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前网络调侃的“空气税”在今天竟成真。近日,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宣布,将实施一种新的“绿色船舶分级”制度,其中将包括一项新的“温室气体排放费”。

根据新计划,巴拿马运河将根据新能源效率排名对所有长度超过125英尺的船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三个因素:船舶的EEDI得分、在运输期间的操作效率措施、使用零碳或碳中性燃料。

其实剥开外壳,主要内容就是为了达成碳减排而设置的一种环节碳排放措施。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一致认为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而在此前的11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26)上,包括美国、欧盟等在内的10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全球甲烷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即到2030年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减排,是当前极具争议的热门国际话题。对此,如何促使碳减排达到COP26(峰会)设置的“到2030年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30%”的目标,是全球缔约国共同的压力。

事实上,向某一主体收纳“空气税”并非巴拿马独创,早在2008年11月,欧盟就通过法案决定将航空领域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12年起实施,并声称此举为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据估算,到2020年,各航空公司可能要因此支付200亿欧元。

相对的,我国也有根据国情量身定制的“空气税”——即碳排放税。据了解,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有关研究报告对碳税的征收范围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根据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我国碳税的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而就目前政策实施的具体状态来看,从促进民生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因此,碳税主要在一些行业征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税收只是较简单的一种方式,为真正有效达到碳减排目的,国家呼吁科创型企业站出来发展绿色经济,鼓励大胆创新,为碳减排出谋划策,与之相对应的好处是能够获得政府支持,对于项目的运行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当前,在碳排放较多的交通运输中,水运是少有的具有低碳减排标签的行业。对于绿色航行,企业与政府合作不断,各自使出了浑身解数。如何让本身就具有碳减排优势的水上运输,发挥最大的优势,促使行业向外发展。一些企业将目标放在了航运的集中点——水运港口。

在海运方面,天津港、妈湾港已经实现港口智慧化,自动化技术逐渐取代人工,一些较为危险的工种已全由自动化机器取代。减少了一定概率的工伤事件,同时还依据技术支持,提升作业效率,间接促使碳减排。当前正在建设绿色航运技术,或为未来碳减排做出较好的示范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同样对交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内河水运方面,宙斯科技为内河水运自主研发了船旺云港应用,且在12月2日与梧州赤水港码头达成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加速建设珠西流域内行航运智慧港口。届时同样起着提升作业效率、以自动化取代较重、较危险工种,以能保证的效率和精准度让几近水泄不通的内河水运灵活运转起来。促成碳减排目标。同时,在珠海亦也有正在运行的绿色航运技术,未来两者可能潜在的合作机会,将先进技术辐射全国,成为良好的示范效应,为碳减排出谋划策。

智慧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行业的使命感必然促进业内技术革新,且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