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搜狐CEO张朝阳一番关于“年轻人要不要过于努力”的言论在网上引起热议,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确实年轻人挺不容易......不要过于努力,太过于拼搏的话,也是有伤害的,也不一定能行,不一定有机会,每个人要研究自己的机会在哪......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是去年8月份张朝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的一些观点,今年4月底有人将之剪辑后发布,“努力”和“公平”这两个关键词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敏感点。在“内卷”和“躺平”非此即彼的激荡交锋中,张朝阳的这番话似乎有那么点清风徐来、润物无声、化刀剑于为玉帛的朦胧之意。
之所以说“化刀剑于为玉帛”,是因为近些年,“努力”、“拼搏”、“奋斗”从催人奋进的正向励语逐渐滑向为一种略带忽悠意味的口号——资本家鼓吹“996”是实现财富自由的阳关大道,可是阳关大道上挤满了不甘人后的壮志雄心,道再宽,也架不住人多啊,能突围而出的一定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头破血流后徒有一地鸡毛。内卷,让阳关道变成了独木桥。
而张朝阳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作为一个曾经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奋斗者,作为一个资本家,他没有激励年轻人燃烧青春,反而提倡“不要过于努力”,不得不说,在老板和打工人似乎只剩剥削和被剥削的冰冷关系中,在贫富差距引起的剑拔弩张的敌意中,张朝阳的几句话,是站在大多数年轻人的角度上,给了我们一些有建设性的人生观建议。
之所以说“朦胧”,是因为经过剪辑的三言两语,只表达出张朝阳一些结论性的经验,还很朴素,哪怕我们身边的普通长辈,也能发出这样善意的劝诫吧。
因为“朦胧”,也有一部分人在原本就不详全的信息中继续断章取义:张朝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成功了还不让别人努力;多少人“拼尽全力才度过平凡的一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喝西北风吗......
误解了。
张朝阳没说不努力,只是说不要过度努力。
那么:
努力和过度努力有什么区别?
努力有没有用?
除了内卷和躺平,我们还能干什么?
在不公平的世界里,如果做不到“夜空中最亮的星”,如何成为绽放自己独特光芒的“不一样的烟火”?
今天的文章,我将替你褪去只言片语的朦胧面纱,揭开“努力”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他所写的《我的简史》中提到,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校流行的“主导看法是非常不用功,你要么不费吹灰之力而非常卓越,要么接受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得到第四等(成绩等级),因用功而得到较好的等级被视为‘灰人’的标志,在牛津词汇中这是最坏的诨名”。
也即:在牛津大学,你越努力,越不入流!比那些接受自己平庸而“躺平”的学生更不入流!
这种“灰人理论”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格格不入,我们的文化向来强调勤奋是一种优秀品质,“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几百”、“跛鳖千里”、“功在不舍”......越是资质鲁钝,越要奋发图强,甚至平庸的人成就一番功业比天赋异禀者达成同样成就更值得称颂赞扬,与“灰人理论”恰恰相反。
当然不止我们国家,“努力”或者“勤奋”是全体人类公认的可贵精神,英国也有类似谚语,比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Knowledge lies in accumulation,genius lies in diligence”(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等等。
如此看来,“灰人理论”应该是谬论吧?
其实不然。
“笨鸟先飞”和“灰人躺平”都是对的,前提是在合适的人群中或在合适的人生阶段。
霍金所在的牛津,是全球最好的大学之一,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大都有着不凡的头脑和过人的勤奋,大都逼出了自己才智的极限。学生们参与的研究,很可能是全球最前沿的领域,需要的是最顶尖的智慧(包括创造力、想象力),这种层次的智慧是无法用勤奋弥补的,是一种天赋加系统性训练造就的“最强大脑”。
霍金所说的“灰人”,是没有意识到这种鸿沟的不可逾越性而拼命努力却收获甚少的人,死守“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信念而不知变通,这样的人是可怜的。霍金提到的“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人,也不是真正地躺平——除了逃课睡觉打游戏而无所事事,人家还是该学什么学什么,该考什么考什么,只不过放弃了在一众精英中继续出类拔萃的目标罢了。
所以,“灰人理论”适用于那些已然付出过努力、触达自己才智天花板的人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力,还是要努一努的,尤其是学生朋友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朋友。
以我自己为例,我上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叫“生命科学”),大二的时候需要学习编程(C语言),记得初期要完成一个“汉诺塔”的编程作业,同宿舍的哥们,快的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慢的也不用半天,而我从早上一直折腾到晚上,不断地调试、出错、修改,始终不得其要,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运行成功了,我依然糊里糊涂地感觉像是蒙对了答案。后来的一堂课上,老师展示了一位天才学生写的一段天才代码,讲解其逻辑如何高超、效率如何卓越,而在我眼里,那只是一段相对简短的字符,至于其中蕴含多少巧思妙量,我一直没有领会......两个学期痛苦的编程课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人和人真的是有差距的,在抽象思维方面,我逐渐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张朝阳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智商。
认识并承认自己智商的短板是不容易的,认识源于和高手的过招,承认伴随着沮丧和自尊的部分丧失,但这是个人成长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如果当时我固执地“永不言败”,抱着“不学好编程誓不罢休”的死磕精神,甚至以“程序猿”作为职业目标来反击大学时不堪的编程成绩,那么即便日后我真的通过付出超常努力成为“程序猿”,顶多也只能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大概率以工作为苦的“程序猿”。
所以张朝阳还说“每个人要研究自己的机会在哪”。
韦东奕能两次以满分成绩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但你能想象韦东奕卖保险吗?余秀华能写出“屋宇如鱼,匍匐在水面上,吐出日子,吐出生老病死和一个个连绵不断的四季”,但你能想象余秀华卖保险吗? 朴树能用清澈干净的嗓音高唱“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抚慰了多少惆怅的心灵,但你能想象朴树卖保险吗?
