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阳
版式:邓尖
一位麻省理工的物理学博士在线直播讲物理课,吸引了众多物理爱好者在线同时观看——这人就是搜狐CEO张朝阳。
张同学时不时就会给业界带来一些惊喜,这次也不例外。
“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会有一个潮汐的作用,地球会被拉扁,人和物体在上面会被挤压变形么?”一位女学生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任何影响。”理工直男张朝阳用手做了一个人被拉成细丝的动作:“这种影响会发生在你接近中子星的时候,它那个引力梯度太大了,你都会被压成面条了,这叫潮汐力——就是把你挤成细丝儿了……(所以)在地球上,你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张朝阳在讲物理课的时候,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层出不穷。
例如他在讲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说:“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量是地球对你的引力,即重力=mg,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比如把你扔到一口井里,你就往下走了,不说井了,太难受了。假如你从楼上跳下来吧,你的加速度就是g……”
怎么样,是不是令人印象深刻?
又例如:你知道薛定谔的墓碑上刻着什么吗?张朝阳会告诉你:“2M的平方如果是势场的话,加一个U的X的函数……对时间的导数的波函数……就是这个公式”——对,薛定谔的墓碑上刻着的就是这个公式。
类似这样的“金句”会时不时地在课堂上涌现。而在日益受到关注的物理课背后,杨姐在想,为什么是张朝阳,为什么是物理?张朝阳究竟是自娱自乐,还是他想据此有个更大的计划?
谁说物理枯燥?
其实,最初吸引我点开《张朝阳的物理课》的,并不是“物理”这门深奥的学科本身,而是一些有趣的话题,例如穿越小说里经常提到的“通过宇宙黑洞”到达另一个时空,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再例如物理学家都是怎么“猜出”自然界的规律的?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张朝阳在他的一节线下课里回答了这些问题。
但我必须告诉你,张朝阳讲的物理课门槛并不低,没有点理工科本科的底子还真可能听不懂(其实你杨姐我这个文科生就听不太懂推理过程,我只是想听个答案)。显然这个节目的观众群体比较垂直,在校大学本科的理科生,特别是那些对自然、物理、天体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才会听下去。
张同学的物理课有两个最大的特色:第一是硬核,第二是有趣。
毋庸置疑,张朝阳上课绝对够专业——他会用各种高深的公式来进行“硬核推导”,也能用个比喻就让你对结论恍然大悟。这不禁让人有一种他的直播课是在“将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高阶物理知识进行普适化”的感觉。当然,上这种课对人的知识背景要求太高,特别是要能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清楚。
例如在恶补张朝阳的物理课往期内容的时候,我看到了他在课堂上随手写出的无数公式。尽管杨姐这样的文科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些公式的意义,但你可以在张朝阳解释“经典物理在处理双原子分子绝热指数”、“黑体辐射与光电效应所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量子力学的必要性。
而“有趣”则似乎是张朝阳自身风格决定的特色。
比如说2021年11月26日,在直播《张朝阳的物理课》第六期的时候,张朝阳特地戴了一顶帽子,打扮成了19世纪数学物理学家、“热力学之父”开尔文的样子,给观众讲述“温度的故事”。
又例如他会从经典物理的“两朵乌云”说起,再向近现代物理过渡,探讨由黑体辐射研究引出的维恩、瑞利-金斯、斯特潘、普朗克等系列公式。
不得不说,能够做到如此自如流畅地讲解物理学,得亏张朝阳是物理学的学霸!
张朝阳讲物理课,是从2021年11月5日开始的。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物理课从知识体系由浅入深不一样,他喜欢从话题和现象入手,进而去剖析物理学上的一个个定理、公式背后的逻辑。
或许最初张朝阳只是由于喜欢物理,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实验这种新的直播方式,但随着一期一期直播的更新,他越播越嗨,找到了真正令他感到快乐的事。
看得出他并没有把物理课当成某些人口中振兴搜狐的重任:因为做自媒体的都知道,这个玩法是无法吸到大量粉丝的,物理课没有迎合现在数亿短视频用户偏娱乐的口味,张朝阳也没有期待所有普罗大众都能看得懂他的硬核推导,或者跟上他的推导速度。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仅凭“兴趣爱好”坚持到现在的课程已经进行了五十多期,每个周五和周日中午12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搜狐视频直播平台开讲——观众错过了也没关系,可以在搜狐视频中找到,只要在“关注流”中搜索“张朝阳”,就可以找到过去所有直播课程的完整回放。姐看了看,虽然不知道直播时候有多少人在线,但回放量确实很“随意”。
尽管他播得很“自我”,但对于观众来说,却很有“营养”——在充斥了各种搞笑、复制、扮丑、无聊的短视频和直播界,有营养的直播实在可谓一股“清流”。
中国需要何种知识直播?
