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类家居电器也变得越来越智能。而当大多数智能电器连上互联网之后,这就使得人类进化历史上一次次穿上的遮羞布在高科技面前无所遁形,被“脱”得一丝不挂。

在上海工作的陈先生平时工作较为忙碌,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但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孩子,让保姆一个人单独在家陪着他们,又让陈先生感到不是很放心。

于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建议他买个摄像头安装在家里,这样就可以远程看到家人的动态,如果发生什么事,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为了家人的安全安装摄像头,本该是一件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好事。但让陈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摄像头却成了自己生活梦魇的开始。

因为一次偶然性事件,陈先生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居然通过这个小小的摄像头,被泄露了出去。

躲在镜头背后的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个摄像头,偷窥着自己的日常点滴,包括和老婆之间的私密画面……他这才知道,自己的隐私生活原来被360度无死角地放在网上直播。

真真是应了那句“人在家中坐,眼从天上来”。

而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前阵子,央视网就报道过一条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称,有安全技术人员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可以找到大量的与摄像头偷窥相关的群,群里有人贩卖摄像头信息,150元即可购买400个摄像头信息进行偷窥,300元则可购买黑产扫台工具,甚至还有“私人订制”服务。

加入这些群组后,技术人员发现这些群成员的聊天内容格外露骨,不停有新人进群询问如何获取摄像头的ID,亦或者是如何破解摄像头。

此外,还有人不定期发一些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其中不乏酒店、小旅馆等地,但也有不少是源自他人私宅,令人感到相当震惊。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家琦介绍,这款“扫台工具”是跟“云视通”App 配合使用的,因为很多的摄像头它的密码都不会修改,所以一旦获得这些摄像头的 ID 后便可获得摄像头的实时画面。

这些新闻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当下,隐私偷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最近,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就身陷多起恶性直播事件。先是有网友爆料称,在B站存在不少疑似破解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摄像头后获得的监控视频,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对此,B站表示已组织排查,下架了相关内容,对上传相关内容的账号进行了封禁,并将账号信息报备给了主管部门。

紧接着没过多久,B站出现男医生直播妇科手术一事又再度引发舆论的口诛笔伐。

人民网更是发文痛批,太疯狂了!身为一名医生,却缺乏最基本的法治意识,缺乏对患者的起码尊重,也缺乏最起码的医学伦理。这种医生无法赢得尊重,而是医疗界败类,不依法严肃处理无法平民愤,更无法给受害者一个交代。

尽管涉事医生厉某已被警方抓获,B站也将涉事直播间永久封禁,但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平台监督管理如同马后炮总是慢半拍,也引发公众对网络摄像头安全和直播隐私保护的深层次担忧。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打击整治偷拍黑产乱象,中央网信办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深入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工作。

在这其中,中央网信办指导各地网信办督促各类平台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处置平台账号4000余个、群组132个,下架违规产品1600余件;对存在隐私视频信息泄露隐患的14家视频监控APP厂商进行了约谈,并督促其完成整改。

即便如此,偷拍和偷窥黑产仍然无法彻底消灭。只要畸形的癖好和恶心的窥私欲无法从人类的内心深处根除,这条利益链便会一直存在。

马克思有个光辉的论断:

任何事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情Se是最大的天然流量池,而这些流量能够产生巨额的利润。

在这些偷拍灰色产业链背后,从设备到销售,每一步都有老司机在前面带路。

“如果不赚钱,谁愿意卖这个?”有黑产业内人士称,摄像头ID又称“台”,卖台只用一天就能赚回成本。

除了妇科手术台之外,还包括厕所、宿舍、更衣室、宾馆酒店、家庭等的摄像头ID套餐,价格在100到800元不等,有些“精品”ID甚至被炒至上千元。

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还有人会将同一个ID转卖给多人;而监控视频中的裸露、色情情节则会被录成视频,打包发布在群聊或网站中,付费才能看。

还有的卖家,怕微信和QQ账号会被封,于是用类似于推特的境外平台账号进行引流,并建立了专门用于交易的加密聊天软件。

有记者混入了一个群成员超过8000人的群聊,发现成员均为禁言状态,群主会分享通过摄像头录制的色情视频,如想看更多“刺激”的画面,则需要交钱“赞助”。

该群主称,每个公司摄像头软件使用方式不一样,以前主流的可用来偷拍的是360摄像头,目前主流的是萤石云、乐橙、TP-LINK安防,这三个软件在应用市场都能下载。

而这,也不过是偷拍黑产的冰山一角罢了。

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巫某某控制了全球18万个摄像头。

“我收藏或录制的都是一些私人住宅里人体裸露的视频。”一名巫某某的“客户”李某证言称,他注册这个App的会员后,分两次支付668元成为终身会员。“观看不限时间,随机出现6个镜头内容,可以收藏、录制,内容有私人住宅、公共场所、培训机构等。”

由于摄像头隐私泄露黑灰产的门槛非常低,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不需要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只需要买到“傻瓜操作”的黑客软件或付费寻找技术人员帮助,就可获取大量破解的摄像头ID。

案件中的被告人巫某某就是从网上购买了一款“反编译软件”,并非法获取了某品牌网络摄像头的用户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搭建了名为“上帝之眼”的App,后又重新经营名为“蓝眼睛”的App,数据从“上帝之眼”导入,服务器挂在境外。再通过吸引用户有偿登录应用程序,观看网络摄像头实时监控内容。

屡禁不止的摄像头破解偷拍黑产背后,除了畸形变态的欲望之外,还存在着监管和追责难问题。

一位致力于网络安全的专业人士表示,网络摄像头的“弱口令”导致破解的门槛低,以至在互联网空间“不设防”。且因技术和历史原因,厂家在自查、召回和追责方面均有难度。

另有专业人士分析,偷拍产业链行为本身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相关行为的定性和法律适用问题也时常困扰着办案人员;而从受害者角度来说,由于心理上的恐慌和时间、金钱耗费大,并不一定都能配合取证或坚持追责。

猖狂的卖家们,就是这样靠着变态的手段月入万元易如反掌。更恶心的是,他们似乎并不怕被受害者发现。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看到自己的隐私视频被直播或贩售,都会受到惊吓或觉得羞耻,不会马上报警或对他们采取进一步措施。

另一方面,在这个丑恶的圈子里,变态拍到自己被受害者发现的镜头,视频反而会因为“刺激”而更受群里的欢迎,卖出更好的价钱,实在是太讽刺了。

没有人愿意活在恐惧中,如果只能靠怀疑周围的一切保护自己的安全,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可这样的问题,至今依然看不到解决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