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乡麟游的地台社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表现独特,是浓郁年味里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久难忘怀的悠长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六岁那时,物质匮乏、经济拮据,可供玩乐的项目少之又少。寒假一放,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在山路上打闹疯跑、追逐嬉戏,畅快极了。小年过后,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陆续回家,以往寂寞的庄子霎时热闹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社火队队长家,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有的打开衣柜,趁着好天气晾戏服、戏帽;有的从柴垛上抽出质地坚硬的洋槐木,截断后去皮打磨,加工鼓槌;有的取出木质兵器,粘锡纸、刷油漆、吊穗子;也有的抬出牛皮大鼓,置于太阳底下边晒边试。急不可耐的我们,趁着大人不备时抓起两三样兵器撒腿就跑,躲在房后面刀光剑影、奋力厮杀。等大人放下手中的活计撵过来,刀剑的缺口密密麻麻,长矛的尖部掉了,大锤得捶把断了,现场一片狼藉。大孩子见大事不妙,丢下弄坏的东西转身狂奔。我稍微一慢,被抓了现行。他拽着我的耳朵边走边骂:“碎怂娃,光知道胡骚情,胡癫狂”。从后院揪到前院,耳朵又疼又烧,只好连连回话求饶。受了疼,还要把损坏的兵器捡回来,协助人家修复好才能罢休。随后几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乐此不疲的把玩兵器,算是提前练练手,稍微过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八岁那会,逐渐懂事了,以前的调皮捣蛋有所收敛。眼亮,脚勤,倒也收获不少:利用抬鼓,收鼓的时间抡起拳敲几下,听听“咚咚”声;借助擦钹,放钹的时机抓起来扇几下,感受“锵锵”声;抓住晒须,收须的时刻戴起来抖几下,捋捋长胡须;凭着拾掇兵器的时候拿起来晃几下,亮亮新兵器。帮忙两周,接触增多,感情更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岁那年,身为社火母子的邻家马伯见我长得又圆又俊,安排我试着装社火身子。与我年龄相搭的角色,显而易见就是跑旦。排演期间,轻装上阵,两个小孩跟着一个大人在院子练习跑“∞”字。起初,要么手上动作不利索,要么脚上步幅不均匀,要么手脚配合不协调,感觉僵硬又别扭。好在大人不断鼓励,自己咬牙坚持,两三天有模有样,四五天轻车熟路,六七天应付自如……初二下午,社火队迅速集结,由专人先给耗时的花脸画脸谱,依次红脸、丑角、小旦。配齐行头的花脸忽然站在面前皱眉、瞪眼、咧嘴,不由得心惊胆颤;面如重枣的红脸关公长须飘飘、镇定自若,义薄云天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两个旦娃年龄相仿、高低一样,圆嘟嘟的脸蛋涂点红色愈发可爱。天刚擦黑,社火队前往村里的药王洞进行焚香、跪拜、烧裱等仪式。初次表演,我碰碰撞撞跑不好一个“∞”字。尴尬之余环顾四周,看得人不是很多,心中暗自窃喜。村头响亮的鞭炮声传来,大家闻声而动入户表演。我这回调整好状态,发挥出正常水平,在众目睽睽之下圆满完成跑旦任务,终于自豪地变成了婶婶阿姨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连三年,我一直装“旦娃”的社火身子。在长辈赞许,同伴羡慕的目光中快乐演出。十四岁那阵,已长成大小伙,跑旦略显生硬和笨拙。获得马伯同意后,参与后勤工作。夜幕降临,我举两米多高的自制透明木框灯笼,穿插队伍中间为他们照亮前行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漂泊十多年,居无定所。家乡的事情父亲简单的提及:“社火母子、画匠等老人手相继离世,青年人多数去了外面务工,留守人员挑不起大梁,有些年头没演社火”。听罢,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声,多希望时光倒流再续昔日盛况。我想:社火是流传久远的文化遗产,我辈有义务保护,有责任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伊始,几个邻近的村民小组合兵一处组建了社火队,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庆祝佳节,欢欢乐乐共度元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火来,鼓声响,精彩不断!社火走,情悠长,绵绵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