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古语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山从不言高,却高耸巍峨;土从不言厚,却恩泽万物;海从不言宽,却一望无垠。
人也一样,应懂得内敛含蓄,深藏不露。
越是过的不幸的人,越爱炫耀。
只有藏而不露,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1
藏智慧,大智若愚
《菜根谭》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真正厉害的人,是懂得聪明不露,才华不逞,韬光养晦。
三国时期的荀攸,是历史上有名的谋士。
在曹操一路北征时,荀攸担任了智谋团的首席谋士,想出了不少奇谋妙策,多次帮曹操取胜。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朝堂上,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低调收敛,看上去总是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
曹操平定北方后,封赏荀攸为军师。得到封赏,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好友都来庆贺他,并问道:“听说攻取河北时,全靠您的妙计才能取胜,麻烦讲讲当时的情况吧。”
荀攸一向低调寡言,有关军事机密从未向他人透露半句,面对好友的好奇,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这都是军队的功劳,和我没太大关系。”
荀攸就是这样一个人,不露锋芒,不争高下,不邀功劳。
正因如此,他不仅深受曹操的信任,还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
越是聪慧有本事的人,越懂得装聋作哑,守拙藏智。
他们守得住“智慧”,本事不张扬,不炫耀,在高处不骄,在低处不躁。
正如经云有言: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聪明机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若用之不当,便是招惹祸端的根源。
所谓“枪打出头鸟”,不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学会收起锋芒。
收敛智慧,藏而不露,既是真正的处世之道,也是带来福运的秘诀。
2
藏口舌,大辩若讷
《朱子家训》中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真正有口才的人,都懂得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据记载:汉武帝时期,宰相公孙弘,虽位高权重,但生活仍十分节俭,只吃素菜,只盖普通的布被。被老百姓们称为贤相。
就是因为这样,大臣汲黯指责他哗众取宠,并向汉武帝参奏,批评公孙弘贵为宰相,却只盖普通的棉被,完全是在沽名钓誉。
汉武帝问他:“汲黯说的都是真的吗?”
公孙弘回答道:“没错,他说的都是事实。我确实是故意骗取节俭的美名,若不是汲黯忠心耿耿,您怎么能听到他对我的批评呢?”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众大臣商讨大事,正准备上奏时,却更改了想法。汲黯知道后,表示很生气,说他出尔反尔。公孙弘却笑而不语,并没有争辩。
后来事实证明,公孙弘的做法是正确的。
汲黯知道自己错怪了公孙弘,向他道歉时问道:你为何不与我争辩呢?
公孙弘却说道:“是非功过,自有定论,争辩又有什么用呢?”
正是因为公孙弘的为人谦让,不争是非对错,使他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
就如《道德经》中所说:“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善良的人忠厚不辩解,善辩的人往往十分凶狠。
人到中年,应懂得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越把善辩当本事,越容易惹人生厌。
所谓口是祸之门,舌是斩神刀,只有闭口深藏舌,才能安身处处稳。
在人生的这场修行中,只有守住嘴,藏口舌,才能修身养心,越走越顺。
3
藏心动,宠辱不惊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镕古铸今。神宜静,而不宜燥。”
君子往往都是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一个人心气浮躁,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丧失理智,最后一事无成。
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横扫中原攻陷北京,建立了大顺王朝。
原本他的初心是建功伟业,造福百姓。但可惜,他很快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明朝后宫的妃子,迷乱了他的双眼,使他整日沉浸在皇帝美梦中,失去了进取之心。
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部下也是跟着放肆,四处杀伤抢夺,无恶不作。
逐渐大顺王朝失去了民心,最终惹来的是吴三桂背叛以及清军的围攻。
因为李自成心气自满骄躁,鼠目寸光,最终祸从天降,惨死于宫中。
而朱元璋,懂得用一颗平常心看人待物,踏实对待每一件事情,最后创建了盛世明朝,延绵了数百年。
无论做人做事,越是心浮气躁,越容易阻碍前进的道路,陷入人生僵局。
真正厉害的人,遇事稳如泰山,从容不迫,不急于求成,不被利益迷失自我。
人生最难得的是,无论苦乐得失,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正如古语有云:“唯有不失本心,方能从容自在。”
情绪稳定,淡然处之,放下杂念才能活得更下通透。
人到中年,学会不露声色,沉住气,才是最高级的养心之道。
《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想要打破当下,抓住机会,成就大业,就要学会等待和隐藏。
藏,是破局之法,也是修行之道。
藏智慧,是一种格局,守拙藏智方能处世顺利。
藏口舌,是一种教养,人稳不言方能消灾生福。
藏心动,是一种哲学,心平气和方能身心舒适。
往后余生,愿你学会藏的智慧,多一份隐忍,便多一些理智,藏一次锋芒,便多一丝机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