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历史会踩着相同的韵脚,因而研究过往历史是为了明白之后的道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之理,在面对未来的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提高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的能力。

所谓两次全球大危机,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本文是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的整理。

比较两次全球大危机,要考虑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研究才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规律。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一文中,指出了两次危机的不同。

其一,人口结构不同,大萧条期间人口年龄比较年轻,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而2008年的危机,人口结构年龄偏大且中等收入者占比比较多,此时的人们对于变革的愿景比较低。

其二,技术条件不同,前者发生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而后者发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会家中风险扩散和共振。

其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大萧条之前国家主要是发挥市场作用,政府干预速度较慢,而金融危机需要政府及时干预,使得损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其四,全球化程度不同,现在各个国家相互依存程度大幅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受到较多国家的抵制。

其五,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前者欠发达国家面对全球大萧条,抵御能力较弱,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了新兴的经济增长体。

当然,两次危机也有一些共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两次危机都是在技术革命之后,是生产力大幅度发展之后的。

二、 危机爆发前,都出现了经济繁荣,且政府并没有对经济进行一些管制。

三、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四、 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到很小的空间时,发达国家的民粹主义的政策是危机的助推器。

五、 大众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

六、 两次危机都和货币政策有关,危机爆发前,都存在着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七、 危机爆发后,决策者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挑战令人难以信服政府政策。

八、 危机有自己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九、 危机到了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手段。

十、 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相应。

对于危机的应对思考

一、 树立底线思维,对危机最坏的场景做出预案。

二、 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三、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好重大问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