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汐

提起关羽之名,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里忠肝义胆的关云长,与之相关的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典故,更是让人如数家珍,百读不厌~

若你恰巧是港剧迷,那自然不会忽略影视剧里出镜率颇高的关二哥,是的!香港各界几乎都崇拜关公:黑白两道敬他的尽忠守义,商界人士视他为财神…

那么,问题来了,本是《三国志》里的历史人物关羽,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今人所崇拜的神明呢?

荷兰汉学家田海在《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一书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并详析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的饿鬼形象,到唐朝的佛教珈蓝神,宋代的驱魔将军,再到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最终在清末时成为道德典范和万能救世主…

不难看出,关羽成神的历程里,有太多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有宗教力量的介入,有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更有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等;但就本书作者的研究来看,归根究底,关公信仰兴起于地方性的口头文化传统,而非我们所以为的与三国相关的文学传统!

本书目录

一、历史上的关羽

诚然,对关羽及其一生的重要史料研究当属陈寿的《三国志》。但事实上,《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带有强烈的逸事色彩,暴露出其最初史料的口头文献来源;

虽说陈寿曾与关羽在刘备建立的蜀汉朝廷中同朝为官,对那段历史较为熟悉,但即便如此,当他数十年后再记录那段历史时,也不得不依托以口述传播为基础的资料,甚至在关羽作为“历史”人物角色方面的一些关键点,都未能提及,直到后世的裴松之《三国志注》才弥补了这一缺憾。

陈寿的《三国志》里记载,关羽生活在东汉末年,卒于220年汉献帝逊位、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之前。关羽本是河东郡解州人,出于一些不明原因而“亡命”涿州,和张飞一起成为刘备的追随者。三人关系虽亲近,但历史记载里并未提及兄弟结拜之事。

219年,关羽败走麦城,为吴军所俘后被杀;后被追封为“汉寿亭侯”、“壮缪侯”,这两个封号也常被用来称呼作为神灵的关羽。

本书作者在对比陈寿《三国志》的文本信息后,指出部分内容与民间信仰的关公崇拜之间的显著异同,比如肖像的描写;以及关公信仰并非源于祖先崇拜,而是由和关羽没有亲属关系的地方人士构造出来的。

二、关羽成神之路

如前所述,关公崇拜并不源于祖先崇拜;且由于关羽所属的集团是汉朝最后几十年内战中的战败者之一,因此也不可能出于官方崇拜;换言之,关公崇拜只可能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新兴崇拜,即人们会崇拜那些遭受暴力横死而变成饿鬼的人。

饿鬼崇拜多见于志怪小说。人们相信饿鬼之所以滞留人间是因为还有残存的生命力,如果崇拜者提供刚宰杀的动物为祭品,动物血液可补充他们的“生命力”,作为回报,祭祀者将受到保护。

关羽最初属于因暴力而横死的恶魔将军队列,这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强大能量的神祗。

而后在唐代,关公崇拜发展的早期,人们将他与玉泉寺创建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外加佛教的大力宣扬,关公逐渐成为佛寺护法神

12世纪上半叶以来,随着关公降服邪魔,解除解州盐池灾变的故事深入人心,另一种形式的关公崇拜在道教驱邪法师的传播下来到了中国南方。值得一提的是,在仪式和传记资料里,关公常与另一位驱邪官将二郎神一同出现。

本书内页

但是,关公信仰在中国北方的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如上所述的南方佛教和道教的版本;更多是源于人们对关公作为武力保护神的更一般性的理解。

关公信仰的传播,常被认为是借由文字书写系统,尤其是《三国演义》的传播而渐盛;但本书作者通过对关公信仰传播的时空分析发现,围绕三国传奇形成的叙事传统,在关公信仰于宋金元时期的传播中并未有明显作用。

他在书里讲述了关公信仰传播的另一版本,即通过商贩、官员、武人以及宗教专家们沿着商路口耳相传的关公的灵验故事

比如将关公崇拜与龙神崇拜融合而生的行云布雨的能力,这也让关公收获雨神之称;还有驱魔止暴、抵抗恶魔,保护百姓免受夷狄、贼匪、海盗和叛军侵袭等保护者角色;更有因山西商人将其视为保护神而被认为是财神的故事…

本书内页

到明末清初,关公崇拜在那些四处游历的士人中传播尤为广泛。关公读《春秋》这一极富文学色彩的形象对士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不论何时何地,他们总能关帝庙里获得认同感。于是,关公崇拜又有了个新称呼——关夫子

由此可见,关公崇拜确实是由民众集体创造出来的,不同的群体和个人通过参与口头叙述、地方赛会和仪式活动等,都对关公的神祗形象塑造做出了贡献。

本书内页

写在文末:

本书不仅是对关公信仰的研究,更是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其巨大影响力的研究。

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包括逸闻笔记、碑刻文献、早期诗歌、民间故事、地方志等,辅以生动有趣的阐述,为我们带来历史人物的关羽和作为宗教崇拜的关公的多重面相,并对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机制给予详尽考察与说明,非常值得一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