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在隆安县大峪村有个姑娘,名叫白蓉,父亲是个樵夫,她十三岁那年,父亲上山砍柴,不慎从山坡上滚落下来,暴毙而亡。

白蓉有一个弟弟,名叫白起,比她小十岁,母亲王氏。王氏因丈夫的去世备受打击,因此大病了一场,虽然扛了过来,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

白蓉懂事孝顺,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她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一边照顾弟弟和母亲,一边跟村里人学习织布,贴补家用。

转眼间白蓉十八岁,到了婚配的年龄,她长相清秀,美丽动人,可因为母亲和弟弟的缘故,至今没有年轻小伙上门提亲,王氏很是犯愁。

王氏托村里的媒婆帮忙撮合婚事,媒婆见母女三人很是可怜,对白蓉的婚事很是上心,隔壁李家村有一个小伙子倒是和白蓉挺相配,媒婆有心撮合二人。

小伙名叫李杰,和白蓉同岁,他十五岁时父母因意外去世,其父早年间在村子里开了间馒头铺,好在去世时将手艺传给了李杰,父亲去世后,李杰就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继续经营着馒头铺。

承蒙村里人的关照,馒头铺生意还不错,李杰日子过得还算安逸,他为人忠厚老实,待人和善,但他木讷,不善与人交流,眼看到了成婚的年龄,可惜父母都去世了,没人帮着操持。

两个村子相隔不远,白蓉早就听闻他忠厚老实,而且手艺好,做的馒头又白又好吃,对这门婚事还是挺满意的,李杰见白蓉长得好看,而且贤惠,心中欢喜不已。

媒婆为二人选定了良辰吉日,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几个要好的邻居参加,二人在众乡邻的见证下拜堂成婚。

婚后,白蓉就在馒头铺给丈夫帮忙,也减轻了丈夫的辛苦,但白蓉又不放心家中的母亲和弟弟独自生活,她只好每日两边来回跑。

李杰心疼妻子,有心将母亲和弟弟接到他家中一起生活,互相还能照应,白蓉却不同意,自己刚嫁过来,就把母亲和弟弟接过来不太合适,免得邻里嘲笑。

这日,恰好是白起九岁的生日,夫妻二人没有做馒头,白蓉担心母亲和弟弟整日呆在家中,闷出毛病,心想着带着母亲和弟弟出去玩了一番。

隆安县城外有一处柳林,正值三月,杨柳垂青,景色迷人,柳林旁有条小河,河水荡漾,每到这个季节,来游玩的百姓很多。

一家人来到柳林,弟弟白起十分调皮,在林中上窜下跳,来回奔跑,王氏身子弱,溜达一会就觉得疲惫,夫妻二人找了处安静的地方坐下,陪着王氏聊天,时不时地瞧上一眼白起。

突然,一声呼救声打断了三人的聊天,三人顺着呼救声瞧去,看见白起正在河中心扑腾,李杰顾不得多想,急忙向河水中游去,没多会,李杰将白起拖回到岸上,可惜,白起已经没有了呼吸。

母女二人伤心不已,抱着白起的尸首痛哭。伤心之余,还要将白起的尸首带回家中安葬。听老一辈的说,如果有人在河水中淹死了,他的魂魄就会留在河水中,不知回家的路,需要家里的亲属在河边呼唤死者的姓名,将他召唤回家中。

是真是假无人得知,既然老一辈的都这么说,自然要按照规矩做,次日清晨,母女二人和李杰来到河边,点上焚香,王氏潸然泪下,对着河面喊道:“我儿白起,跟娘回家吧,娘带你回家去。”

临近午时,三人才忙完回到家中,也许是累的缘故,王氏回到家中就睡下了,夫妻二人自然不敢打扰,只能陪伴在母亲身边。

天色渐晚,白蓉做好了晚饭,还不见母亲起床,她来到床前呼叫母亲,王氏睁开眼,眼神涣散,双目无神,直愣愣地盯着二人,问道:“你们是谁啊?我在那里?”话还没说完,王氏起身疯疯癫癫地跑出了院中。

