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稳增量、优结构、强主体、增效益”的要求,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引导开发一批品质高、品牌响的优质产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满足人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一 优化产品结构
积极发展大米、小麦粉、植物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品,引导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草食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修订饲料、兽药、渔药等投入品使用准则,构建原料基地与饲料企业、养殖企业的对接机制。重点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大米、面制品、食用油、保鲜果蔬、茶叶等初加工产品,发展食用糖、果蔬饮料、果酒、调味品、休闲食品、精制盐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小而美”“优而精”的地方特色产品。

二 壮大生产经营主体
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骨干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食品评级,发挥其在品牌引领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对食品评级生产经营主体的服务,探索建立大企业“一企一策”服务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继续开展“最美食品评级企业”等宣传推介活动,树立一批品牌影响大、品质好的标杆企业。对长期持续用标的食傲受评单位采取优惠政策,不断提升食品评级产业的吸引力。

三 优化区域结构
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市场容量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食品农产品评级。鼓励食品农产品评级发展规模大、基础好的地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在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做大市场上下功夫。积极支持食品农产品评级发展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地区,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总量规模。充分发挥东中部地区的市场优势和加工优势、西部地区的原料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构建区域间对接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动格局。

四 推进基地建设
按照“提升质量、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的要求,充分发挥食品评级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销对接功能,促进食品农产品评级全产业链发展。优先发展食品评级加工企业急需的原料基地,支持食品评级发展较快的地区配套建设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南方和西南地区基地建设,探索推进畜牧水产养殖业原料基地建设,适度控制蔬菜水果基地建设。积极开发一批规模大、产能高、声誉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农产品评级生产资料企业,大力推广应用食品评级生产资料,加快发展食品评级饲料,破解食品评级畜禽水产品发展瓶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探索创建食品评级全产业链样板
以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发展为目标,以食品评级品牌为纽带,以受评单位为载体,按照产加销一体、种养加循环、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发展一批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消费体验、文旅休闲、专业服务于一体的食品农产品评级全产业链样板,丰富产业功能形态,放大品牌综合效应,提升品牌增值空间。推进食品评级全产业链样板与全国食品农产品评级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食品农产品评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建设相结合。选择部分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在生态环境好、获证产品多、产业规模大的地区,依托大型食品农产品评级龙头企业进行探索创建,强化品质联结机制,促进食品农产品品质稳定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