中国互联网从图文发展到长视频,再到短视频时代,人们对内容的需求从未减少,反而越来越精挑细选,对内容的期许也越来越高。但很长时间以来,充斥视频世界的,很多都是迎合大众消磨时间的一些内容,不仅缺乏创意互相复制,而且为了点赞和播放量极尽猎奇和搞怪、扮丑。
但这些并非所有用户的内心真实需求。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中国网民逐步趋于理性,人们对某些短视频平台早已产生审美疲劳;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不再满足于从短视频中“找乐子”“消磨时间”。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知识,并从中寻找职业机会,改变命运。
中长视频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很多人由于刷短视频浪费了几个小时而断然卸载短视频APP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打开了公开课TED——这或许也与人们越来越“卷”的生存环境有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受教育程度人口方面, 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占比15.5%,也就是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更喜欢那些能让自己有“获得感”、充电的内容。
因此,前几年电视上大火的《百家讲坛》,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知识付费类平台的崛起,都是对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知识的回应。而张朝阳基于个人爱好的尝试,其实只是其中一员,他吸引的是那些高阶理工学生,以及工作后仍然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垂直人群。
在杨姐看来,《张朝阳的物理课》更看重知识的传播是否能让更多人受益,以及物理学是不是能够被更多人喜欢,顺便推推搜狐视频平台知识直播的发展。
面对用户,内容是一个特别好的“分类”器,它可以一下就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筛选”出来。在回看《张朝阳的物理课》往期过程中,张朝阳在线下与学生、观众的互动环节就非常有趣。
大家看张朝阳与现场观众互动时的问题,会有一种“那是另外一个圈子的人在聊天”的感觉,他们之间有自己的“共同语言”——“量子力学中的离散能级如何对应宏观物理中的连续能量”、“怎么利用氢原子基态验证不确定性原理”、“潮汐的周期为什么不是严格的12小时”、“用很大的力挤压氢原子会发生什么情况”……
没错,良好的知识直播平台能够聚集起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观众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共同讨论、交流的场所,这应该不仅限于张朝阳擅长的物理学,更应该扩张到其他细分知识领域:例如历史、文学等等。
抛砖引玉 尝试的开始
尽管《张朝阳的物理课》诞生于张朝阳的“喜好”,但它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示范效果。搜狐视频正沿着这个思路,持续打造更多垂直知识直播,邀请各个科学领域的头部播主入驻,进行科普知识直播。
例如,邀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钱航,直播讲述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史。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陈征博士线上开课“奇趣的科学实验”;邀请中国科学院基因组学博士、元码基因创始人田埂讲解基因组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邀请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科普“日全食是怎么产生的”等。
但那些认为搜狐会将《张朝阳的物理课》抬高到全公司战略层面的,这也大可不必。杨姐看来,物理课以及一些硬核知识的直播并非大众化内容,属于垂直人群的内容消费需求,搜狐通过《张朝阳的物理课》的标杆效应,也进一步拓展了这部分人群对知识直播内容消费的宽度与深度,同时能够极大丰富搜狐视频内容生态,可以视作搜狐在产品和业务层面的迭代和尝试。
要知道,搜狐视频相比起其他平台流量优势稍弱,但为何还能吸引众多播主入驻?
曾经有位科学播主表示,她正是因为看到了张朝阳的物理课,觉得非常硬核,跟自己做知识科普的理念不谋而合:想做一些有一定专业和深度的科普,能真的讲解一些硬核知识,才基于此而选择了搜狐视频。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喜欢在抖音里寻找15秒快感视频,这样的读者群是不会对量子力学、潮汐力感兴趣的,或者说很少。但喜欢物理学和天文等内容的人,很可能也会对金融、航天感兴趣。
换句话说,每个平台的风格调性不同,对应的读者群不同,或许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风格定位迥异,各自选择的路线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线直播才能百花齐放,内容愈加丰富。而张朝阳作为一个物理学博士,同时又是搜狐CEO,躬身入局,亲自上阵,恰恰是搜狐视频最有诚意的表态。
据说搜狐视频未来还将有更多知识播主入驻搜狐视频,一起互动玩转科学。我们有时间不如好好畅想一下,你感兴趣的学科将有什么人会出现在搜狐视频知识直播平台上?
【小白不菜】
微信号:xiaobaibucai521
我们是小白,但我们不是菜鸟!
荣获2014年最佳自媒体
媒体训练营2014最佳自媒体
百度知道认证专家
2015媒体训练营年度媒体之星
2016年度媒体训练营媒体之星
2017自媒体意见领袖峰会自媒体中流砥柱奖
2017TMT行业“领秀榜”年度优秀自媒体人
您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头条、QQ公众账号、腾讯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阅读、雪球、百度号……等十多个主流平台同时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