二人急忙追了出去,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母亲带回家中,李杰急忙去请郎中,郎中把了脉,说道:“你弟弟的去世,对她打击太大,她因伤心过度才会如此。”

郎中遇此情况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开了些安神的汤药,让其在家中静养休息,也许过段时间会好些。

过了几日,王氏依旧不见好转,反而疯得更加严重,她趁人不注意就跑到街上大声喊叫,胡言乱语,扰得四邻不安,好在邻里见她可怜,不和她一般见识。

说也奇怪,自从王氏疯癫之后,食欲倒是好了不少,每顿能吃两个大馒头,相比之前,那可是多多了,而且性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静的时候特别安静,吵闹的时候特别吵闹。

眼看夫妻二人在白家呆了大半个月,母亲一直不见好转,馒头铺一直关着也不太合适,馒头铺虽小,但也养活了一家人,李杰这些年虽积攒下一些银两,可王氏治病抓药花费了不少,馒头铺在不开门做生意,一家人的生计都难以维持,但将王氏独留在家中,白蓉实在放心不下。

李杰提议,将王氏接到李家,和夫妻二人一起生活,这次白蓉没有反对,因为这是最好的办法。夫妻二人不仅可以照顾母亲,还可以继续做馒头,两全其美,虽吵闹着,但是白蓉可以安心。自此,王氏就在李家住了下来。

转眼间,夫妻二人成婚已有三年有余,可白蓉却迟迟没有身孕,李杰带着白蓉访遍附近的名医,郎中都瞧不出白蓉的病因,也无从下药,只能开些补身体的药方。

夫妻二人很是无奈,心想可能是白蓉这两年太过操劳的缘故,又要照顾母亲又要在馒头铺忙活,李杰心疼妻子,就想让她休息段时间。

白蓉理解丈夫的苦心,同时她也想赶紧要个孩子,李杰家中就他一个儿子,李家的香火还要靠他传承,再者说,白蓉久久不孕,邻居也会嘲笑丈夫无能。

白蓉听从丈夫的吩咐休息了下来,除了每日照顾母亲,其余也没其它事情。她闲来无事,经常带着母亲去城外的靖安寺上香祈福,祈求上天垂爱,能让母亲的病早点好,也能让自己生下个一儿半女。

六月十五,隆安县的重要节日,相传百年,这日家家户户要去祭拜自家的祖先,祈求祖先的庇佑,而馒头是祭品中唯一不可缺少的,希望祖先能保佑家中这一年有吃有喝。

这日天还没亮,李杰就起床忙碌,白蓉知道今日来买馒头的乡邻特别多,就早早起床,帮着丈夫一起做馒头,天微亮,馒头铺门口就排起了长龙,夫妻二人一刻也不敢耽误,忙的不亦乐乎。

知道傍晚,买馒头的乡邻渐渐减少,夫妻二人才得空休息,二人坐在馒头铺门前的空旷处吃着馒头聊着天,突然,不知从哪儿来的一个和尚出现在二人面前,和尚说道:“阿弥陀佛,施主,我途径此地,有些肚子饿,可否给些吃的?”

白蓉经常上山拜佛,遇和尚化缘,自然不敢怠慢,她连忙跑到屋内,拿了几个热腾腾的馒头递给和尚,又给和尚倒了碗白水。

和尚接过馒头并没有离开,而是坐在了夫妻二人的身旁,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三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夫妻二人得知,和尚来自济安寺,受靖安寺的方丈邀请,前来到此地讲经,路经此地迷了路。

白蓉经常去靖安县上香,自然知道去的道路,说道:“高僧,我经常去靖安寺上香,我知道怎么走,待会你吃完馒头,我带你过去,正好我明日也可以上柱香。”

和尚闻后连连道谢,问道:“施主经常去上香拜佛吗?是有什么心愿未完成吗?”

