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奥勒留在《沉思录》最后一篇中对自己说:“那就愉快的退场吧,就像让你离开的人那样愉快。”在这一篇沉思中,奥勒留意识到他以为自己的人生戏剧有五幕,但事实上自己只拥有三幕,三幕就是全部,没有更多。

奥勒留死时59岁,死于距离现今的贝尔格莱德约40公里处的一个军营中,他的骨灰被带回罗马,安置在哈德良的陵墓。奥勒留在位时,因为北方连年战争的缘故,罗马帝国国库亏空超前,连皇帝的生活也日渐拮据,奥勒留的儿子们也多属碌碌之辈。在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我们可以对这位努力支撑罗马帝国的皇帝认识更多,吉本在讲述奥勒留时,言辞颇平缓。

沉思录》原为希腊文书写。我选择的是译林出版社李娟、杨志的译本,文字灵动近人,不输其他译本。在查询《沉思录》中译本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间点----2008年。在那一年,《沉思录》集中出现了18个译本,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译者。在跌宕起伏的那一年,这本书的畅销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李娟、杨志翻译的《沉思录》译者序即写于2008年5月。那一月,现在想起来,心仍是隐隐作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好莱坞电影《角斗士》剧情初始时出现的那位老皇帝就是以奥勒留为原型,在大战结束,胜券在握时,这位骑在马上的老皇帝长长吁了一口气,不发一言掉头而去。对于这场大战而言,没有谁能比得上他参与的程度更深和更广泛,虽然他只是默默策马在一旁观战。电影中的这一幕剧情很短,但却是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日常生活之一。奥勒留每天要面对的还包括如下这一幅场景:

奥勒留告诉自己:“每天开始的时候我就告诉我自己:我将会遇上某个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粗野的人、奸诈阴险的人、善嫉的人。”奥勒留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察人辨识上,而是继续深入询问这些人到底是谁,以及自己该如何面对,我们现在读起来就会察觉到奥勒留的气魄。

“沾染这些恶习的人本性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在血统上本自一源,而且共享同样的理智和神性。”

“因为我们注定要相互合作,就像我们的双手、双脚、上下眼皮、长在上下颚的两排牙齿。若我们互相对抗,便违反了自然;相互发怒和仇恨无疑就是互相作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阅读《沉思录》得先抛开奥勒留身上的种种附加的东西,“紫袍和银器,它们算不了什么,不过是装饰。”我更愿意将《沉思录》作为奥勒留的个人日记来读。作为皇帝他有呼风唤雨、挥斥方遒的能力,作为《沉思录》中的奥勒留,他思考的更多的是美德、死亡和宇宙。在《沉思录》中有些篇章注明了写作地点,例如卷二就标注了“写于格兰河畔,与奎第族人征战中”这样的说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奥勒留在白天和一众罗马将军讨论作战部署,到了夜晚他一个人在灯下一边思考一边给自己写下一点什么。即便贤能如他,也不知明天的命运会向谁倾斜。作为罗马皇帝,奥勒留是见惯了死亡的人,他见惯了被砍下来的手或脚,见惯了在刀砍斧剁之下的肉体模样,闻惯了血与火混在一起燃烧起来的气味,嗅多了战场上的恶臭,并和那些浑身沾满血污的士兵一起欢呼胜利。在《沉思录》中,是一个人,在夜晚,在独处时对自己说的话。在他的喃喃话语中,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死亡。

苗炜给写下《沉思录》的奥勒留有一个简单的概括:独自思考,熬过黑夜。

奥勒留绝对没有想到,令其伟大的不是拓展疆土、建立行省、抵御外敌的功绩证明,而是这些夜晚思考的碎片-----《沉思录》。这些思考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了比他的功业更为长久的光彩。那么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思考的力量虽然看不见,却在无意中完成了奥勒留追求的绵延。我们现在读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在思考的基础之上再思考。在每每提及的疾病、痛苦、欲望、死亡等等人生的“严重时刻”,奥勒留的困境并非因拥有至高的权力就能自我消除,化险为夷。他也需要将自己放在自己的观察中,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我无意列举奥勒留的言语去举证《沉思录》一书的睿智。《沉思录》所留下的光彩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思考。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思考的问题和个人的思索并不会因他的文字就得到解决和解释。但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明确无误的指出了个人生活中成本最低的一种态度和方式,那就是思考。而且这种思考一定是独自思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当我们在思索《沉思录》中那些质朴的语言到底说了什么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本身这件事。即便如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并非刻意铺排篇章、精心布局,前后重复、自相矛盾亦频频出现。但这些瑕疵不会妨碍《沉思录》的思考,反而让我们看到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会面临什么?“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而在夜晚独立审视自己的人生,不是件轻松的事。

奥勒留的见地是:宇宙虽千变万化,我们的一生却由自我策划。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2018年合集:

2019年合集:

2020年合集:客

2021年合集: