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不好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来说是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不仅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度,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如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青春期的叛逆等。
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厌学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专注力。作为家长,必须冷静地审视学生厌学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应认真自我反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是突发性的,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小学阶段,当学生一拿起课本就开始烦躁不安,每天都在学习却总也没有进步,上学磨蹭等,这都是厌学的征兆。学生并不是天生反感学习,根本原因大都来自家长:
一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本着“为你好”的心态,家长们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地支持学习,甚至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天候”地陪同参加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学生面对如此“热情”的家长,身心压力是巨大的,逐渐产生厌烦情绪。
同时,更多的家长功利心强烈,常将学习的目标定在未来而不是当下,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当天学习的问题,而且常将“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扫马路”放在嘴边。学生渐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家长好的评价,体验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溺爱孩子,认为小学阶段不用太严格,从而养成缺乏毅力、磨蹭和依赖等不良习惯,尤其是在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情况下,更加放任自流、不去约束。到了中学,这些习惯便成为阻碍学习的“绊脚石”。
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讽刺遇到青春期叛逆,让厌学成了学生唯一与家长抗衡的“武器”。由于种种原因,当学生跟不上学校进度时,家长不仅没有帮忙积极想办法,反而一味地责怪孩子。缺乏自信和家长的不理解成了学生彻底放弃的原因。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会驱使人对某一领域的探索和钻研达到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痴迷状态,学习的动力和专注力也来自兴趣。家长们必须清楚陪伴而不是施压,身教大于言传,一同解决问题,呵护好学习的兴趣是克服厌学的最好方法。
厌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们无动于衷。
学生的厌学情绪,从心理学角度说,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行为反应模式。对学习表现出主观上不认同,情感上讨厌,行为上远离。据调查显示,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保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厌学不仅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产生的原因既有学生缺乏自信、挫败感强等性格问题,也有学校和社会压力所致,但主要还是来自家庭教育的缺失。那么,家长们该如何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呢?
首先,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意见。随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每个阶段的情绪变化也有所不同,家长要格外关注这些变化,既不能将问题一带而过,也不能无限放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愿意获得尊重。
其次,宽松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避风”的港湾。繁重的课业已让孩子压力满满,回到家中又面对喋喋不休的家长,不是询问学习情况,就是讲大道理,甚至旧事重提、批评指责,简直就是“刚逃离枷锁,又掉进火坑”,让人喘不过气。
家长不能认为“照顾好”就是管理孩子的方方面面,要努力营造宁静、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他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有时候,家长不说话比说话更有效果。孩子有了“避风”的港湾,负面情绪得以平复,最终打开心扉,和家长一起解决问题。
更关键的是,要成为善于学习的家长。这里的学习是指遇到孩子的问题,不要妄下结论,而是积极学习他人的经验,看一些学业指导、心理学的书籍,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寻找解决方法。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诉说,也是一种学习。
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作为一个长者或者经验丰富的家长,只要能够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高强度用脑,逐步恢复自信;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骄纵、不伤害,学生的厌学情绪会逐渐消失。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