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正想除掉的是丞相这个职位制度,不管谁做丞相,都难逃被朱元璋干掉的命运。

朱元璋是一个思想包袱很重的皇帝。他总结了前朝历代亡国灭族的教训之后,他就要想方设法的避免。

丞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建立官制时,图省事,直接照搬了元朝的。

设中书省管理行政,中书省内李善长任右丞相,徐达任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副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四个人里三个是武将,挂个名而已,真正能打理行政庶务的只有李善长。

李善长自投奔朱元璋起,一直在做后勤保障工作,处理政务爽快利落,使朱元璋每次出征都无后顾之忧,由李善长做丞相的确是上佳的人选。

朱元璋建国后,顺理成章的任命李善长为中书左丞相,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这个皇帝。

然而李善长并不是一个谨慎收敛,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反而是千方百计地贪恋富贵权势。

由于李善长是淮西人,资历深,诸将们有个什么山高水低的,找到李善长,李善长都能妥善摆平。

是以李善长在这些淮西功臣面前很有威望,人前人后都尊称他一句“李先生”,人际关系经营得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形中,形成了以李善长为核心的势力团体,让朱元璋都十分忌惮,渐渐萌生了撤换丞相的想法。

朱元璋属意的丞相人选有3个,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

这三个人都是跟随朱元璋年头久,通经史,有才辩,且一直处在行政部门,对丞相这个岗位的工作比较熟悉,有经验的。

但选拔丞相毕竟是件大事,不能太草率,于是,朱元璋找来刘伯温,想咨询他的意见。

没想到刘伯温的观点是这三个人,没一个行的。

刘伯温认为,杨宪这个人有相才,但无相器;汪广洋偏狭浅薄还不如杨宪呢;说到胡惟庸,刘伯温更是连连否定,若用胡惟庸,定会将朝堂这架马车弄翻的。

但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之心迫切,身边又没有其他可用人选,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刘伯温所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宪被朱元璋宠信靠的是察言观色、伶牙俐齿的功夫,暗中帮朱元璋监察臣僚。

他有一个好友叫张昶,是元朝旧臣,被朱元璋俘获后,委以重任。

但张昶的妻儿都在北方,心中有思念故国之意,他觉得与杨宪是朋友,不曾提防,跟杨宪诉说心中郁闷。

还偷偷托人给元顺帝和儿子带去表章和家书,结果被杨宪截获,上交给朱元璋,以致身死。

杨宪则因此事更受朱元璋青睐,俨然觉得自己是朱元璋的心腹宠臣,对同僚也趾高气昂起来。

洪武三年初,朱元璋调整中书省职缺,任命汪广洋为左丞,居于杨宪这个右丞之上。

一直以来杨宪的官位都是在汪广洋之上的,现在被汪广洋反超,杨宪心里很不爽,共事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找汪广洋的麻烦。

杨宪伙同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奉母不孝,朱元璋罢免汪广洋后,又落井下石奏请将汪广洋贬黜海南,断其复职之路。

此举引来朱元璋的怀疑,调查后发现了杨宪与刘炳的勾结,这时,李善长趁机揭发杨宪种种不法,朱元璋一怒之下将杨宪杀了。

杨宪还没熬到李善长罢职,自己就先死了。

杨宪死后不久,朱元璋便以李善长年事已高(实际上李善长才58岁)为由,让李善长致仕,提拔汪广洋为中书右丞相,左丞相空置,由胡惟庸补位左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与淮西功臣不在一个队伍,且他在朝中势力小,资历相对较浅,由他出任丞相,让朱元璋安心不少。

但汪广洋这个人无甚进取心,他察觉到朱元璋对丞相的戒心很重,干脆选择无为而治,一切按部就班就好,不跟皇帝抢风头,皇帝有什么想法都支持,也不提什么建议,也不推荐什么人才。

