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胆管损伤

药物性胆管损伤

肝胆相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肝脏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绝大多数体内代谢产物及外来毒物,包括药物都要经过肝脏进行解毒。它一方面将有毒的物质变为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将某些物质变化为机体所需的物质而被机体吸收利用。肝与胆互相依存、互为影响。

药物性胆管损伤(DIBDI)是指使用治疗药物后,出现的与预期治疗目的无关的胆管系统损伤。药物的化学结构、患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可能与药物不耐受有关。DIBDI虽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损害健康并影响生活质量。

影响药物

影响药物

胆囊损伤

胆囊疾病是常见疾病,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药物性胆囊损伤也偶有报道,其中常见类型为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临床常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核磁)结果,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来确诊药物性胆囊损伤。

1、口服降糖类药物

口服降糖药会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病率。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药物会增加患胆囊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患者胆囊切除的风险。风险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这些降糖药抑制胆囊收缩、排空, 使胆汁酸生成减少所致。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中也明确提示:有急性胰腺炎及甲状腺相关的不良事件报道,在使用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1)短效:艾塞那肽(百泌达)、贝拉鲁肽(谊生泰)、利拉鲁肽(诺和力)

(2)长效:洛塞那肽(孚来美)、艾塞那肽微球(百达杨)、索玛鲁肽、阿必鲁肽、度拉糖肽(度易达)

2、激素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也是诱发胆囊损伤的常见药物,女性患胆囊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使胆酸组成发生变化。

(1)避孕药:左炔诺孕酮(毓婷、仙琚、丹媚、新斯诺)、炔雌醇&诺孕酯(英达-35)、屈螺酮(优思明)

(2)黄体素(黄体酮、孕酮)

3、降血脂类药物

虽然高血糖、高血脂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能有效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但在治疗的同时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坚持定期检查。

(1)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

(2)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力平之、力邦施泰宁),苯扎贝特

胆汁淤积

药物性胆汁淤积是指使用药物后造成胆管受损,使胆管中的胆汁流动受阻,导致胆汁在血液和组织中蓄积而造成机体损伤。通常发生于长期胆汁淤积性损伤(>6个月),最初表现为无症状的轻微胆管损伤,随着疾病进展,逐步出现炎症、纤维化,疾病加重时可能导致慢性肝损伤、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其症状可能在用药后几周内出现,通常停药后症状会完全消失,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常见的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如下:

1、抗生素

阿莫西林、甲硝唑、氟氯西林、阿奇霉素、环丙沙星、 红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2、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丙米嗪

3、非甾体抗炎药

尼美舒利、硫唑嘌呤

4、其他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5 - 氟尿嘧啶、雷米普利

总结

总结

安全用药 · 合理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常更重视药物引起的肝脏不良反应,忽略了其可能会导致的胆管系统损伤。关于药物性胆管损伤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加,其中抗生素、 抗肿瘤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发病的频率较高,不容忽视。

由于药物性胆管损伤的发生不可预测,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一经明确原因,需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也提醒广大患者:当疾病发生时切勿自行用药、乱用药,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慢性病的用药患者,定期到院检查必不可少。

重视胆囊的功能

发挥胆囊的作用

保护胆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