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更新又是很久了,这回就没啥借口了,就单纯懒...

那不勒斯两篇写完后,本来还应该有一篇讲那不勒斯传奇疯子作曲家的,但是因为资料太少没写下去。

我想着,这么一直拖稿也不是办法,那不如回去看看去年的巴黎旅行吧。

在欧洲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巴黎。除了因为好朋友住在法国之外,巴黎也是我目前认为最具有人文情怀的城市。

虽然它又脏又乱还不守规矩,但我能理解为什么永远有人对这座城市充满好感。塞纳河畔,香榭丽舍,卢浮宫,凯旋门,每个名字感觉都是自带滤镜,写出来就已经让人觉得美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只对墓地感兴趣的人,上述这些景点都只能算是过客。 东西南北的四座墓地,还有城市间各种教堂博物馆,每一个里面都埋葬着那些只在教科书里出现过的名人。

但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地方,汇聚了最多历史长河中闪亮的人物,那必然是先贤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贤祠是法国人仿照罗马万神殿建造的建筑,从外观上来看确实很像,但整体不如罗马那么高耸巨大,少了人类对神的敬畏,多了一分人的味道。

也许正如建筑本身的感觉一样,在这座先贤祠中,法国人把他们历史上所有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放在了一起。

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让所有理科大学生头痛的拉格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学就在课本里露脸的辐射狂魔居里夫人和居里夫人的老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明了世界通用的盲人文字系统的路易·布莱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响法国革命和政治的大文豪,巴黎圣母院宣传大使维克多·雨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儿子一辈子追赶,不停PUA儿子的大仲马(小仲马的故事可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等等等。

而这些人,任何一个都是足以让人类历史爆发文明的璀璨光辉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巴黎,在先贤祠,他们却只能躺在制式的棺材里,和其他人类群星深居在先贤祠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先贤祠墓室的正中央,唯独拥有自己独特的坟棺,甚至还有雕像的,是两个影响了法国政坛的关键人物:

卢梭和伏尔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尔泰出身巴黎的中产阶级,一路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当时的法国还是波旁王朝,也就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从小爱读书的伏尔泰在书籍的陪伴下产生了对君主制度的质疑,因此开始以诗人的敏感角度批判君主制。

长此以往,他的阴阳怪气也受到了上层的关注。 1717年,21岁的他因为讽刺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扔进了巴士底狱。

而这时候,卢梭刚满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伏尔泰不同,卢梭来自日内瓦的一个制表家庭。 虽然家境也不错,但当时的宇宙中心是巴黎,所有巴黎的文人都以身为巴黎人为荣,傲慢地称呼其他地方的人为“外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42年,30岁的卢梭来到巴黎谋求发展。 18世纪的巴黎,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巴黎。 年轻,没钱,又胸怀文人理想的卢梭一开始成为了同样来自瑞士的华伦夫人的仆人,后来又成为了夫人的干儿子及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年,46岁的伏尔泰已经因为骂皇帝而流亡英国,并在英国宫廷担任史官。

此时的英国已经放弃了君主专制,走向了更为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度。伏尔泰对这种全新的政治制度大为震撼,既保留了君主的神权,同时又更加民主,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哲学通信》歌颂英国改革,抨击法国的专制。出版后,迎接伏尔泰的自然是巴黎法院的通缉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时候的伏尔泰已经杀红了眼,他已经发表了无数的戏剧和哲学科学著作,里面不停地抨击法国王权,收到的逮捕令估计都可以集合成一本新书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卢梭发现了伏尔泰的文章,看完后备受鼓舞,从此成为了伏尔泰的迷弟。

当两个人的时间线重合以后,好戏真正开始上演了。

当时的伏尔泰已经名声大噪,法国国内外四处流传着他的作品,巴黎的文人也开始反思君主制度的必要性,这也促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萌芽。

卢梭对伏尔泰的推崇备至,在我看来可能也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是一道锁死的大门,几乎所有名人都有和宫廷相熟的背景。 作为一个来自日内瓦的穷小子,卢梭根本无法让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 当郁郁不得志的他读到伏尔泰对于君主制度的抨击,以及对人文思想的思考时,就像是昏暗的生活中出现了一道光,而这道光芒还是从那扇锁死的大门中传来的。

那可是伏尔泰啊,那是会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波旁公爵王后的伏尔泰。 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竟然也会有对于王权的质疑,怎么能不叫人感动呢。

我自己觉得,这时候的卢梭就像是正在追星的迷弟,觉得伏尔泰就是他的榜样,伏尔泰做什么都是对的。 但这种盲目也逐渐促成了两个人的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卢梭也在他的圈子里大加赞美伏尔泰的思想,但这些伏尔泰是不知道,也不在乎的。

伏尔泰已经名极一时,又怎么会关心一个刚在巴黎扎稳脚跟的穷小子怎么说呢?

然而,虽然二人都对君主制度感到不满,但他们的立场还是稍微有些不同。伏尔泰出身巴黎,即使他不喜欢君主专制,但对于宫廷那一套骄奢淫逸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时候迷弟卢梭就不乐意了。当他听说伏尔泰想在他的家乡日内瓦建立一座剧院时,就开始大肆抨击,说剧院就是伤风败俗的产物,低俗!也从此开始,卢梭成为了伏尔泰的敌人。

...怎么说呢,总感觉这和现在那些黑粉更容易被明星关注到一样。

在和伏尔泰结下梁子以后,卢梭后来又陆陆续续和巴黎的其他文人产生了分歧,最后甚至导致整个欧洲开始掀起一股反卢梭浪潮,使他不得不开始逃亡生活。

逃亡期间,唇枪舌战依然还在继续,这时候卢梭已经彻底变成了伏尔泰的黑粉。两个对改革充满热忱的文人,一开始在政见上发表不同的看法,伏尔泰发表了新的著作后,卢梭就会立马写一篇评价进行各种角度的讽刺;而卢梭写了新作以后,伏尔泰也放下了架子,开始用最文明的方式骂卢梭是个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慢慢地,事态逐渐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开始,卢梭和伏尔泰还有着文人的自矜,只在学术上互相说对方写的东西是狗屎; 后来,一看学术上炒不出花来了,就开始人生攻击,一边说伏尔泰猥琐轻佻,低级趣味,另一半就说卢梭放浪形骸,女人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骂战中,吃瓜群众不仅津津有味地看戏,甚至还备受启发,彻底点燃了法国启蒙运动的火焰,最终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人的文人相轻,几乎串起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所有时间节点。 虽然在理念上有所不同,但这种针锋相对的辩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革命的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78年,83岁的伏尔泰回到巴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回归故里后不久,他便长辞于世。

听到消息的卢梭也已经66岁。一个月后,他也相继去世了。

也许,没有对手的世界,对他来说也没什么意思了吧。

卢梭和伏尔泰用尽一生在捍卫自己的思想,死后,两个人先后被安置在了先贤祠地下墓室的正中央,而且还面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人民对自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许是希望 借由这种方式,让这两位给法兰西带来自由火焰的哲人,继续保护 这 份高贵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