白蓉听后有些伤感,但对和尚又不好隐瞒,如实将家中的事情讲诉了一番,和尚听后很是同情,说道:“阿弥陀佛,积德行善,自有福报。”

话音刚落,王氏从馒头铺疯疯癫癫地跑了出来,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大声喊叫,李杰担心惊扰四邻,赶忙上前制止王氏。

和尚看着王氏的背影,脸色随即变得阴沉,样子十分难看,这一幕恰巧被白蓉看到,白蓉问道:“高僧,你这是怎么了?”

和尚听到白蓉在对自己说话,说道:“这妇人是你什么人?”

白蓉叹了口气,赶忙说道:“这是我母亲,自从我弟弟去世后,她因为伤心过度,变得疯癫,我和丈夫实在对她放心不下,就把她接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和尚听后点了点头,说道:“你母亲有问题,小心着点你母亲。”

白蓉听后惊讶不已,赶忙问道:“高僧,此话何意?我母亲怎么了?有什么问题?”

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母亲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阴气太重,想必在她身上时间很久了,你们住在一起,也会对你们有影响。”

白蓉很是惊讶,说道:“有什么办法可破解?”

和尚哈哈一笑,说道:“我既然能看出来,自然能帮你化解,今日吃了你的馒头,自然要帮你一把。”

此时,李杰正拉着母亲往馒头铺中走去,和尚突然起身,拦在王氏面前,一把抓住王氏的胳膊,说道:“孽障,我不管你是谁,赶紧从她身体里面出来。”

李杰不知所以然,被和尚说得一愣一愣的,白蓉见状赶忙将丈夫拉扯到一旁,将和尚的话如实讲述一番,李杰惊讶不已。

只见王氏听到和尚的话,不再哭闹,随之就要逃跑,和尚见状,从怀中掏出一枚铜钱,直直地让王氏身上扔去,铜钱砸在了王氏的身上,王氏重重的摔倒在地上。

和尚来到王氏面前,说道:“你从她的身体里出来,我可渡你早日投胎做人,如若你冥顽不灵,我要你灰飞烟灭。”

话音刚落,只见王氏扑通跪在和尚面前,含泪地说道:“高僧,求你饶了我吧,我有冤屈,还请高僧帮我。”

和尚听后,说道:“你有何冤屈,一一道来。”

王氏叹了口气,将故事娓娓道来。

原来,附在王氏身体里的魂魄名叫青莲,明朝时期济阳县和安村人氏,和安村只有两个姓氏,一个王姓,一个张姓,张姓是外来的姓氏,而王姓是祖祖辈辈扎根在此地。

据说,张姓的祖先是逃难来到和安村的,幸得王姓祖先收留,在王家做起了佣人,久而久之,张姓祖先在此地结婚生子,安身立命,也传承了张姓一族。

历经百年,张姓虽也家族兴旺,但王家始终认为张姓就是自己家的仆人,对张姓瞧不上,也因此立下规矩:王姓的族人不能娶张姓的女子为妻,王姓的女子也不能嫁张姓的男子,规矩历经百年,一直传承至今。

青莲是张姓一族,自然不能和王姓有所往来,她十七岁那年,她上山砍柴,途中遇到了野猪,野猪直勾勾地盯着青莲,她十分害怕,连连后退。

眼看着野猪向自己飞奔过来,突然,一只箭从她耳旁飞过,射在野猪的脑袋上,野猪随之躺在了地上,一命呜呼,青莲才得以脱险。

她转头去瞧,见一男子站在自己身后不远处,身上拿着弓箭,那男子青莲认识,正是自己村的王元。

话说王元,苦命的孩子,父母自幼双亡,靠吃村里百家饭长大,他十三岁开始跟着长辈学习打猎,他很聪明,很快就掌握了打猎的技巧,自此,他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今年王元十八岁,他忠厚老实,勤奋肯干,这几年靠打猎也积攒了银两,就在村中新盖了房子。他的努力都看在乡邻的眼里,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二人住在一个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相识,虽然两姓祖上有规矩不能结婚,但并不妨碍邻里之间的交流。

