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孤儿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娃娃/成骨不全症

他们一生中可能经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骨折,一些严重的患者,甚至一个拥抱,一次哈哈大笑都有骨折的可能。

月亮孩子/白化病患者ALBINISM

他们的头发和皮肤都是雪白的,极易被阳光晒伤,从小,别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经常被幼儿园拒收。

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苯丙酮尿症

他们不能吃普通的鸡蛋、牛奶、米面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终身需要依靠特殊食品来维持健康。

这些疾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罕见病。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罕见病(Rare Diseases)又被称为孤儿病,是一大类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也常被称为孤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0.1%之间的疾病。我国将患病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的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遗传病定义为罕见病,罕见病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大类散落在各个疾病系统的罕见疾病的统称。

困境:被遗忘的罕见病

与如此多种罕见病形成对比的是,目前只有10%的疾病有已批准的治疗药物或方案。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但风险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罕见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

并不罕见的罕见病

《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显示,中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

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8000种,全球罕见病患者超过3亿,其中50%的患者是儿童。

3亿是什么概念?根据最新统计,被大家熟知的艾滋病,全球存活的感染者有 3800万人。

我国民众对罕见病的知晓率低。《2018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显示,不仅普通民众对罕见病了解甚少,医务人员状况也不乐观。接受“罕见病的普遍认知调研”问卷的285名医生中(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77%),33.3%的医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而受访医生整体学历、职称、工作医院的级别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罕见病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只要生命在延续,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

约有72%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所致,约70%在儿童期发病,且进展迅速,有30%患者在5岁前死亡。

大部分人有如下认知误区:

夫妻双方都健康,那孩子一定健康。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的基因中,平均有7-10组基因存在缺陷。如果夫妻双方拥有相同隐形基因突变,孩子有几率患有罕见遗传病,甚至夭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世卫组织(WHO)将罕见病预防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

孕前优生检查及相关咨询,尤其对高危的人群及家庭进行相关的遗传咨询,有效对危险因素进行筛查,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

二级预防

产前对不同孕妇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利用B超、血清等手段,有效鉴别异常胎儿与异常妊娠状况,可及时针对重大出生缺陷状况进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率。

三级预防

主要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与先天性出生缺陷疾病的救治,做到早期鉴别、早期干预。

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

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在2015至2016年,多次发文支持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2017年7月19日,国家经药品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36种药物中包含两种“孤儿药”,这体现了国家对“孤儿药”的关注。2018年5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鼓励罕见病用药进口注册的通知,出台罕见病药物上市绿色通道政策。

2015年底,中国国家卫计委成立了“国家罕见病诊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罕见病议题的全方位解决。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21种罕见病纳入其中,开启了我国清单制认定罕见病的篇章。2018年10月24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成立了“中国罕见病联盟”,超过50家罕见病相关单位加入其中。

2019 年,中国《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 年版)》《消除罕见病患儿诊断壁垒调查结果和建议报告》相继发布,为121种罕见病诊疗提供依据;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针对企业开发罕见病药积极性低的突出问题,将增强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保障能力纳入十四五发展目标,将罕见病作为创新产品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动态调整《罕见病目录》,从审评审批、专利期延长等方面研究制定罕见病药物开发激励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相关品种开发。

转发本文

让更多人都能关注罕见病

只有认识、关注罕见病

才能更好地帮助罕见病群体

每一个小群体

都不应该被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国际罕见病日[J].生命与灾害,2016(03):49.

[2]贺彩红,蒋琬姿,张丽雯,阮梅花,周红文,于建荣.罕见病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遗传,2021,43(06)
:531-545.DOI:10.16288/j.yczz.21-030.

[3]张松筠.中国罕见病诊疗现状[J].临床荟萃,2019,34(03):197-200.

[4]财经大健康《罕见病诊疗困境:6成患者经历过误诊》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辘轳(小鹿关爱)立场,亦不代表辘轳(小鹿关爱)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