久而久之,朱元璋觉得汪广洋这个丞相太不合格了,就把他外放做广东参政,丞相就变成了胡惟庸。

胡惟庸这个人很有才,处理复杂的政务游刃有余,而且他勇于任事,条理清晰,效率高,替朱元璋分担了很多,朱元璋用起来觉得很满意。

但胡惟庸的缺点也很突出,他喜好揽权,野心勃勃,又是淮西人,属于淮西功臣集团的一份子,让朱元璋依旧很不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没过多久,朱元璋又召回汪广洋,想让汪广洋牵制一下胡惟庸。

朱元璋这个算盘显然打错了,汪广洋做丞相一把手时都没啥作为,如今居于胡惟庸之下,更是不开窍,抱定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宗旨,使中书省大权完全操纵在胡惟庸手中。

胡惟庸独掌大权后,开始展现他人性中的丑恶。有些重要事情,不禀报皇帝擅自做主;所有上奏的文书奏章,他先行拆阅,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来;朝廷官吏的仕途升迁都要奔走贿赂于他;得罪他的人势必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这样的丞相就离死不远了。

朱元璋不愧是干大事临危不乱的皇帝,他早就觉察到胡惟庸的专擅弄权,但他一直在忍,他的目的不光是惩治胡惟庸,还要彻底免除后顾之忧,把丞相这个职位也撤掉。

洪武十二年,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要有重大行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是六月,朱元璋将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宜春侯黄彬从练兵地调回南京;

七月,召外甥李文忠回京师,坐镇大都督府;

八月,颁布了优待官吏的条令,让读书人一日为官,终身受礼待尊荣,这是前朝历代都没有的,表示对读书人的拉拢;

就在这时,胡惟庸的儿子在街市上策马飞驰与一辆马车相撞,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毙命,胡惟庸不由分说,将车夫打死。

当朝丞相草菅人命,到了朱元璋面前,毫不愧疚自责,竟想拿钱财抵命。

紧接着,九月,占城国遣使入贡,中书省竟无人知会朱元璋,还是宦官见到占城使臣,禀报给朱元璋的。

朱元璋以此责问胡惟庸、汪广洋,二人却与礼部互相推诿。

朱元璋觉得收拾胡惟庸的时机到了,以怠慢使者,互相推诿的罪名将二人同时下狱。

朝中大臣见胡惟庸要败落,一拥而上,争相揭发胡惟庸的种种不法事。

胡惟庸的党羽御史中丞涂节为了自保,检举揭发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还说汪广洋也知道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给了朱元璋处置汪广洋的理由,将汪广洋以朋党包庇罪贬谪海南,汪广洋离京后,朱元璋又改变主意,追究汪广洋此前无所作为,上不忠于皇帝,下不利于百姓的罪过,将汪广洋斩首。

至于胡惟庸,他的罪状大多是培植党羽,专擅弄权,顶多死他一个,不能借此撤掉丞相,朱元璋当然不能满意。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还是那个涂节,在狱中被诱逼编造了一个胡惟庸结党谋反的口供,正中朱元璋下怀。

正月初六,朱元璋果断下旨处死胡惟庸,正月初七,朱元璋就向群臣宣布,自古虽有贤相,然小人专权乱政居多,今革去中书省,永久撤掉丞相,大权统一归于皇帝。

朱元璋还将此决定写进祖训,要求后代子孙永不立相。

至此,朱元璋才算解决了他的一块大心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先是罢免李善长,一方面是忌惮李善长的势力,另一方面李善长若居丞相之位,朱元璋不方便裁撤。李善长毕竟是开国第一功臣,若无大过裁撤丞相,势必会遭到强烈反对,若是在开国初期就给李善长罗织罪名,难免寒了功臣们的心。

而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朱元璋就不必顾虑那么多。

这三人中,杨宪、胡惟庸固然该死,但汪广洋本罪不至死,只是做了这丞相之位,就逃不了朱元璋的屠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