青莲见是王元救了自己,连忙向王元表示感谢,王元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青莲心生爱慕,但碍于祖上的规矩,一直将爱意藏在心里。

青莲经常上山砍柴,王元也经常上山打猎,一来二去,王元对青莲也心生爱意,二人偷偷打破祖上的规矩,有了夫妻之实。

过了两个月,青莲发现自己怀了身孕,青莲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王元,碍于祖上的规矩,二人决定过几次逃离这个村子,哪曾想,次日王元上山打猎的时候遇到了狼群,暴毙身亡。

青莲很是伤心,眼看肚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自然发现端倪,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之下,青莲才如实告知,父母听后很是生气,但王元已死,也没办法责备。

碍于古代的风气,父母劝青莲偷偷将孩子打掉,青莲死活不同意,她不忍心伤害王元唯一的血脉,父母拗不过青莲,只能让她偷偷藏在家中,不让其出门。

转眼间,青莲就要临盆,可村子里就一位姓王的稳婆,父母只好祈求王稳婆对此事不要张扬,王稳婆心善,答应了下来。

孩子出生后,孩子的哭闹声还是让村里人产生了怀疑,最终将此事揭露出来,村子里闹得沸沸扬扬,女子未婚先孕,在村里那可是大忌讳。

王姓得此机会,对张姓更是指指点点,张姓族长为了张姓的颜面,只好将青莲还有出生没几日的孩子关了起来,一连几日没给饭吃,也许是母子二人命大,居然活了下来。

张姓族长见状,吩咐人将青莲和孩子放进了猪笼,将猪笼扔进了河水里,母子二人被活活淹死,青莲死后,心有不甘,魂魄就留在了河水里,她恨村里人,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该伤害自己的孩子。

自此,只要是村里的孩子去河里玩耍,她都会将孩童拉入水中,活活淹死他们,村子里一连死了两三个孩子,也就没有人让孩子在到河里玩耍。

青莲在河里呆了几百年,仇恨也越来越大,恰巧这日,白蓉带着弟弟去柳林玩耍,被青莲看到,将白起拉扯到了河水里,再也没有上来。

哪曾想,王氏去帮白起喊魂,却把青莲喊了上来,自此,青莲附在了王氏身上,白蓉和王氏常此呆在一起,白蓉又是女儿身,阴气自然对她影响很大,白蓉才迟迟不能怀有身孕。

和尚听闻青莲的事情很是同情,说道:“我很同情你和你的孩子,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有什么请求,我会尽量帮助你的。”

青莲说道:“我儿子死的时候才刚出生,他是无辜的,他因刚出生就死了,阎王很是生气,将他关在打入地狱,受苦受难,希望高僧能够帮他脱离苦海,投身个好人家。”

和尚听后点点头,说道:“我答应你。”

和尚说完,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过了很久,和尚才回过神,对着青莲说道:“我已经度化了你的儿子,他会投胎到好人家,你就放心吧。”

青莲听后,对着和尚磕了三个响头,随之离开,王氏身子一软,躺在了地上,和尚从身上掏出一粒药丸放入王氏口中,没多会,王氏清醒过来,眼神也有了光亮,看着白蓉说道:“女儿,我这是怎么了?”

夫妻二人见母亲恢复如初,很是高兴,赶忙跪在和尚面前,磕了三个响头,等二人抬起头在瞧,和尚已不见踪影。

一家人自此在没遇到怪事,来年,白蓉生下一大胖小子,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

(故事完)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作品,原创不易,转载必究。文中故事、人物等情节纯属虚构,旨在传承民间艺术,劝人为善弃恶,弘扬传统美德,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

文中图片素材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