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是西方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

但是,其实二十四节气已经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

二十四节气传递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你可能永远不会和其他人走到同一个地方,而随着时间这个参数的变化,它自然会慢慢告诉你答案。

——《廿四》少阳


写《廿四》这个栏目,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

跟随着节气的不断变化,更新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而动笔开始写【立冬】这第一篇文章时的情形,感觉就像是在昨天。

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实际上它的维度又是那么的漫长,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人类主观上的体验,对于时间长短的概念是会造成影响的。

而对于二十四节气越了解,越深入,也越能发现它的深邃内涵。

所以,我时常才会感叹:古人对于天地时空,到底是怎样的细腻心思,才能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都详尽记录、制定发明出来?

节气,是古代的农事历法,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各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架构和社会实践经验。

它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指南,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逐渐地被全国各地所运用。

虽然,我们现在与农事之间的联系很少,正处于一个远离自然的现代世界,但是节气所蕴含的思想、知识和实践,都有利于矫正现代生活的偏性。

所以,节气已经超越了传统农耕的范畴,进入了现代社会,指导着人们在各个不同节气时间中的生活和思想。

如今,节气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

节气,不仅是农事指南,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古人把一年,分为了季、节、气、候。

1年有4季。

1个季度有3个月。

每个月有30天。

每15天有1个节气。(360÷15=24,24个节气)

1个节气有3个物候。(24×3=72,72个物候)

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成了十二个竹节,竹节中空,里面是气。

这也是“节气”这个词的由来。

凡是到了“节气”的这一天,身体虚弱的人就要特别注意。

因为这一天,天地的阴阳变化会不平衡,会比平时剧烈。

就像竹子的竹节部分,都会有阻挡,难以通过。

这是一个“节”,也是一个“劫”,是上天给予的考验。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对于节气的到来,我们提前应变,做好防治,就能平安度过。

节气,不仅有关农耕,还是一种特别的时空观。

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道位置,是永远不变的,这是天道。

天道在地球上的体现,就是二十四节气。

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浓缩。

3 :00 — 9:00,是日春;

9 :00—15:00,是日夏;

15:00—21:00,是日秋;

21:00 — 3:00,是日冬。

日春时,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

日夏时,阳气在心里长,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

日秋时,阳气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麦子;

到日冬,阳气藏进肾里,收获的庄稼入库,来年再播种。

这是阳气一天的生长收藏的过程,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会有好收成。

我们的收成不好,身体经常不适的原因,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人在地球上,和地球是一体的。

如果人体的循环跟不上天道的循环,就会发生问题,这就是百病的来源。

百病,就是来自于人道循环和天道循环的差异。

同样,百病的康复,也是来自于人道循环和天道循环的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为,和自然的节律能呼应起来。

如果你要想搭上一班火车,你得按照火车的列车表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搭上这班车,就能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而二十四节气,就是人生路途中的列车表。

愿大家能在《廿四》这部自然的列车上,明晓四季的变化,一同体验春夏秋冬的[变易]。

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

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

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时间之书》余世存

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看法?

·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