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北疆冬小麦育种基地

文图/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5月21日,走进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北疆冬小麦育种基地,地里的小麦正在扬花抽出麦穗,一片连着一片,科技人员穿梭田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农谚有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麦在这个时节生长迅速,籽粒饱满。虽然北疆冬小麦生育期比内地晚一个多月,但广大科技人员与农民抓住时令开展农业生产,确保冬小麦稳产增产,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孕育小麦新品种的“摇篮”

“正在开的小麦花是不是也很香啊,我们独爱这香味,正所谓小满看谷。” 农业农村部西北地区小麦抗旱耐盐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忠蹲下身查看冬麦长势时说道。

当风掠过,麦穗们忙点头,阵阵清香随之而来,具有别样风情。

五月,正是小麦大面积扬花时机。仔细观察,小麦花既没有花朵,也没有花瓣,只有一点点毫不起眼白色的小粉丝,为小麦授粉从而孕育着麦粒。

小满之后,麦子逐渐成熟。这片冬麦试验田有200亩,是去年秋天种的。与其他麦田不同的是,这里的麦子高高低低,独立成片,有的株高90多厘米,有的只有60厘米左右。

“高高低低的麦子是我们育种试验田的特色,有上万份育种材料,特矮的作为育种矮源,高的超过95厘米也会淘汰掉,除非有其它可利用的特点,可以保留下来。就是在这些丰富的育种材料中,我们选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张新忠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片的试验田,繁育着上万种种质资源。

目前,北疆冬麦团队已拥有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3000多份,其中包括新疆地方小麦和欧洲、中亚等特有的小麦种质资源。

张新忠说,这些特有资源具有抗旱、耐盐、抗寒等多个优良的农艺性状,是小麦育种的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也就是说,这片冬小麦种植基地,是孕育新疆小麦新品种的一个“摇篮”。

资料显示,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新疆地方品种与欧洲品种先后培育出多个冬小麦品种,包括推广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新冬2号,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约占自治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目前北疆冬小麦主栽培品种之一新冬18号,也已被中国农科院鉴定为一级抗旱品种。

近年来,北疆冬麦主要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新疆冬春麦区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生物育种创新工程”,以及其它自治区科技项目,开展小麦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创制及新品种培育。

新疆具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

每年小满之后,北疆冬小麦即将进入灌浆期。由于田间正在用滴灌浇水,在田间忙碌的几人鞋子上都沾满了泥浆,而他们毫无察觉,依然在忙碌着。

“新疆的小麦育种实践证明,新疆地方品种是很好的亲本材料,值得进一步保存、保护、利用。”团队成员、小麦研究室副主任刘联正用手抹了一把汗,依然进行着测量麦穗长度等工作。

连日来,首府持续升温。大太阳底下,他的脸早已被晒得通红,面颊布满细密的汗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忠与团队成员正在麦田工作。

新疆具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1983年,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品种征集、整理工作,收集到小麦地方品种378份,分属7个种,这在我国是少有的。而如何利用好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突破性品种,是摆在育种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从业30余年,从春到秋,张新忠带领团队泡在试验田培育小麦新品种。在他看来,育种想要取得突破,必须通过常规育种技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

张新忠解释,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掌握了解种质材料的遗传信息,而且育种周期长,培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10年。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可以获得种质资源的基因信息,利用这些优良基因,育种工作就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如果再结合加代技术,缩短育种年限。

在培育优质小麦品种方面,北疆冬麦团队利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生化标记检测技术,选择含有优质谷蛋白亚基的种质资源做亲本,从源头来保证含有优质基因。如2020年以785.1公斤/亩创造出新疆优质小麦高产纪录的新冬53号,目前推广面积近40万亩,发展前景看好。

全疆各生态区布点34个划分新疆小麦品质生态区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五绝小满》,描述出了他眼中的小满时节景象。

小满来临,麦粒渐丰,田间迎来诗人描绘着即将丰收的景象。而科研人员的育种之路,进入又一个攻坚阶段。

随着研究工作推进,北疆冬麦团队选择强筋,中强筋,中弱筋三种筋力类型共15个品种,在全疆各生态区布点34个,通过系统研究,已提出新疆小麦品质区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品种的麦苗种植在不同区域,高矮不同。

下一步,团队目标是要培育出适合这一产区的突破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满足新疆小麦供给侧改革对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的需求。考虑到新疆水资源紧张,以及严苛的越冬条件,抗旱耐寒是团队在育种过程中要攻克的难点,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数据显示,自治区政府制定下达2022年粮食生产约束性目标任务3560万亩,其中冬小麦1306万亩、春小麦397万亩。

团队成员曹俊梅副研究员说,自上世纪80年代,所里已经开展小麦抗寒研究,当时主要研究了冬小麦抗寒生理生化指标。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这些年北疆冬麦团队希望借助分子生物技术,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不断摸索探寻挖掘抗寒种质资源和抗寒基因。

俯身用手轻轻触碰麦穗,张新忠眼望远方,眼神坚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要守护和利用好,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