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妈妈们在自责:

“我今天把孩子骂哭了”;

“我又冲着女儿大吼了”

当孩子出其不意的开启你的情绪开关后,父母的本能反应好像都是:

大吼——“说了多少次,你又这样!”

冷漠无视——“我不管你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但生气时期过后又会产生愧疚,觉得自己不是合格的家长,觉得自己是不是太严厉了。

这让我们想起知乎有一个话题:

#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获得了2300多万网友浏览,3万多位网友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00多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童年的遭遇。

被无视、被迁怒、被贬低、被威胁……

几乎没有家暴,都是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改变了孩子的整个人生。

你的否定,是致命的利器

心理学中有个“镜中我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通过他人对于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来完成自我评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最直观的一面镜子,父母对于自己的评价,便是孩子对于自身最直接的认知。

如果父母的言语是积极与正面的鼓励,孩子同样会以阳光与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和生活;

如果父母的言语是消极与否定的贬低,孩子的世界便会面临黑暗与无助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导演谢勇的作品《语言暴力》中,他对沈阳市少管所扣押的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都遭受过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

“太丢人了!”

“你是猪脑子吗?”

“废物,怎么不去死!”

这些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将孩子不知不觉雕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也亲手将孩子推入了犯罪的深渊。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

“严厉教育”是一种危险教育,大人用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这种做法不符合人性,有极大的破坏力。

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呵斥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关注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是“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用打骂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固执叛逆;

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备下变得心理扭曲。

父母的一句话,可以将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渊,也可以让他们的心撒满阳光,拥有自我价值感。

请相信:越鼓励越拥有,越否定越失去。

你的无视,是无形的伤害

有位小学老师说,摧毁一个孩子,甚至不需要开口:
只要三次打招呼不理就够了,这孩子便再也抬不起头来。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面无表情。

孩子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极尽所能引起母亲注意,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证明,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

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很多成年人在得不到期待的回应时,情绪尚且会激烈波动,更何况孩子?

所以,心理学家说:

对孩子来说,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那些有意无意的漠视,实际上是关了孩子的“精神禁闭”,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这种情感的剥夺与疏远,对他们的心理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他们会离父母越来越远,直至关闭自己。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在他的临床案例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的冷落忽视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强烈的不确定感,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种则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造成人格退缩,依赖。

无视,比抛弃更残忍。及时的沟通,有效的陪伴,才是爱的正确表达与传递!

让孩子感到被关注,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会更加的笃定与温暖,人格更加独立和健全。

你的控制,是有形的束缚

一方面家长严格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感情上对孩子态度冷漠,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其隐含的意思是“你必须听我的”。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难以被察觉,尤其在我国的文化中,“父母教,须敬听”,“听话”被视为儿童的优秀品质,不听话则是“不孝”“忤逆”的表现。

另一方面,这种教养方式常被冠以“爱”的名义。有的父母喜欢说,“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为什么家长总是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孩子呢?

这源于我们的初衷——希望成为一个好家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孩子的独立性认知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育儿策略,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习惯用这种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方式让孩子遵从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成长,一旦孩子有所偏离,便会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听话”。

控制型父母总是说“为了孩子好”,果真是为他好吗?控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养出以下几种娃:

叛逆反抗”型——这种孩子对父母的控制行为特别敏感和抵触,无论正确与否,只要是父母要求的,统统不做或者向相反方向做,孩子就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长大后,或者和父母公开叫板,或者以沉默反抗,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一些更极端的行为。父母长期和孩子处于斗争的状态,双方内心都很焦灼。

“没有自我”型——这是我们熟悉的听话、乖巧型孩子。从小听妈妈的话,妈妈说多穿衣服就多穿衣服,妈妈说这个工作稳定就要一直做下去,妈妈说这个男人还不错就直接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孩子处处依赖父母,完全没有自我,父母全方位的操办行为,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做事没有主心骨,不敢让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内心也习惯把自己当成被照顾者,希望有人时刻照顾自己。

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

《正面管教》有言: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知名教师王金战也曾分享过这样一组数据:

一个经常得不到鼓励的人,他的潜能仅被开发20%-30%;而一旦得到鼓励,他的潜能会被开发到50%;如果这个鼓励来自家庭,那么他的潜能会被开发至70%-80%。

还记得去年高考最强大的一匹“黑马”吗?

浙江宁海中学的赵启琛同学,他在高一时,常常在班级里垫底。

却在高考时,以全校第二的成绩逆袭考入清华大学。

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一路支持与鼓励他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同学说:“坚持信念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妈妈从来不会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责骂我。在我迷茫时,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支持我,给我最温暖的拥抱。”

日本作家菅原裕子在她的著作《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中说: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是给予孩子支持与肯定,那是一种传达给孩子爱的行为,体会到爱的孩子,一生都会幸福生活。”

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奇迹与捷径可言,唯有父母用爱、用心去肯定孩子、支持孩子、鼓励孩子。

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与自信,有时候比才华和天赋更重要。

只有在充分鼓励与肯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拥有完善的价值观、独立的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

这一切,都是令孩子激发出无穷潜力与自驱力的源头。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坚定的支持和肯定的结果。

当我们用行为或语言伤害了孩子的时候,其实也错过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温和而尊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也是我们自身修炼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