咦,我为什么要提“卖保险”?
因为我毕业的时候很迷茫,不少人都说去做销售吧,能锻炼人,能挣大钱,于是犹犹豫豫地加入了保险“大军”,每天穿着小西装、开晨会、陌拜......奔波在“年入百万”的“致富大道”上,然而一段时间后,致富遥不可及,倒是快给我致郁了——不擅打交道的我日日表演自己都不认可的话术,单没出多少,消极情绪却积累了一大堆。
放弃保险后又兜兜转转好几年,我才渐渐厘清自己想做什么,人生才渐渐有了目标和踏实感。回想做保险的时候,经理为了提高我们的职业自尊感,常说我们从事的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挣钱是不容易,但我更认可的一句话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
迷茫时卖保险,就是一种在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性格)、喜欢做什么(爱好)、擅长做什么(能力)和想要做什么(愿景)的状态下,只好随大溜的选择——什么赚钱短平快(至少听上去短平快),就干什么吧,而且全方位锻炼人的诱惑,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充满吸引。
抛开钱不说,销售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人生必备综合素质之一,以至于有人说“大家都是出来卖的,只不过卖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有人卖可乐,有人卖知识,有人卖创意......如此说来,以上三位名人可都算不上综合素质很高的人了,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以外,他们都不善言谈、不懂钻营,让他们去卖保险,估计业绩比我还差呢;从另一个角度说,三位又都是“销售大师”,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他们的“产品”人尽皆知。
不可否认,韦东奕、余秀华和朴树都是成功的人,显然,他们的成功不在于掌握了“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的技巧,而是或早或晚在人生某个阶段就明确了自己的愿景。
之所以“弄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很难,是因为这需要我们不仅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了解,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来克服外界的诱惑。要了解自己,就必须打开自己,而打开自己,就极易被外界影响,譬如你下定决心要跑马拉松,在长跑的枯燥和孤独之痛苦体验中,耳边会不时响起这样的声音:跑步伤膝盖、游泳同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跟着网上的健身操锻炼既有趣又时尚、马拉松跑死过人......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日复一日地坚守初心吗?
而一旦你弄清了自己想做什么,知道了“自己的机会”在哪里,努力和过度努力之间的界限就消弭了。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时并不感到痛苦,有时甚或感到心流:学渣眼中手不释卷的痛苦,是学霸的幸福;为心爱的女孩学习一支酷炫的舞蹈或策划一场繁复的浪漫仪式,哪怕忙到废寝忘食,也毫无厌烦......
所以,努力和过度努力的分野从来不是时间的差距,而是你努力的时候有没有忘记时间。如果你的努力是度日如年的努力,那么每天努力一个小时,对你来说都过度了;如果你努力的时候感到光阴似箭,那么即便每天睁开眼都是“干就完了”的状态,你还会抱怨人的身体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睡觉!
读到这,有朋友可能觉得我所言太过理想化而不以为然。
是的,真正想清楚要做什么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活在“天理如此如此,人便不然不然”的俗尘凡世中,经历着犹疑、不舍、疲惫、无奈,看不清未来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人本能有两种选择:周围人在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内卷;消极怠惰,固步自封,降低欲望,放弃理想——躺平。
内卷一定伴随着过度努力,你每天学到十二点,就有人学到后半夜;你每天加班到后半夜,就有人工作到太阳升起;即便你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榨到极限,还有同样努力且效率更高的人......这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战斗、一座没有山顶的高峰、一趟没有终点的跋涉......不少人累倒病倒在途中,甚至有不幸者过劳而死。
我身边就有非常要强的朋友、马不停蹄的工作狂人,直到身体经不住高负荷运转,年纪轻轻就躺在医院病床上时,才开始反思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那么躺平是较优选吗?
躺平不一定意味着舒服,不,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躺平一定意味着不舒服。
如今豆瓣上兴起一些“fire小组”,讨论年轻即实现有房有车、财务自由的退休生活,所谈无非每天健健身、刷刷剧、旅旅游、逛逛街......
