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篇首,齐物论讲的是物我齐一的道理,而要明白物我齐一之理,先要明白天籁。什么是天籁呢?我们接着听庄子讲故事。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形去智的样子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南伯子綦应是通过心斋达到了坐忘的境界。什么是坐忘?庄子说:堕肢体,绌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

到了坐忘的境界,才能听到天籁。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发声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地籁就是大地吐气碰到孔窍发出的声音。明白了地籁,也就明白了人籁学自地籁,那么地籁又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天籁。所谓天籁就是自己发动自己。但这个靠明白道理是无法通达的,而要像子綦一样通过修炼达到忘我的境界。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庄子的心斋中,听之以耳,对应的就是人籁;听之以心,对应的就是地籁;听之以气,对应的就是天籁了。

在吕洞宾的百字铭中,有对天籁最好的解释。其中:”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讲的就是天籁了。

怎么达到呢?吕祖给出的原则就是: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讲的就是子綦“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从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最终达到“今者吾丧我”。

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时就能明通造化的神机,这个神机即是天籁,就会明白万化之机皆是出于吾的这个真我,这个真我就是道啊,明白了道就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所以说怒者其谁耶?这个道除了自修自悟自得,还有谁能给你呢?

至于如何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方法,在庄子的心斋故事中有具体描述。

其实庄子一书就是对老子之道的最好阐释,但是如果不通修身之道,又怎么知道他们讲的真义到底是什么呢?

光明白道理是无法悟道的,因为所有的道理不过都是人言之教罢了,而庄子却能通过寓言故事使人籍此有所悟入,确实是高明。

庄子一书的精髓都藏在其寓言故事之中,说的是故事,其实都是真实的案例,证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