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如果用这句话来概括民主小学校长杨敬洲的工作,是再恰当不过。

1988年,深受父亲影响的杨敬洲,通过中考正式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那时,杨敬洲在柴桑区硫铜矿子弟学校教书,2007年,企业并轨后,教师分流,杨敬洲和部分教师被分配到柴桑区城子镇小学。

城子镇是柴桑区一个最边远的山区,至今所有教师依然享受着国家山区教师补贴,民主小学又是本镇一个最偏僻的村小,条件更为艰苦。可是,被分流的教师又不能全部安排在中心小学,后来,领导把女教师留在中心小学,杨敬洲等只好安排在民主村小学。

然而,杨敬洲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情绪,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城子镇民主小学,没想到一干竟然十五年。刚来时,学校里没有一个教师住校,只有杨敬洲一人早晚守在那里,既是教师又是护校人。2007年,民主小学周边还没有多少人居住,下班后,没有去处,杨敬洲就以书为友,一边为自己充电,一边坚持练习书法。然而,更烦恼的是一日三餐生活问题难以解决,为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老校长何先勤只好让杨敬洲到他家里就餐。

几年后,老校长调走,民主小学主要工作全部落在杨敬洲的肩上。为了不影响学校工作和孩子们的学习,他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扑在山区教育上。

杨敬洲作为民主小学校长,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他主动和教师们一样每周承担20节课的教学任务,除了主课语文之外,他还担任英语、体育等课程,组织学生成立课外书法兴趣小组。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还积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勇于实践,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不断寻找教育的根基。

民主小学百分之九十是留守儿童,2021年有名学生廖某,成绩一直优秀,可是四年级下学期突然发生了变化,上学迟到,有时甚至不上学。上课时,思想也不集中,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杨敬洲发现后,主动找他谈心,可是,孩子什么不说,只是流泪。后来,通过家访,杨敬洲得知孩子父母正闹离婚。母亲抛下他去了外地打工,父亲也到浙江打工去了。照顾他的是七十五岁的爷爷和重病在床的奶奶。从此,为了激励孩子的学习信心,杨敬洲每天接他上学,和他谈心,一周之后效果甚微。杨敬洲便和孩子的母亲联系,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母亲和孩子沟通后,才使他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

洒下的汗水尽是爱,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杨敬洲培养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有140多人,本科以上的有32人,专科有108人。个人在三十多年教学中也是收获满满,他一边坚持教学,一边笔耕不辍,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获奖, 2018年发表在《新教育时代》第24期的论文《唐宋诗词与学生审美关系》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书法作品,在全国诗画印联赛中荣获金奖。

(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宣传员:朱承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