如果这不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那就是“涉世未深”的泡沫梦幻。
别说这样的生活年轻人过不长久,就是那些真正退了休了老年人,有多少人能长时间保持清闲而心态健康?
我所认识的一位退休阿姨,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可谓成功人士,有足够的财富可以支持她去任何地方旅行,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支持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她仍然在奔波,一边开着店,一边训练马拉松,忙得不亦乐乎。她女儿劝她老了就享享福,不要折腾了,而她的信念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哲学、宗教等伴随人类文明的古老智慧以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都指出,“躺平”所代表的舒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即便你富足到能够摆脱困扰大多数人的生存、尊严、攀比等问题,你能摆脱得了衰老、疾病和死亡吗?
在我们匮乏的时候,以为努力是为了变得富足;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富足了(不是通过攀比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财富足够了),会发现努力仍必不可少,因为它是消解生命必然灭亡这一悲剧结局的不二法门。当你躺平的时候,命运的无常会像恶魔的斗篷,消无声息地蒙蔽住原本澄澈的心灵;而努力是一副铠甲,给你以撕破恶魔斗篷的勇气,赋你以扼住命运喉咙的力量!
这,就是努力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这种意义是每个人都容易感知到的,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有哪一个能长时间躺平而心安理得还昂扬气壮吗?
历史上有一个人的确实现了既能躺得平、还有正的理,他就是古希腊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他像一条狗一样住在一个木桶里,衣不蔽体,言不择人,鄙视一切俗世价值,拒绝一切人情礼法,抛弃一切物欲爱憎,木桶之外,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加一个面包袋,就是他的全部家当,然而他是如此心安理得,以至于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威严和诱惑下,他轻描淡写地说出:“你不要挡了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而是哲学家,他之所以能淡定于躺平,是因为他经历过深切的哲学思考,因此培育起一颗拥有坚强信念的、无比强大的内心。
所以,躺平容易吗?
至此,你大概能理解,“现在内卷是为了将来躺平”,这种想法有多荒谬。
让我们再次从理念回到现实。既然本能的内卷和躺平都不是出路,那出路在哪里?
多数人的抱怨是社会阶级固化,少数资本家掌握生产要素,普通人难以翻身,过度努力收效甚微还容易伤身,但躺平也不是办法,真是两难!
我的建议是:着眼当下,为所当为,保持自我。
听起来很空泛?我来解释一下: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如影随形的社交媒体又让我们目睹了太多别人的“美好”,更加剧了心理的落差。而实际上,张三李四各有各的难,只不过鲜有人把自己的难处晒给别人看,光鲜背后大都有不为人知的苦。即便你所羡慕的人处在所谓的“更高的阶层”,可望而不可即,他依然有你所体会不到的痛苦,也许是他在巴望比他更高的而不得,也许是纠缠于各种复杂人情而无处言说不得安宁。网上一度流传“富人可以向下兼容而穷人只能望尘莫及”之类的言论,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比如富人既可以打高尔夫也可以跑步,穷人只能跑步,但时间是公平的,富人选择了打高尔夫,就会错过跑步的乐趣,而除了能满足一些虚荣,跑步的乐趣只是不同于高尔夫,又有什么高低之别呢?
所以啊,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自己当下的生活就好,别人的喜怒哀乐再如何精彩,你就当是看了场电影,允许自己有适当的情绪起伏,但走出电影院后,你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忙忙。着眼当下,就是这么简单。
为所当为是指自己分内的工作要保质保量的做好,为了攀比的额外忙碌,就要掂量掂量了。我理解在你看中的方面不如人的那种沮丧和超过人的那种爽快,毕竟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就是人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能。
然而,为了跳出内卷和躺平的怪圈,我们不能只凭本能行事,更要着意培养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即张朝阳所说的“研究适合自己的机会”,以及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如上所述,这是不容易的,人性倾向于随波逐流,环境也会压迫我们放弃自我,但唯有突破这个坎,才能从“泯然众人”蜕变到“人生赢家”。
对自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时候,一定不要停止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方式有很多,其要义是不要带有功利性,否则极易跑偏。这里推荐两种适合大部人的好方法——运动和读书。
运动是身体上的自我探索,不必纠结种类,跑步、游泳、篮球......但你要选择一种来长期坚持,它带个你的不仅是良好的身体,还有自信的状态和深入其他领域探索的勇气。
读书是精神上的自我探索,不要把“工具书”(指一切有助于你考试、工作、赚钱的书)作为自我探索的路径依赖,它们可充当大多数外在事物的工具,唯独无法用作自我探索的工具,一些优秀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学作品,倒是可以为自我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坚持运动和读书,哪怕每天只是抽出一小会儿,你就已经踏上了认识自己的阳关大道,迟早有一天,细流会汇合到大海,渐悟会积累成顿悟,届时,你不会纠结内卷还是躺平,你不会在意努力有没有过度,因为,一切,都恰到好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