大跌眼镜。
2007年大年初二,吃过饭后,小旭夫妻俩把父母和公婆请到客厅来,要把一个重要的决定告诉他们。
丈夫郝彤先给老人跪下了,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说小旭正月初六要出家了,自己十天后,在正月十六也要出家。
夫妻一场,同样信佛的他,要和妻子同进退,即使拥有上亿的身家,在他们眼里,却轻如鸿毛。
听说儿媳要,婆婆抹起了眼泪;听到儿子也出家,婆婆当时就昏过去了。
出家
彼时,小旭已经身患重病。
为了身体的完美,她不用西医治疗,也不手术不开刀,宁愿直面生死。
她更没有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一直由姑姑照顾她,对父母隐瞒了半年多。
出家三个月后,她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41岁。
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拍摄《红楼梦》的那三年。
她认为自己就是林黛玉,是那个让贾母疼爱、宝玉呵护的女孩,最后却被众人抛弃,独自焚稿、凄然离世。
那段美好的时光,她不但学透了《红楼梦》,感受着黛玉的所思所想,一颦一笑,也深刻体验着这个苦命女孩的孤独一生,陪着她重走了一遍人生之路。
05.
《红楼梦》原著中,黛玉不仅从小熟读诗书,才华过人,还事事力求完美。即便是小小年纪,连说话都十分谨慎。
初来外祖母家,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饭后,她也是一边观察别人,一边学着别人的样子,即使在家里父亲不让她饭后饮茶,她还是入乡随俗,饭后和众人一起漱口喝茶。
第一次贾母问她读了什么书,她回答只读了《四书》,当她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时,贾母却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再问她是否读书时,她便回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不但爱挑剔,还爱使小性子,不给人留面子。
当薛姨妈给姑娘们捎来绢花时,黛玉问,是只送给我一个人,还是大家都有呢?听说大家都有份儿,她的尖酸劲儿又上来了:
我说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轮到我。
原著中的描写,和电视剧中展现的情景别有不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是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给人视觉的冲击;一个是慢悠悠地娓娓道来,如身临其境,别具韵。
尤其未删减版的《红楼梦》原著,更是将黛玉后,宝玉的悲痛和对黛玉的刻骨思念刻画得入目三分。
黛玉初来时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最后却落得孤独离世,在凄凉无助中,万念俱灰。
宝钗新婚后的尴尬,对宝玉每日的冷嘲热讽;宝玉的肝肠寸断、无奈和隐忍,只有在原著中才能深深体会。
尤其原著中,寄人篱下、失去父母疼爱的黛玉,更让人深深同情。当心心念念的宝玉和别人成亲,唯一的依靠落了空,身染重病,绝望至极之时,不仅黛玉身边的人落泪,读者更是动容,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种触动和感怀,只有在原著中才能体会。
资料来源:鲁豫有约,2007.12.29-陈晓旭;《红楼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