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学”就是大家常常说的“中医药”,我更喜欢遵循韩启德院士在《医学是什么》讲座中提到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的划分方法。

生活中对待“中医”、“中药”常常分为两派:中医黑和中医粉。

一方说“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有问题一割了之,没有整体管、大局观、系统性。另一方的观点认为“中医”神乎其技,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是科学。

知识快速流行的时代更有太多的“专家”,也有很多让你听不懂的观点,但普通人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分辨清楚自己应当相信什么?应该遵循什么呢?

纵观这个文明一直得以延续的国家-中国的2000多年的历史,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国力的象征,然而无论经历了多少“盛世”和“乱世”,清以前的古代中国,人口从未过亿,人口爆发式增长是在清朝中期,因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口粮的解决(玉米和马铃薯传入中国)和现代医学的启蒙,到清代雍正时期,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到清朝末期,增长到4亿。创作于1937年的《长城谣》中有“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歌词,可见那时候也只有4亿人。40-60年代中国人口又一次爆发式增长,到1981年我国人口已经逼近10亿,根本原因是新生儿成活率的大幅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一般常识:古人一般寿命不长,受战乱、营养、生活环境、医疗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那么究竟有多长?平均年龄多少岁?无法可考。但有个基本的数据是存在的:古代帝王的生卒年一般都有记载,有人统计了223位古代帝王在位信息、生卒年信息等资料,我初步测算有生卒年确切记录的196位,平均年龄44.95岁。他们营养不可谓不好,生活环境也算是当时条件的极致,战乱不可控也不用做主要因素考虑,他们享受的可是同时代最好的“传统医药”!

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和现代人平均寿命76岁的国家数据说明什么?得益于什么?当然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有人看到这可能要开骂了,我并不是汉奸卖国贼,说自己国家的“国粹”不好,我再举几个传统草药神奇的例子:

马未都在他的《都嘟》系列脱口秀节目中曾经说过一个猪粪治疗疥疮的故事,后来他偶然在某古医药书籍中又看到了这个方子。

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一般提纯方法所得物对白鼠体内的疟原虫根本无效,这时候她整理古籍看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一段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受到启发而发明了“冷萃法”,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疟疾患者,并因此于2015年获得诺比尔生理医学奖。

我从未说过我们的传统典籍不饱含智慧,我们的“中医药”不好!只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像屠呦呦一样把传统医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所谓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不能解释一切,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但作为一个有基本常识的现代人,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人类从有文明至300年前,其基本的生产生活形态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近300年人类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是什么促使了这些改变呢?答案无疑是科学!秉承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去分析和看待自然与社会,我以为,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笔者不是医药工作者,没能致力于传统医药古籍的整理,没能有机会去探究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今人如屠呦呦先生一样,去发现去挖掘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藏,而不是熬上一碗黑汤汤,需要用极大的勇气去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