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真的要造车了?

相比百度和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高调宣布造车,华为之前总是强调决不造车,甚至放话:谁在提华为造车就离开华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此前华为已经多次在汽车业务上秀肌肉——不仅与赛力斯、阿维塔等车企合作,推出了搭载华为智能方案的量产车,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也发布了ADS与鸿蒙座舱等多款产品。

日前,据媒体报道华为车BU扩至14大部门,员工被要求全员签署竞业协议,屏蔽的范围涉及主要的主机厂,以及和“蔚来小鹏理想”造车新势力和智能车相关的企业, 并且名单每年一刷新。

除了人才的流失外,华为内部对造车也有不同的声音,造车派和不造车派互相缠斗,内忧外患下华为造车将走向何方?

华为业务严重下滑,今年的目标是:好好活下去

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5年后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负增长趋势,智能手机行业已趋于饱和,尤其是在美国制裁之后,华为手机逐步沦为“others”。

同时,以手机和电脑驱动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放缓,科技型企业寻找第三增长赛道。

2019年来华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负增长,华为急需拓展新的增量赛道和业务。

2021年已逝,华为并没有过的更好一些。2021年华为营收预计6340亿元人民币,为近三年来新低,只比2017年营收 6036 亿人民币高一些,有华为内部人士对Tech星球感慨,“2020年的时候,还期待公司很快会成为创造万亿的公司,现在也不敢想了。”

所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华为闯入车界,找到了小康、北汽、长安、宁德时代4个盟友,和车企合作多种新车型,其中2款已经上市销售,其他也很快问世,但目前为止,没有一辆车能销量过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华为内部,还有两种思路在逐渐涌动:一面是主导技术最终要付诸终端,要造华为自己的车;另一派则主张,要以全栈式服务商的角色站在车企的背后,两种路线的角逐目前还在缠斗,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示出来,人才流失,去向大多是主机厂和车企;想要做主机厂的增量和全栈服务商,但尴尬的角色也令主机厂摇摆,华为正陷入两难的境地。

华为内部出现分化——造车派和不造车派

随着不断深入这片市场,在华为内部也出现了两种路线之争,造车派和不造车派。不造的主张基本是,造车战线长,周期广,投入成本巨大,而倘若再次遭遇汽车芯片制裁,将又会是致命一击。并且,目前华为还有很多汽车行业客户,可能将会影响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华为所无法承受的。

首先,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大,上万亿产值,市场规模足够庞大。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总计7803万辆,中国市场汽车销量为2527万辆,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行业产值超过8万亿,占GDP总额的8%以上,市场空间与机遇大。对比来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92 亿台,假设按汽车均价16万元,手机均价2400元测算,全球汽车/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2.5万亿和3.1万亿,汽车市场规模更大,也足够容纳更多巨头。

其次,汽车电动化加速传统汽车产业更新迭代,打开“蓝海”市场。在政策支持、供给端打开、消费者认知度提升三重因素助推下,预计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达到16%、23%,对应销量分别为320万台、500万台,保持高增长。

同时,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相似度较高,且存在大量创新点,让科技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特斯拉在技术及收费模式上被接受,也让各大科技型企业看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更多可能性。

华为多年来持续深耕智能手机市场,具备过硬的服务质量及良好的用户口碑。

华为储备了大量技术研发人才,科研底蕴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5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

随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未来电子部件、软件、服务等会在汽车价值体系里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华为将提供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增量”:包括高精地图、芯片、感知硬件(激光雷达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等。

随着新造车领域涌入越来越多的玩家,尤其在近一两年,整个市场的体量飞速发展,竞争也更加激烈。

要我说,华为的手机业务运营已经处于寒冬期很久了,而远远看不见出路。或许,将现有的资源利用起来,另寻出路,还能寻条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网上一直有声音表示,当初华为也是宣布不造手机,结果后来也是难逃“真香定律”,手机成为华为的核心业务。

那么你觉得,这次华为当初说的“不造车”逃得过“真香定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