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叫好不叫座”的中医药

从解放后一直到现在,中医药叫好之声不断,尤其是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可谓一向非常重视。新冠疫情爆发一来,中医药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三方三药”、“清热排毒方”、“人民英雄张伯礼”、“中药抗疫”“传承创新发展”等中医药领域词汇高频出现在大众媒体,中医药终于又收获了一众粉丝。2020年1~11月,全国医药工业营业收入24696亿元,同比增长6.5%

全国诊疗机构1007545家,其中中医诊疗机构65809家,占比6.5%。
全国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61.7万人,其中中医医师64万人,占比9.7%。
全国门诊和住院接待患者87.2亿人次,其中中医诊疗量11.6亿人次,占比13.3%
--数据来源:2019年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公报
2019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6147.4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产品(中成药和饮片)收入6519.5亿元,占比24.9%,西药工业产品收入(化学药原料药、化学制剂药、生物制药)收入15129亿元,占比56.9%,是中药工业的2倍以上。
--数据来源:2019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2020年,中医药积极参与抗疫之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696亿元,中药工业收入5394亿元,比2019年下降17.3%,中药工业在医药工业中的比重下降至21.8%,比2019年下降3.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经济视角解读:“中医药为啥加好不叫座”?

首先,咱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每一个货架上,一定有“黄金货位”,摆在这个位置的产品,一般消费者不必弯腰,不必踮脚,眼睛平视,伸手可得。这个位置摆放的是能给超市带来最好的利润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举一个例子,药店里“黄金货位”上拜访的一定是能给店家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而不一定是最大牌、效果最好、价格最实惠的药品,即便是同一种药品,比如“六味地黄丸”,店员推荐的,很可能是不知名厂家的产品,而不是宛西制药或同仁堂的,因为这些知名厂家的产品给店家利润并不高,而那些不知名厂家,为了让产品“上位”,会给店员更多利润提成,店员自然会推荐不知名厂家的药品。所以,消费者或者患者看似有的选,其实买的是贵的而未必是对的,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决定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病人去医院,医院虽然没有黄金货位,但是医院一定本能地给患者提供能为医院带来更多收益的诊疗方案。西医在治病时,一般会通过CT、B超、X光、血液检查、病毒筛查等方式诊断病情,然后再开具药物。纯正的中医大夫,则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询问患者发热不发热、黄痰白痰、听咳嗽声音、诊脉象等等,然后开具药物。西医的一套检查下来,有时可能需要几百上千元,能给医院带来不少收益,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基本包含在挂号费里了,给医院带来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您是医院院长,您觉得医院应该多设西医科室还是中医科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检查费,再说说药费。一致性评价、专利药这些说法在西药特别普及,西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是用真金白银来体现的,一个西药,尤其是某些特效西药,从研发到报批上市,需要很长时间,投入很多,研发费用很高。所以一些西药注册上市后,会获得专利保护,保护期内,别人不得模仿。专利期内,药品价格高得离谱,每片药的直接生产成本可能不足1毛钱,但是销售价格缺高达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每片,其中包含的是知识产权的溢价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药呢,中药的配方,很多来自中医古籍经典,中药生产厂家不会给这些古籍的作者(作者已经作古千年)一毛钱所谓“专利使用费”或“专利授权费”等东西,也没有所谓专利保护期。以六味地黄丸为例,该药组方是从宋代儿科名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里面的地黄丸演化而来的,钱乙的地黄丸来自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肾气丸。同仁堂、宛西、九芝堂等若干知名不知名的厂家都可以几乎0成本地获得组方,不必向钱乙或者张仲景及其后代支付一毛钱的知识产权费用。所以,普遍来讲,中药的价格普遍低于西药,尤其是在治疗大病方面,西药价格更是远远高于中药。比如拿西药“伟哥”和中药六味地黄丸来说,伟哥是西医用来提高性功能的,六味个补肾的,一片伟哥价格高达120元,只够吃一次!同仁堂的一瓶六味地黄丸才20块钱左右,360丸,能吃6天,12次!如果两种药的利润率都是10%,您是大夫,您会给患者开什么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西医检查费远高于中医,西药药费高于中药,医院如果为了更好地获取收益,势必会首选发展西医药,这样才能给医院带来更多经济收益。这是导致中医“叫好不叫座”的深层次原因。

三、中医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中医如何才能避免被医院“嫌弃”,实现“叫好又叫座”?政策设计上已有“安排”了。说政策安排之前,咱们再举个例子:“同工同酬”,很多打工人一看到这个词就懂其意思了,同样岗位、同样工作,一样薪酬。在医疗改革上,有一种说法叫"按病种收费“、“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意思跟“同工同酬”类似,再举个例子:同样是治疗感冒,西医测血象、开西药治好了,中医望闻问切,开两包草药,好了。对感冒病种,统一按照100元/人标准收取医药费。那么,由于中医药检查费和药费成本低,按中医方法治疗,医院将获得更多收益,医院就有动力建设更多的中医科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医药可能终会有出头之日,实现“叫好又叫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本草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